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黑鸢(英文名:Black Kite,学名:Milvus migrans),是鹰形目鹰科鸢属的鸟类。俗称老鹰,是鹰科鸢属的一种中型猛禽。身体暗褐色,尾较长呈浅叉状,飞翔时翼下左右各有一块大的白斑。常利用热流高飞,盘旋飞行,寻找食物,会大群集在一起。喜开阔的乡村、城镇及村庄。优雅盘旋或作缓慢振翅飞行。栖于柱子、电线、建筑物或地面,在垃圾堆找食腐物。是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国鸟,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广泛分布于中国、日本的黑耳鸢现已归入本鸟种。</p> <p class="ql-block"> 2023年12月7日天刚麻麻亮我就赶到银湖湾,先站在堤坝面向大海对着太阳升起的地方,拍着被朝霞染红排成队的群鸟至太阳完全升起。光线变强大致能辩清飞鸟的种类时,我便转过身穿过围栏进入围堤内半干的湖区,发现两只鹰在头顶上空盘旋,正在寻找湖区的猎物。其中一只黑鸢不久就找到一只湖边的死鸭子,先落下踩在鸭子身上,观察周围环境安全时便开始撕鸭子吃,另一只黑鸢则在它的上空绕着它盘旋,想与其分享食物,但很长时间都无法实现。</p><p class="ql-block"> 因为距离很远,有100多米,我想靠近一点,但很快被机警的家伙发现,立即飞走了,可见黑鸢的视力非常了的。</p><p class="ql-block"> 吃过早饭,十点多我返回湖区,在湖外拍了一会儿黑脸琵鹭和白琵鹭,再次发现黑鸢飞进湖区,把湖内的鸟群惊吓飞起,鸟浪滚滚,但未发现黑鸢抓到小鸟,最后发现上空一共6只。其中有一只黑鸢落在稍近的地方,但仍然不下百米,我想从远处包抄过去,但很远就被它发现了,无功而返。</p> <p class="ql-block">黑鸢为中等体型(55厘米)的深褐色猛禽。浅叉型尾为本种识别特征,飞行时尾张开可成平尾。飞行时初级飞羽基部浅色斑与近黑色的翼尖成对照。头有时比背色浅。与黑耳鸢区别在于前额及脸颊棕色,体略小。 亚成鸟:头及下体具皮黄色纵纹。 虹膜-棕色;嘴-灰色;蜡膜-黄色;脚-黄色。 叫声尖厉嘶叫ewe-wir-r-r-r-r。亚种govinda为云南西部及西藏东南部的留鸟。</p> <p class="ql-block">黑鸢白天活动,常单独在高空飞翔,秋季有时亦呈2-3只的小群。飞行快而有力,能很熟练地利用上升的热气流升入高空长时间地盘旋翱翔,两翅平伸不动,尾亦散开,像舵一样不断摆动和变换形状以调节前进方向,两翅亦不时抖动。通常呈圈状盘旋翱翔,边飞边鸣,鸣声尖锐,似吹哨一样,很远即能听到。视力亦很敏锐,在高空盘旋时即能见到地面动物的活动。性机警,人很难接近。 黑鸢栖息于开阔平原、草地、荒原和低山丘陵地带,也常在城郊、村屯、田野、港湾、湖泊上空活动,偶尔也出现在2000m以上的高山森林和林缘地带。黑鸢常捕田间害兽,对农林有很大益处。 黑鸢主要以小鸟、鼠类、蛇、蛙、鱼、野兔、蜥蜴和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偶尔也吃家禽和腐尸。觅食主要通过敏锐的视觉,通常通过在空中盘旋来观察和觅找食物,当发现地面猎物时,即迅速俯冲直下,扑向猎物,用利爪抓劫而去,飞至树上或岩石上啄食。</p> <p class="ql-block">黑鸢的繁殖期4-7月。营巢于高大树上,距地高10m以上,也营巢于悬岩峭壁上。巢呈浅盘状,主要由干树枝构成,结构较为松散,内垫以枯草、纸屑、破布、羽毛等柔软物。雌雄亲鸟共同营巢,通常雄鸟运送巢材,雌鸟留在巢上筑巢。巢的大小为40-100cm,有时直径达1m以上。 每窝产卵2-3枚,偶尔有少至1枚和多至5枚的,卵的大小为53-68mm×41-48mm,重约52g,钝椭圆形,污白色、微缀血红色点斑。雌雄亲鸟轮流孵卵,孵化期38天。雏鸟晚成性,孵出后由雌雄亲鸟共同抚育,大约经过42天的巢期生活后,雏鸟即可飞翔。</p> <p class="ql-block">黑鸢地理分布: 欧亚,非洲,远东,澳新界:广泛分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