<p class="ql-block">2021年6月,武汉首个禁毒主题公园在武昌开园,融入禁毒元素,宣传禁毒知识和政策法规,入口由七块展示中国禁毒史的地面浮雕组成的“时光步道”。</p><p class="ql-block">我没有去过,据介绍园内有一座林则徐的塑像。介绍了自虎门销烟以来的禁毒重大事件。</p><p class="ql-block">虎门禁烟是1840年,林则徐是从湖广总督任上调往广州任两广总督。1838年,林则徐就已经在武昌阅马场硝烟禁烟,打击毒贩。道光皇帝见其禁烟卓有成效才调他到广州禁烟。</p><p class="ql-block">林则徐任湖广总督时间不长,一年多时间不到两年,而且在前七八年还任过一小段时间湖北布政使。在湖北主要政绩两项,治水和禁烟,也负责维修过武昌城墙。</p><p class="ql-block">“黄鹤楼前玉笛吹,梅花如雪驻襜帷。燃藜独理丹铅业,门下何人借一鸱。”这首诗在黄鹤楼三楼,是林则徐在湖北任上所做。</p><p class="ql-block">此句有借用李白的“黄鹤楼中吹玉笛”一句的嫌疑。</p><p class="ql-block">李白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 黄鹤楼闻笛》</span></p><p class="ql-block">“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p><p class="ql-block">记得有些无文化、无见识,半晓文墨的今人给小儿解读这首诗,从字面解释最后一句说是写景,武昌五月天气渐渐暖和了,梅花纷纷落下。</p><p class="ql-block">呵呵,《落梅花》是曲名,李白听玉笛演奏《落梅花》的曲子。不是五月武汉梅花榭了,更没有到处都是飘落的梅花,你以为是黛玉葬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武昌销烟</p><p class="ql-block">鸦片战争前,英国对中国贸易一直处于逆差。英国将目光转向鸦片贸易,控制全球最大罂粟种植区域印度、中亚,后英国东印度公司又取得对华鸦片贸易的垄断权,大肆通过旗下附属的商船和走私商人向中国倾销鸦片,致使大量白银从中国流出。截止1838年,英国对华贸易中鸦片出口额的比例已经占据总出口额的一半,加上走私成本缩减,英国逐渐完成扭转贸易逆差。</p><p class="ql-block">“迨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之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p><p class="ql-block">这段文字来自林则徐的禁烟奏折,也拉开了近代中国禁烟的序幕。</p><p class="ql-block">难怪不着调的余姚秀才叶调元流寓汉口时,目睹公开吸毒,写下一首《汉口竹枝词》以记其事:“破房歪炕一灯燃,过引人来竦两肩。几口呵完神气爽,带头捋下押衣钱。”</p><p class="ql-block">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集中销毁鸦片,史称“虎门销烟”。但早在一年前的1838年9月,在湖广总督任内就开始了以武汉为中心的湖北、湖南两湖地区禁烟创举,并在武汉写下了著名的《筹议严禁鸦片章程折》。</p><p class="ql-block">他在武昌、汉口、汉阳、长沙等地开设了禁烟局,派出得力官员,负责收缴烟枪、烟斗和鸦片。对于吸食鸦片者,林则徐区别对待。对自首并保证不再吸食鸦片者,宽大处理,既往不咎;对顽固不化者,严厉打击。</p><p class="ql-block">林则徐采取的禁烟行动收到到了很好的效果,光是在武汉一地就收缴了14000多两烟土和5000多支烟枪。湖南省也收缴了3万多两烟土和5000多支烟枪。</p><p class="ql-block">1838年10月27日,林则徐和湖北巡抚张岳崧一道,在校场(校场位于今天武昌的阅马场)督导销毁了烟枪、烟斗和部分鸦片。</p><p class="ql-block">林则徐在武汉的禁烟行动,为下一步的广州禁烟、虎门销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p><p class="ql-block">林则徐在武汉及长沙等地的禁烟举动震动了朝野,被清道光皇帝8次召见,给以“紫禁城骑马”的特殊待遇。当年12月,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于1839年3月赴广州禁烟。才有了著名的虎门销烟。</p><p class="ql-block">鸦片战争大清国打败了,道光皇帝是个爱煙又怕煙的主,肩膀有点溜,担不起山河。归罪于林则徐。清王朝饮鸩止渴,从鸦片生意中抽头,设立鸦片税,“以征代禁”、“以土趋洋”允许国内种植,仅1887年清政府的鸦片税高达1000万两之巨,林则徐抵得过这大一份银两么。在巨大利益面前,扯职查办就是林则徐的结局。</p><p class="ql-block">后来还在清流派圈子里的张之洞任山西巡抚,也禁过煙,但少了鸦片税,财政收入锐减,只得作罢。吓得再也不吓喷了,慢慢转向洋务派。可惜林则徐在湖北禁烟,比虎门销烟还早,只是近几年才在禁毒公园落了一尊雕塑,而且还是纪念虎门销烟的。