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涞源,涞水之源也。位于太行山、燕山、恒山三山交汇处的涞源县,是拒马源、涞水源、易水源三源发祥地,它东接紫荆关,西接平型关,北也倒马关,南临蔚县,这里正是兵家必争之地,其境内的明代长城属于内长城,长约一百八十七华里,按明代长城敌楼匾牌上的称谓,被分别冠以“乌字号”“浮字号”“白字号”“插字号”,分别对应了乌龙沟段、浮图峪段、白石山段和插箭岭段。</p><p class="ql-block">迄今为止,这段长城保存较完整,被誉为“最美的一段野长城”,因为这段长城成为长城爱好者的最爱,大多数人早已经走完了全程。但怡然却因为种种原因,缺课很多,迄今为止,怡然只走了四段:七亩地-独山城段、杨家川-石城安-插箭岭段、曹家庄-浮图峪段、唐子沟-煤窑段。十月中旬,走完山西长城后,有三、四天闲暇时间,火燕、怡然打算走上几段。</p> <p class="ql-block">——插箭岭,似曾相识燕归来</p> <p class="ql-block">10月9日中午,从北京出发奔涞源,我们一头扎进了白石口村的“老齐农家院”,跟饭店主人说好,第二天早晨送我们到插箭岭村,这一次我们要从插箭岭走起,与四年前的“杨家川-石城安-插箭岭段”再续前缘。</p> <p class="ql-block">四年前拍到的插箭岭文保碑。</p> <p class="ql-block">这是第二次与插箭岭村谋面,但只能算是似曾相识,4年前当我们完成从杨家川到插箭岭段长城穿越时,到村子已经是夜幕四合,只记得村子尚保留一座堡门。</p> <p class="ql-block">插箭岭村的得名有两种传说:一是关于杨六郎的故事,据说当年杨六郎曾与辽大战于倒马关,辽军渐处下风,于是辽军答应以射箭划界,杨六郎箭落之地就是辽军后退之所。杨六郎一箭飞出30多里落下,这便是插箭岭得名的由来;又有一种关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传说,据说这里是训练骑兵的场所,故名插箭岭。岭内常发现战国时代的铜簇、瓦片、排水槽残片及部分汉代陶器片等遗物。经考查,插箭岭是战国时代的建筑,汉代曾维修利用。</p><p class="ql-block">关堡的北门,门券被修缮过,但拱券的整体结构保存尚好。</p> <p class="ql-block">四年前拍到的关堡北门。</p> <p class="ql-block">到了关起门来过日子的有明一代,插箭岭成为内长城倒马关北部的一个重要关堡,属真保镇倒马关路,设参将镇守。</p><p class="ql-block">古老的堡门、石碾、石板路,还有这灿烂的西番莲,一幅古朴沧桑又不失时代感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关堡与长城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明万历三年至四年(1575~1576年)扩筑。关堡南北长500米,东西宽260米,呈不规则长方形。</p><p class="ql-block">关堡的中门</p> <p class="ql-block">“从哪里能上长城呢?”我们问村中的一位老人,“从南堡门可以上长城,我们小时候经常到那上边去玩儿”,老人说的南堡门,资料上说的是堡中门,插箭岭关堡现存北、中两座堡门。</p><p class="ql-block">在插箭岭关堡,我们虽然看不到更多的古迹,但是这两座保存尚好堡门却让我们感到几分欣喜,保存尚好的门券、光滑的过路石,都会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去感受边关堡寨曾经的样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从南堡门外便可以登上堡墙,站在堡墙上我们可以俯瞰堡子的轮廓——现如今静静的插箭岭村。</p> <p class="ql-block">而对面的山坡上还有两道延续的墙体与堡墙相连,可见当年的插箭岭堡的防守是很严密的。</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很明显的烽火台,应该是插箭岭堡的一座护堡台。</p> <p class="ql-block">我们没有时间走插箭岭关堡的堡墙,直接奔长城主线,从城堡外侧看城堡的西侧墙体,四百多年来,虽直面遒劲的塞外西北风,墙体仍然保存很好,除了当年修筑得非常用心,虽无其它。</p> <p class="ql-block">——寻墙觅台,7座敌台渐入佳境</p> <p class="ql-block">《明长城考实》:“长城过插箭岭后向东到白石山林场段,全为石砌城墙、砖砌垛口和空心敌楼。”这条沟谷是进入白石山的山间要道,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气势,白石山森林公园13号敌台耸立于垭口中间,两边墙体像一对坚挺有力的翅膀沿两边的山体向上高旋,虽然这座敌台残破得只剩下石台基,但巍然屹立,仍是不怒自威。