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留天地间

彩虹依旧

<p class="ql-block">  苏州富庶甲天下,金阊门外尤称繁盛。出阊门外三里,吴下名园之首——留园,与拙政园、网师园、环秀山庄共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它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首任主人是明代太仆寺少卿,曾经主持修缮过慈宁宫的工部营缮专家徐泰时。他被罢官后,将满腹才情都倾注在这江南园林的建造之中。最初的留园分为东园和西园两部分,西园被主人的儿子捐为寺庙,就是现在的西园寺。现在的留园彼时被称作“东园”,园内衔山抱水,移步异景,园主含蓄内敛的性情在山水亭台中显现出来。</p> <p class="ql-block">  入园后要经“三收三放”,曲径通幽,欲扬先抑,让人充满期待。</p><p class="ql-block"> 第一收:进入大门的第一遮挡屏风。留园原来的门在现在的出口处,现在入口大门从外表看简朴至极,就像普普通通的人家宅门。进入大门便是方厅,迎面屏风门上方悬挂“吴下名园”匾额,出自最后一位园主清朝盛康邀俞樾撰写的《留园记》——“吴下名园之冠”,“其建园较晚,能聚诸家之长,后来居上,洵笃论也。”两侧楹联:几处楼台画金碧;个中花石幻灵奇。</p> <p class="ql-block">  过了屏风,有了第一个较为开敞的空间,形成了大厅。大厅面前正对着入门以来第一个天井,两侧游廊引导着人们进入下一空间。此为第一放。</p> <p class="ql-block">  第二收:大厅右前方,为一曲尺形走廊。走廊的两处拐角,将外面景物挡住,第一段游廊左侧连接侧门进入祠堂天井,是当年内眷穿行之路。</p> <p class="ql-block">  曲廊尽头,一处小天井映入眼帘。两侧的山茶花在秋末开放,点缀着这个不大的狭小空间,看似那么随意地一搭,却给人带来扑面的气息,昏暗中眼前一亮,淡之又淡中添了一丝雅趣。</p> <p class="ql-block">☝️(此图片取自网友“左言风景”,感谢原作者)</p> <p class="ql-block">☝️(此图片取自网友“左言风景”,感谢原作者)</p> <p class="ql-block">  第二放:沿曲廊向北,来到一处大天井。这里的空间已经是半开敞式,光线更加明亮,山石花台呈现出来,此时更令人期待踏入园中,尽情欣赏这吴下名园了。</p> <p class="ql-block">  第三收:天井往北,为窄门。窄门是进入园林前最后一处收缩之地,也是备弄中最窄的地方。上方一块篆书石匾“长留天地间”,据说是出自刘伯温之手书写,(还有一种说法考证是倒数第二位园主刘恕集元代书法家周伯温字所成匾)。总之它是整个园子的点题之作。</p> <p class="ql-block">  第三放:过了窄门,仍见不到园林全景。这里空间再一次放开,靠墙的花台里种植连理的翠柏、女贞各一株,开花时节红绿交映,名曰“古木交柯”。</p> <p class="ql-block">  此处六扇漏窗,透过花窗窗棂已经隐约可见亭台池阁,给人景深不尽更加期待之感。</p> <p class="ql-block">  西面墙上远近相套的两个八角形洞窗,把游人的视线引入明瑟楼、涵碧山房,渐次进入山水之间。古木交柯之旁是一座临水敞轩。因在树荫下面,所以叫绿荫轩。置身其中,便可观赏中部的山水景致。</p><p class="ql-block"> 绿荫轩南面又是一个幽静的小天井,点缀着湖石、翠竹、萱草、爬山虎,墙上有清代学者钱大昕所书“华步小筑”石匾。因为留园所在地原名花步里,“步”同“埠”,“花步”是装卸花的码头,园主取此名,大概意思是说我这里是花步旁边的一处小景建筑而已。名字雅而低调,园主人情致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  柳暗花明,终于可以入到正园了!</p><p class="ql-block"> 园分东、西、中三部分。中部东园—寒碧庄旧址,为全园精华所在。景观以山为主,池水清幽,峰峦环抱,古木参天。碧水一泓,东南有湾,西北有溪,湖岸曲折多汊,有江河湖泊之概。