</p><p class="ql-block">纽约有尊林则徐铜像,铜像的基座上“世界禁毒先驱林则徐”几个大字赫然映入目光,中文大字和英文并列。</p><p class="ql-block">铜像背面,则刻有“立像纽约,意义高超。世界都会,观瞻聚集。五洲列邦,榜样号召。”短短的24个字似乎已经向世界昭示了建此铜像的意义。</p><p class="ql-block">该像建于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美国华侨向世人昭示英国政府鸦片的虚伪。</p> <p class="ql-block">2.治水</p><p class="ql-block">道光十年(1830年)林则徐任湖北布政使,翌年春调任河南布政使,擢东河河道总督。林则徐先后任湖北、河南、江宁布政使。面对关系到河道民生重大问题,决心“破除情面”,“力振因循”,以求“弊除帑节,工固澜安。”为了治理一些省份的河患,徒步几千里,检查备用的几千个治水材料供应商备货情况,还将沿河地势,水流情况。绘画张挂,便于了解和治理。</p><p class="ql-block">林则徐两度视察潜江黑流渡</p><p class="ql-block">湖北江汉平原腹地,在靠近天门、潜江、仙桃三地交界的汉江段,有一处乡村码头集镇,分别坐落在汉江南北两岸,均称黑流渡。</p><p class="ql-block">黑流渡一带地势低洼,雨季和洪灾泛滥时首当其冲,明清时期屡屡溃堤,百姓饱经水患之苦。道光十七年(1837年)夏季,发生洪涝灾害,水情日趋严重。</p><p class="ql-block">1837年的正月,林则徐到武昌就任湖广总督。7年前,曾任湖北布政使的林则徐知道湖北境内,河网密布,江湖纵横,长江汉水穿城而过,极容易发水灾。但是7年之后再次到这里,情况还是让他非常吃惊,因为过往的岁月,河道年年失修,因此也是经常受灾,百姓苦不堪言。</p><p class="ql-block">湖北治水,不能靠疏通,更要修堤防?</p><p class="ql-block">他很清楚,武汉境内大部分是低矮丘陵,靠疏通是不行的,只能采用加固堤防的办法。但是,想保武汉,必须从上游着手——他决定深入上游走访调研。</p><p class="ql-block">因此,他轻车简从,从汉阳出发,沿汉江逆流而上,经沔阳、天门、潜江、荆门、一直到襄阳,历时32天,亲自查勘防洪形势,并且督促早修堤防。</p><p class="ql-block">经过查勘,他觉得潜江一带,非常危险,于是就亲自前往视察,督促建设。</p><p class="ql-block">他还根据各处堤防的特点,提出了修复改进方案。他还亲手编订了一本小册子,名字就叫《防汛事宜十条》,作为防汛的章程。从人到物、从责任到人,再到分工协作等方面进行了规范,为应对紧急防汛抢险提供了技术支持,也提供了行政依据,既科学又实用。</p><p class="ql-block">果然,这一年的六月,汉江的汛期就来了,潜江和汉川相继发生险情,当时,这个处堤防受损较严重,民众正在老堤之后紧张地修筑新堤,他亲自在现场督战。</p><p class="ql-block">正是在林则徐亲力亲为的督促之下,武汉平安度过了这一年的汛期。</p><p class="ql-block">两次潜江之行,让林则徐清醒地认识到,“防守之道尤须于上游加意”。他已经意识到上游森林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是造成洪涝灾害的原因之一。可以说,林则徐是近代最早提出防范“水土流失”这一极具战略意义的思想家之一。</p><p class="ql-block">林则徐的治水措施“修防兼重”、标本兼治,最后效果显著,因此使得“江汉数千里长堤,安澜普庆,并支河里堤,亦无一处漫口”,对保障江汉沿岸州县的生命财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p><p class="ql-block">但是非常可惜,第二年林则徐就被调离武昌,去广东主持禁烟。他的治水思想,没有得到持续的贯彻。</p><p class="ql-block">林则徐认为“湖北地方半系滨江临汉,民生保障,全赖堤防”,同时,还要求所辖各地遵循“与其补救于事后,莫若筹备于未然”的治河原则,重视对江堤的维修加固工作。</p><p class="ql-block">林则徐所提出的一些治水思想,还是给了后人很多启发。</p><p class="ql-block">林则徐走后,人亡政息,据说,从1839年到1850年,这11年间,潜江没有一年不受水灾。</p><p class="ql-block">一直到新中国建立以后,通过一系列大型的治水工程,才最终把这个问题彻底解决。</p><p class="ql-block">若林则徐地下有知,看到今天潜江段的水利大治、人水和谐的大好局面,也该含笑九泉了。</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道现在高考历史题,可以看出林则徐也曾三次到过湖北黄石治水、禁烟。</p><p class="ql-block">林则徐湖广总督在任时曾三次到黄石,他来黄石的目的主要是( )</p><p class="ql-block">①查禁鸦片,②整顿盐务,③指挥防汛,④兴办铁矿</p><p class="ql-block">A.①②</p><p class="ql-block">B.②③</p><p class="ql-block">C.