</p> <p class="ql-block">这段墙体可以直接进入白石山森林公园,所以敌台的编号从“白石山森林公园XX号”数起。</p> <p class="ql-block">过了垭口继续向上攀登,可见石墙保存很好,白石山森林公园12台映入眼帘。</p> <p class="ql-block">白石山森林公园12号台,也只剩下了残基。</p> <p class="ql-block">白石山森林公园12号敌台</p> <p class="ql-block">这块石头是在敌台或墙体的什么位置呢?</p> <p class="ql-block">白石山森林公园11号敌台,仍然很残破。</p> <p class="ql-block">长城上的射击孔,也是用石头砌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白石山森林公园10号台,比前3座敌台保存得要好一些。</p> <p class="ql-block">白石山森林公园9号台,地基保存完整,还保存着一道完美的腰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白石山森林公园8号台,它有半边保存较好,我们终于可以看出敌台的轮廓了,这应该是一座4x3制式的敌台。</p> <p class="ql-block">白石山森林公园8号敌台的内部</p> <p class="ql-block">从白石山森林公园8号敌台,可以望见7号敌台。</p> <p class="ql-block">在起起伏伏中,我们走到了白石山森林公园7号台。这座敌台是我们今天经过的几座敌台保存最好的一座,敌台的四框轮廓大致保存,仍然是4x3制式的敌台,其内部结构似回廊式结构,这正是插箭岭一带敌台的共同特点。</p> <p class="ql-block">保存较好的白石山森林公园7号敌台,二楼有楼橹残存。</p> <p class="ql-block">残破美,美得令人心动!</p> <p class="ql-block">令人惊喜的是这座敌台的射击孔有着精美的花纹。长城城砖上的这种花纹并不稀奇,但是经过了前几座非常残破的敌台,在这里遇见这种这种花纹,心里感觉格外惊喜。</p> <p class="ql-block">回想刚刚经过的7座敌台,其保存的程度越来越好,很有一种渐入佳境的一种感觉,如果继续下去,所遇见的敌台会不会越来越完美呢?</p> <p class="ql-block">其实,在走长城的过程中,所遇见的敌台无论是石砌的、夯土的、包砖的,无论是完美的、残破的、支离破碎的,其实都是一种符号,在我们心目它们的价值是完全一样的,有些时候文明的碎片可能比完美的存在更令人感动。即便如此,内心还是有着关于美好的期待,在期待中我们继续前行。</p> <p class="ql-block">——寻墙觅台,想说爱你不容易</p> <p class="ql-block">“长城怎么不见了?”“海拔越来越高,应该是以山险代替墙体了吧!”我们两人揣摩着,这种推测是合理的。</p> <p class="ql-block">有这么多小布条指引,继续向前应该是对吧!一般来说,这些小布条是我们迷茫时的指路明灯。</p> <p class="ql-block">但是墙体会在哪里承接呢?走了几百米,仍然看不见墙体,我们两人在“六只脚”上寻找轨迹,却怎么也寻找不到对应的轨迹。继续沿着一拨一拨的巨石小山崖上行,越走越没有信心。</p> <p class="ql-block">“也许这不是走长城的队伍!”火燕、怡然猛然醒悟,这条路应该是进入景区,也许这便是传说中的逃票路线吧!于是,我们便沿原路回撤,回撤中我们惊喜地发现山谷处似有一段墙体,只是不知道怎么才能切到那段墙体。</p> <p class="ql-block">我们一直回撤到7号敌台,前前后后寻路不见,火燕在距敌台五十多米处生生下切,怡然紧跟其后,在密林中摸索了一阵子,又一次惊喜了——眼前出现了墙体。“我的选择没错吧!”火燕骄傲地说。</p> <p class="ql-block">我们平稳了一下心绪,沿着墙体不慌不忙地走,看见墙体了,我们还急什么呢?这段墙体并不好走,我们沿墙走了几十米,便是很陡降,“看样子我们得上墙走了”,我们俩判断着。</p> <p class="ql-block">待我们好不容易爬上墙才发现,墙体也戛然而止于崖头。在崖头处我们发现了“鸟”队的布条,看样子我们并没有走错,只是我们这次的路线与他们的路线正好是相向而行,这里布条的意义是从这里可以上墙了。</p> <p class="ql-block">我们又沿墙向后退寻找可以下撤的路线,看样子从这里应该下撤到公路。我们百般找寻,未果,于是沿着陡坡生切,其辛苦自不必说,总之我们终于下撤到了公路。</p> <p class="ql-block">“长城过插箭岭后向东至白石山林场段,全为石砌城墙、砖砌垛口和空心敌楼……由插字十三号台至十号台均毁,由插字十二号台起石砌城墙保存较好,有一部分尚存砖砌垛口。插字九号至六号台,全为大回廊结构,除中间顶已通天及门额上石匾已被拆走外,其它保存完好。”