西北两面堆山叠石,多用黄石,气势浑厚。沿岸建筑高低起伏,参差相连,色调柔和;有涵碧山房、明瑟楼、绿荫轩、曲溪楼、清风池馆等,造型各异,与环境相协调,是苏州古典园林之优秀作品。</p> <p class="ql-block">  明瑟楼,取自《水经注》“目对鱼鸟,水木明瑟”。楼下有“恰航”匾额,是取杜甫“野航恰受二三人”之句。</p><p class="ql-block"> 明瑟,言树色丛深,池水莹净。楼者,重屋也,堂高一层也。明瑟楼高二层,上层安明瓦和合窗,雅洁美观。窗中明瓦,是把一种叫做“海月”的贝壳磨薄,镶嵌在竹篾编织的网格中而制成。</p> <p class="ql-block">  明瑟楼连接上下两层的楼梯设在楼外,由太湖石堆砌而成,石梯侧墙上方,有董其昌书“饱云”二字砖匾一方。石梯旁有一峰,峰上镌刻“一梯云”,出自“上楼僧踏一梯云”。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因此称石为云根。这徐徐向上的叠石,好似升腾起的云朵,故言“一梯云”。</p> <p class="ql-block">  曲溪楼,底层有许多大窗和洞门,透过它们可以欣赏中部花园的秀丽景色。同时东面还有20余幅欧阳询等名家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  回头望是涵碧山房,俗称荷花厅。顾名思义,山房前面有一片荷花池。夏季风动荷香,入秋虽荷枯叶凋,残荷之景亦为这小池添几分意蕴。刘恕做主人时称这里“卷石山房”,盛氏时改为称“涵碧山房”,取自朱熹的“一水方寒碧,千林已变红”之句。</p> <p class="ql-block">  五峰仙馆,徐泰时的时候,称“后乐堂”,后任主人刘恕将其扩建为“传经堂”,最后园主盛宣怀之父盛康将其更名“五峰仙馆”。</p><p class="ql-block"> 它面阔五开间,高大豪华,屋内梁柱及家具全部为楠木,所以又称“楠木厅”。楠木梁柱几经磨砺,新中国后修缮如初,也算得历久弥新了。</p> <p class="ql-block">  馆南面的庭院中一组湖石假山,是按照庐山五老峰的意境来堆建的,其中五个山头暗喻馆名中的“五峰”。</p> <p class="ql-block">  馆内东边座椅是主人位,西边为客人位,正符合“东道主”、“西邻”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  五峰仙馆内分前后两厅,旁边的开窗宽大,既可赏园景,又兼顾采光。</p> <p class="ql-block">  五峰仙馆西北还有一处书房——汲古得修绠。它的名字取自韩愈“归愚识夷涂,汲古得修绠”。“绠”,即井索,修绠,意思是钻研学问好像汲深井水一样,必须得用长绳。</p><p class="ql-block"> 书房对于文人来说,是一个非常特殊且重要的存在,它在古代又叫书斋,是专门用作读书、写书、藏书的地方,更是文人的精神胜地。所以书房设计都十分讲究。这处小书房空间不大,却是落地大花窗,使得室内室外景致互融。前窗背窗相互通透,还有通风井,运用虹吸原理起到快速拔风的效果。人在里面读书学习十分舒服。虽然古代科技并不发达,但是我们的先人们已经在运用科学原理设计自己的居室,真是很了不起!</p> <p class="ql-block">  书房对面小院湖石绿树。</p> <p class="ql-block">  ☝️留园三宝之 幽谷明月图。</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块大理石天然石壁,产自云南苍山,其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全部浑然天成,没有一丝后天雕琢。在交通运输极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是怎样把它运到这里来的,想想就令人叫绝。</p> <p class="ql-block">  林泉耆硕之馆位于留园东部,南院为戏台,现为小院,北为庭院,中部是小水池,池北伫立着高耸的冠云峰。馆为一屋两翻轩,厅北为五界扁作,有雕花;厅南架梁为五界回顶圆作,无雕花。