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德阳建校的全称是:西南建筑工程管理局德阳建筑职业学校。1964年,学校筹备,定名。9月,新校址挂牌成立。说起渊源就不得不说一下国家建工部直属工程公司。</p> 一.八千里转战 <p class="ql-block"> 原国家建工部直属工程公司,在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五八年,先后建设了第一汽车制造厂(简称一汽在长春)、第一重型机械厂(简称一重在富拉尔基)。两大重点工程的建设完工后,建工部直属工程公司,于1958年8月,又奉调到四川德阳建设第二重型机械厂、东方电机厂、江油钢厂等国家重点工程。</p> <p class="ql-block"> 1958年8月,建工部将“直属公司”更名为“建工部第一工程局”,三处、四处(5师14团),合并为一公司(后称老一公司),人员众多。同年,开始调往四川德阳建设二重、东电、江油进行工程建设。</p> <p class="ql-block">周德才提供照片,初中辍学后参加工作。</p> <p class="ql-block"> 直属工程公司改为建工部一局后(老一局非现中建一局),见张继平的文章《工业建筑的先锋南征北战的铁军)~(谁是铁军)一文。原一局前身主要是现中建二局的前身,因人员比二局占三分之二强。</p> 二.一局子弟校 <p class="ql-block"> 直属工程公司改为建工部一局后,学校名称为建工部一局子弟中学。文革前有八届毕业班,1958年为首届,1965年为第八届。局中初中文革前办了八届、文革中三届,高中文革前办了六届。文革始66、67、68届又称老三届(含初、高中),其中67、68届于66年改为中专建经班,68年分配了工作。1958年至1962年为建工部子弟中学。</p> 三.附属德阳中学 <p class="ql-block"> 1962年,建工部一局与四川省建设厅合并,成立“建工部西南工程管理局”。一局子弟中学改名为西南工程管理局附属德阳中学。1964年至1965年,上学期,又称“西南工程管理局半工半读技术学校”。1965年,下学期改为“建工部一局中等技术学校”分为中技部、中学部。</p> <p class="ql-block"> 1966年,第四届高中毕业班(局中),当时高考志愿已填报。由于文化大革命,高考先是延期,后到7月15日宣布取消,按排下厂劳动或到农村参加“四清”运动。徐佑福就是这一届高中毕业的“幸运儿”。高考填志愿时,班主任给参考的第一志愿是重庆大学,第二志愿是重庆建筑学院,第三志愿由于时间长忘了。建筑老八校又失去了一个优秀生。</p> <p class="ql-block"> 取消高考后,徐佑福在校参与文化大革命,他班批判过中技校的组织部长的方式,就像谈心那样。</p> <p class="ql-block"> 他们当中的一些人,错过了上大学的机会,但是并不影响他们睿智的体现,70年代末80年代初,全国大办“五大”生学校,各单位各种形式的进修生、委培生、代培生,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又重新走进了梦寐以求的大学,进行拖产、带资、全日制深造,有中专、有大专、有本科。</p> <p class="ql-block"> 局中有66、67、68届,三届初中班,李淑兰66届,王福华67届,高凤莲68届(后作为工农兵学员进入同济大学学习并留校)。这三届没有正规的毕业照,校领导和老师参加的,后面李淑兰的初三毕业照片,印证了这个事情。</p> <p class="ql-block">李淑兰,1966年,初三毕业时照的,李淑兰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李淑兰提供照片,赵洪川与李淑兰同班。</p> <p class="ql-block">李淑兰提供照片,汪坤成与李淑兰同班。</p> 李淑兰提供照片。 <p class="ql-block"> 大家仔细看,李淑兰这张初三的集体同学毕业照里,都是一张张稚嫩的同学的脸,没有校领导和老师参与的毕业照。文革开始后,老师靠边站了。</p> 李淑兰提供照片。 <p class="ql-block"> 李淑兰1966年,初中毕业后在校闹革命三年,荒废了大好时光,荒废了三年学业,1969年2月才下乡。</p> 李淑兰提供照片。 <p class="ql-block">李淑兰提供照片,2018年照,同学相聚。</p> 四.资料的查找 <p class="ql-block"> 在百度里查资料有这么一段:“1965年初,西南建筑工程管理局德阳建筑职业学校更名为西南建管局德阳半工半读学校;3月,又更名为建筑工程部一局半工半读技术学校;6月,德阳子弟中学(1956年成立)并入。由于文革中半工半读教育制度受到批判,学校改称建工部一局中等技术学校”。1972年,学校更名为四川省建筑工程局建筑工程学校。1980年,学校更名为四川省建筑工程学校。</p> <p class="ql-block"> 百度信息的资料,与徐佑福的回忆资料,大相径庭。</p> 五.走出德阳 <p class="ql-block"> 1964年,国家开始搞大三线军事战备工程建设。1966年,一局开始从德阳往达县地区迁移,建设062基地(运载火箭、导弹研发、生产)的系列配套工程。同年,成立“长江工程指挥部”。</p> <p class="ql-block"> 1968年,将“长江工程指挥部”更名为“103工程指挥部”,一局与103分家,103独立出来(以后的中建二局)主要人员和力量在干062基地。</p> 六.央企与地方学校 <p class="ql-block"> 德阳建校、四川建筑工程学校、现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虽然学校的名称在历史上,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分分合合,不断整合。但是,中建一局(老一局)现中建二局的关系,是长期共存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由央企进川建设,形成了历史性的校企关系,央企与地方学校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祝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行稳致远,培养出更多的建筑行业的人才!</p> 七.当年局中老学生的回忆 <p class="ql-block"> 李淑兰:我是63年进入中学的,我进中学的时候,不记得之前有个中技校这一块,我就记得我们局中局子弟校这一块。当时63年进校,一直读到初中,66年的时候开始文革,读到66年就快毕业了。快要进行毕业考试之前,高67级、高68级就改成了建经班,所谓的当时的中技校。那个时候不是凭学习成绩,是整个两个班两个年级全部改成了中技校。就是包括李纯刚,他们那些全都是改成了中技校,中技校就属于中专了。</p><p class="ql-block"> 高66届,他们当时是面临着高考升大学,当时想把他们也改成建经班的,那届学生不愿意,因为他们马上面临着高考升大学,好圆大学梦。所以高66届就留下了,谁成想高67、68届就得了大便宜,他们改为中专,以后就不用下乡了,我们这初中三个年级,66、67、68届,包括高66届就全部下乡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63年进校的时候,就像你说的于延宾、翟淑兰他们,那些我们没有见过他们,那时候他们已经都离校了,所以说当时那个时候就看到了。</p> <p class="ql-block"> 七.曾经在局中上过学的部分人 </p> <p class="ql-block"> 曾经在一局中学上过学的有:于延宾、翟淑兰、俞雪林、龙风兰、龙凤华、张继平、李敦良、黄连成、徐敬、黄连奎、黄连春、迟淑梅、赵洪川、李振英、汪坤成、曹金山、赵金凤、李淑兰、王福华、高凤莲、邱民等。</p> <p class="ql-block"> 黄连春的大哥黄连成,1942年生,居住在洛阳;黄连春的二哥黄连奎,1944年生,是局中第三届初中毕业生,第二届高中毕业生,后上大学,现居住在中国核动力研究院;黄连春居住在洛阳。</p> 黄连成 人员待继续补录。 <p class="ql-block"> 感谢原中建二局南方公司党委书记张继平,二局二公司徐佑福、蔡杰、孙军,三公司周德才,二局建机厂李淑兰,提供的资料、照片、信息。</p> <p class="ql-block"> 本文有错误的地方和不实之处,请看到此文的知情人,帮忙指正,本人好修改。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