《明长城考实》的记载,似与我们所经过的白石山森林公园13号台到7号台相符,但怡然并不是长城研究者,所以想来大抵如此。</p> <p class="ql-block">——寻墙觅台,而今迈步从头越</p> <p class="ql-block">这条公路通往白石山景区,我们在景区外。是通往白石山景区(原白石山林场)的惟一通路,据《明长城考实》记载“口中原有一座口子楼,今只残存内部夯土”,现在竟边夯土也不见了。</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景区外山口向东上山,并没有人阻拦,但心情与脚步还是有些慌张。沿着山坡上升几十米,很快便遇到了墙体,原本“长城因山较陡,石墙砌筑简单”,现如今石墙保存状况更不好,因少有人走,上面长满了荆棘。</p><p class="ql-block">一座残台,只存地基及一小部分包砖墙体,这是白石山森林公园5号台,插字2号敌台。在这段长城上,白石山森林公园6,5,4号,分别对应插字3,2,1号。</p> <p class="ql-block">我们沿山势一路上升,因为刚才从对面山坡上陡降下来也耗费了很多体力,因而攀爬起来还是挺费力气的。这里可以清清楚楚看见对面的白石山森林公园7号台。我们在这座电讯塔下休息了一会儿,用了我们简单的午餐。坐在长城上很有点懈怠的感觉,时间已经过午,前边路线尚不明了,目前我们仍然找不到合适的轨迹作为参照。</p> <p class="ql-block">又看见了鸟队的小布条,应该是走在轨迹上的。</p> <p class="ql-block">白石山森林公园4号敌台,保存得不错!3✘4制式。</p> <p class="ql-block">回看这座敌台。</p> <p class="ql-block">再回看,敌台已经被群山环抱!</p> <p class="ql-block">从刚才休息的信号铁塔下继续前行,墙体便愈加不明显了。山势越来越陡峭,也许又是以山险为墙体了吧!再后来呢,山势越来越险,且没有绕行的路线,我们发现有点不对。</p> <p class="ql-block">望向山坳处,发现了一座完整的敌台,这是白石山森林公园3号台,插字3号敌台。由此看来,下撤的路线应该在山险之前、我们吃午饭的那个信号塔附近。我们又想起那个小布条,也许那更是下撤的路线,应该是通向插字3号敌台,而且这段下到山坳里的路很不好走,我们想起猫猫轨迹中提到的:插字3号敌台很难走。</p> <p class="ql-block">后来当我们走出荆棘的时候,已经与插字3号完美错过,想要再找插字3号已经不可能,实在是非常遗憾。借助《明长城考实》记录一下这座保存很好的敌台吧:插字三号台为小回廊结构。楼东、西两面墙上各开一门。南、北两面墙各有四箭窗。西墙门额上所嵌石匾尚存,字迹清楚,刻“插字叁号台”。行走长城的过程中,总是留存太多的遗憾。</p> <p class="ql-block">要是回到信号塔附近我们有点不甘心,不如直接下接吧。但是路呢?我们只好从密密匝匝丛林荆棘中穿过,火燕在前边开路,怡然在后边紧紧跟上,艰难地一步一步往前挪,已经没有后退之路,想要下撤已经完全不可能。也许只有几十吧,但是我们觉得格外漫长。</p> <p class="ql-block">突然间,眼前一亮,出现了一条明显的山间小路,小路边的树枝上密集地拴着不同户外团队和布条——我们终于找到路了!沿着小路继续前行,心里轻松了特多,但往山上爬却愈发吃力,因为刚才攀登山险以及在荆棘中开路,消耗了我们太多的体力。</p> <p class="ql-block">待一座完好的敌台出现在我们前,怡然竟然几步都登不上去,狠狠地摔了一跤,要知道刚刚攀登那么陡的山崖都没有摔跟头的。</p> <p class="ql-block">站在插字1号敌台前,我们心中有些小激动,寻根溯源,一插到底,插字号52座敌台正是始于这座敌台。对面是我们刚刚爬上去又下撤的山险,我们丢掉了那段墙体。</p> <p class="ql-block">插字1号/白石山森林公园2号台位于这一带的至高点,3X4制式,“平面形制多为回字形,正面辟1门2箭窗,侧面为4箭窗”,插箭岭的文保碑上是这么介绍“插”字号敌台的,也正是这座敌台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保存完好且漂亮的穹顶。</p> <p class="ql-block">完好的上楼梯。</p> <p class="ql-block">——寻墙觅台,石窝长城美如画</p> <p class="ql-block">离开插字1号敌台,继续寻墙,城墻由此爬上了白石山林场大南梁的最高点。站在这里很有居高临下之感,但见一道蜿蜒连贯的墙体在山脊上延伸,群山叠翠、山峦如黛,白色的长城像美丽的精灵在飘逸而灵动,这便是石窝段长城。</p> <p class="ql-block">在南大梁最高点上有一座敌台,今只存条石基础,这是白石山森林公园1号敌台。</p> <p class="ql-block">石窝长城是当地老百姓的叫法,因长城建在巨石扎堆的石窝子里,且山下又有石窝村而得名。