这里又叫鸳鸯厅,是女主人招待客人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在鸳鸯厅南面一扇拱门,门楣上额石写“东山丝竹”。这是一个典故:东山乃古会稽之东山,丝竹就是古代乐器,琴琵笛箫。东晋名人谢安曾在东山隐居不出,在山中四处飘荡,还随处奏乐,颇悠乐,自赞“此去伯夷何远”。有文简唾其“与人同乐,亦不得不与人忧”。后谢安四十岁出东山,这是成语“东山再起”的出处。出山后,谢安指挥八万东晋军在淝水一战打败苻坚的百万前秦大军,奠定了南北朝二百年基础。后来人们把隐居奏乐称作“东山丝竹”,乃神仙一般的生活,但隐含一丝怀才不遇的无奈。</p> <p class="ql-block">  ☝️留园三宝之冠云峰。</p><p class="ql-block"> 传说这石头是北宋时宋徽宗采办“花石纲”时,流落在民间里的一块奇石。冠云峰这个名字,据说是盛康从郦道元的《水经注》中“腾云冠峰、高霞翼岭、岫壑冲深、含烟罩雾”十六字得来。</p><p class="ql-block"> 同时,冠云峰也与现存苏州十中的瑞云峰、上海豫园的玉玲珑、杭州西湖的绉云峰并称江南四大奇石。当年园主得冠云峰喜不自胜,因此峰而建石峰后的冠云楼,又置岫云峰、瑞云峰于左右,如同姐妹,合称“留园三峰”。</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种说法,园主盛宣怀十分喜爱这三峰湖石,就为三个孙女取名“冠云”、“瑞云”、“岫云”,演绎出一段中国文人爱石、品石、亲石的佳话。</p> <p class="ql-block">  ☝️留园三宝之冠云楼内鱼化石。</p><p class="ql-block"> 它的年龄,要有一亿四千万年,是留园里年纪最大的石头。挂在冠云楼一楼的墙壁上,石头形成于侏罗纪时期,石头上的20多条小鱼是经亿万年地质衍变形成的沉积岩石。这块鱼化石是稀有的观赏珍品,不仅为古典名园增添异彩,更是作为亿万年前的一段可考记载,向人们展现了沧桑变迁的历史,也让我们展示了生命的赞歌。</p> <p class="ql-block">  冠云楼的二楼,开设了品茶区。阳光明媚的午后,点上一壶清茶,临窗而坐,冠云峰尽入眼底,飞檐花街,木叶动秋声,游人影绰绰,品茗闲坐,无比惬意。</p> <p class="ql-block">  品茶过后继续游览。</p><p class="ql-block"> 留园内的曲廊纵横交错,长达七百多米,贯穿园的东部中部西部。每走几步,眼前景致更有不同。</p> <p class="ql-block">  沿曲廊过“又一村”,来至西部景区。</p><p class="ql-block"> 这里以假山为主,土石相间,宛若天成。山上枫树成林,盛夏绿荫蔽日,深秋红霞似锦。至乐亭、舒啸亭隐现于林木之中。登高望远,可借西郊名胜之景。山左云墙如游龙起伏。山前曲溪宛转,流水淙淙。东麓有水阁“活泼泼地”,横卧于溪涧之下,令人有水流不尽之感。</p> <p class="ql-block">  留园盛家祠堂位于出口处,小巧精致,淡雅幽静。</p><p class="ql-block"> 园内介绍说当年盛康得到留园后,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建立义庄,匾额题为“龙溪盛氏义庄”,祠堂为义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盛氏祠堂共四进院,现在的祠堂前两进为文创部和留园出口,后两进底层大厅主要为留园展示馆,楼两侧则有高大的封火山墙。</p> <p class="ql-block">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有山有水的地方才是真正的自然,这座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留园虽小,却“山水”俱全,徜徉在这片“山水”之间,闻鸟语花香,感阴晴雨雪,细细体验这份静好,或许人与自然天生的亲近之感便是古人常说的意境吧。境虽小,却给人以无限的思想空间,天地宇宙仿佛都在这方圆之内。</p> <p class="ql-block">  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