①③</p><p class="ql-block">D.②④</p><p class="ql-block">答案:</p><p class="ql-block">民族英雄林则徐曾三次到黄石查禁鸦片和指挥防汛。</p><p class="ql-block">故选:C。</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林则徐在湖北任上不到两年,前后也就五六百天,有记载的两临潜江,三下黄石,无记载的还有不少。当时就算是骑马坐桥子也是长途跋涉,个中辛苦非今日便捷的高铁轿车视察所能体会的。当得起勤政二字。</span></p> <p class="ql-block">3.修武昌城</p><p class="ql-block">清代很重视城池的修建,从顺治十一年(1654年)起,清廷诏令各省,“城垣倾圮,桥梁毁坏,地方官能设法修葺,不致累民者,该督抚具题叙录,未及时修缮,夺常俸六个月或降一级”,清代顺治到同治,共10次维修武昌城。</p><p class="ql-block">林则徐上任湖广总督后,带头捐银,大修武昌城垣。武昌城大修工程自道光十七年(1837年)8月17日开工,计拆修补砌内外城墙182段,合长1115.3丈,修葺垛墙1975个,堞墙1108丈,女墙1180丈,以及九门、城楼、马道、窝铺、炮房、兵房、转角楼、望江楼、官厅、炮台各处,倒塌者重行建盖,损坏者分别兴修。1838年8月16日竣工,用时整整一年。</p><p class="ql-block">1838年8月19日,林则徐日记记载:用了整整一天,走完周长十九里有余(近十公里)的武昌城墙和九座城门,逐一实地踏勘验收,保证了省垣“洵足资保障而壮观瞻”。这些细节,可看出林则徐为政勤勉、造福楚民,足以让后人钦佩了。</p><p class="ql-block">1926年10月,北伐胜利后,湖北省政务委员会作出拆除城垣决定,任命万声扬(张之洞两湖书院培养的精英,见我深耕武汉十八年一文)为拆城委员会主任,并设置武昌拆城办事处,负责办理拆城事宜。整个拆城工程由政府招商承包,自汉阳门至平湖门一段最早动拆,至1929年,除保留有历史纪念意义的起义门及一小段城墙未拆外,其余城墙全部拆完。总计武昌城垣从223年孙权建夏口城算起,至1929年全部城墙拆完,共存世1706年。</p> <p class="ql-block">4.题外话</p><p class="ql-block">武昌古城的沿革,分为四个阶段,即夏口城、郢州城、鄂州城、武昌城。</p><p class="ql-block">唐朝前期,鄂州城池还是夯土结构。唐宝历元年(825年),坐镇鄂州的牛僧孺,将原来的土城改建为砖城。说是砖墙实则是夯土外包砖。</p><p class="ql-block">朱元璋立六子朱桢为楚王,驻藩武昌。将鄂州城扩大为武昌城。江夏侯周德兴将武昌城改建成了一座全砖石结构的大型城池。</p><p class="ql-block">据研究“砖”的专家说,与武昌城有关的各府、州、县都派有烧砖任务。为了确保城砖的质量,每块城砖上都留下了各级监造官员和窑户的姓名。从现存的明朝武昌城墙所用过的城砖来看,单砖长约42厘米,宽约20厘米,厚约10厘米。</p><p class="ql-block">那时城砖的烧造过程和烧造质量,有一套严格的管理程序、检验制度和责任追究机制,有“物勒工名”的制度。当年的工匠在其所烧制的砖上留下了自己的姓名,质量可追索,可见当年连“砖”都是耐用品,属于设备之列,不是现在什么都是消耗品,只有几年的保修期。</p><p class="ql-block">据说明朝修武昌城,砖大约2亿块,消耗了多少人力物力。拆武昌城时,城墙砖贱卖给一些单位及个人,甚至谁挖归谁。所以大量的带有质量保证记号的砖流落民间盖房起屋了。</p> <p class="ql-block">言归正传,因为林则徐在鄂时间尚短,加上武汉人心大,说好听点是见得多不当回事,说不好听就是人情味显得不灵性。搞文旅的冇下功夫,跟岳王爷擦肩而过一样,又和林则徐也擦肩而过,特别是湖北销烟禁烟早于虎门销烟这好的题材都不知道,真的无语。</p><p class="ql-block">在武汉,深耕武汉十八年的张之洞好歹也有十几座塑像。屯兵鄂州七年的岳飞在黄鹤楼广场近几年也恢复几许痕迹。但林则徐只是仅仅搭虎门销烟的镶边(武汉方言,有人说方言是自古遗留的精华,镶边是不是这二字不敢确定,是沾光的意思)在禁毒公园才有了一尊塑像。</p><p class="ql-block">最后用林则徐的一首七律最后一句做标题。林则徐七律《出嘉峪关》总共有四首,录第一首。</p><p class="ql-block">雄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p><p class="ql-block">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p><p class="ql-block">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p><p class="ql-block">谁道殽函千古险,回看只是一丸泥。</p><p class="ql-block">“一丸泥”,是什意思,是说回首遥望嘉峪关只不过是一丸泥,还是百年后,显冠达贵的土馒头也只是一丸泥,诸位查词典,或自己悟,悟出什么是什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