而石窝长城的最大特点便是石长城了,体现了就地取材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长城与巨石相拥,而奇形怪状的巨石让人充满了想象,因而成就了它独一无二的长城画卷,如果说涞源长城是保存最好的一段野长城,那么石窝长城则为这段最美长城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您看,刚刚走上这段长城,就看见这几块耸立的巨石,远看似仙人指路,又像是依门而立的童子,远远地跟您打着招呼。</p> <p class="ql-block">石窝长城美在壮观的奇石林立,它还有一绝,美在每年4月底杜鹃竞相开放之时,山沟中的河流仍然寂寥无声,但山野间杜鹃花已热烈开放,二者相呼应相映衬,令人眼花缭乱、感慨万千!时至暮秋,虽看不见冰川杜鹃美景,但万山丛中,秋色连波,长城蜿蜒绵亘于绿色的山脊之上,让我们尤为感受其雄浑壮美!</p> <p class="ql-block">从这里开始,便是石窝段长城,这是石窝11号敌台,4✘3制式。</p> <p class="ql-block">敌台的内部。</p> <p class="ql-block">石窝11号敌台的位置较低,继续攀升,奔石窝10号敌台。</p> <p class="ql-block">石窝10敌台。</p> <p class="ql-block">石窝10号敌台的内部。</p> <p class="ql-block">石窝9号敌台</p> <p class="ql-block">石窝8号敌台</p> <p class="ql-block">从敌台内部望向天空,好美的一幅画!我甘愿在这里坐井观天!</p> <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走石窝段长城时,已是夕阳西下,驼色的阳光映衬着连绵起伏的山峦,于是深秋的沉郁变得鲜亮、鲜活起来。</p><p class="ql-block">石窝7号敌台</p> <p class="ql-block">从南大梁开始便几乎是一路下行,于是我们也便有了余力欣赏这石窝长城山石相依、峰林与敌台相互守望的壮美景象。</p><p class="ql-block">石窝6号敌台</p> <p class="ql-block">多么完美的上楼梯啊!</p> <p class="ql-block">多么高贵的金色大厅!</p> <p class="ql-block">石窝5号敌台</p> <p class="ql-block">石窝长城,多么美的长城啊!</p> <p class="ql-block">回望,夕阳静静地落在长城上。</p> <p class="ql-block">石窝4号敌台</p> <p class="ql-block">4号敌台内部经过了修缮,这样的支撑虽然不太好看,但应该也算是“最小干预”了吧!</p> <p class="ql-block">3号敌台就在“之”字长城的拐角处。</p> <p class="ql-block">从3号敌台开始,长城陡降,看着陡坡,怡然腿有点发抖,我们下墙吗?“还是走墙吧”,火燕的态度很坚决。怡然虽然有点腿软还是跟上了。</p> <p class="ql-block">下坡的过程不出意料地很艰难,有几处小崖头,下得惊心动魄。长城户外队发这条路线时,大都从白石口走到插箭岭,这一段上坡要比下坡好走一些。火燕怡然逆向穿行,无意间自我加压,增加了难度。</p> <p class="ql-block">下到石窝谷口,是石窝2号敌台,也是一座守口台。</p> <p class="ql-block">回首我们刚刚走过下来的长城,长城陡峭险峻壮观,坡度不小于70度,从下向上看有如天梯,经历有点不堪回首!</p> <p class="ql-block">石窝1号敌台在关口的对面。</p> <p class="ql-block">石窝关口,也是一道水关。</p> <p class="ql-block">这块界碑标志这里仍然属于白石山森林公园,也是世界地质公园。</p> <p class="ql-block">怪石峥嵘,仍然是石窝长城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下得山来,天色已经完全黯淡下来,山色空濛、万籁俱静,“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但是两个人的世界一点也不孤单,我们打起精神继续前行,要走出大山奔石窝村,这中间有4公里。后来,我们走到了石窝村,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拉玉米的三轮车,人家同意顺路把我们带到老齐农家院。那也不过三公里,但走起来却感到很漫长,因为实在是太冷了。</p> <p class="ql-block">在长城生涯中,穿越插箭岭到石窝段长城,是一次难忘的记忆,其艰难,其艰险,其无限风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