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最近,一部《最后的岱山人》小视频在网上走红,说的是一百多年前,逃荒至上海金山奉贤滨海地区,以晒盐为生的岱山人后裔的生活故事。这些岱山人在异乡生活一辈子,仍乡音未改,乡情未忘,乡愁未了……</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据巜上海粮食志》盐业篇记载:咸丰年间,岱山盐民谢来才等乘船逃荒,携带家眷到奉贤县海滨安家,板晒制盐。金山史料称,漕泾沿海一带,自清代以来岱山籍人陆续迁来濒海定居,业以晒盐、捕捞为主。</p><p class="ql-block"> 另有史志记载更明确,1867年,浙江岱山盐民逃荒来至漕泾海滩,晒盐度日,渐成村落,当时俗称海盐村,解放初正式定名为海涯村。在老一辈漕泾镇人中,不少家庭就是从岱山迁移过来的,祖上几代都为盐民。</p><p class="ql-block"> 据镇海西管乡后倪倪氏宗谱载:咸丰年间,寓居岱山南峰的盐民,阿毛,刚从大巨迁入南峰。因生活无着,又自南峰迁徙金山县张家沙(今属金山县漕泾镇)。</p><p class="ql-block"> 据岱山县志载:同治三年(1864),六月初十,暴风疾雨,舟、埠被毁,溺死兵民无数。同治六年(1867),丁卯飓风肆虐,溃坏堤垣,咸潮入田。连年大灾,导致民不聊生,被迫外出逃荒求生。</p><p class="ql-block"> 岱山县泥峙社区志记,咸丰元年至光绪七年(1851一1881),泥峙盐民,遭受官府压低盐价,迟缓付款,生活难以为济,逃荒至上海张家厍(今属上海市金山区),靠钩蟛蜞,捡泥螺,开辟荒涂晒盐求生。</p><p class="ql-block"> 另据《 余姚孙境宗谱》载:“应集公之后,堪宸公始迁岱山泥峙煮海为业,向无恒产。丁夏采访到定,始悉泥峙庄上,琐尾流离至不堪,问住居,旧宅者不过三四家,其余或无传,或转徙异地……”。这些孙氏族人原本于康熙年间,从展茅庄上潘岙迁居而来。1931年,余姚孙氏家族续修宗谱,实地采访后,宗亲在宗谱里写下这段饱含辛酸的记录。1867年前后,在清政府盐业垄断专营下,天灾、苛政和陋规,迫使生产贡盐的岱山盐民背井离乡,远徙它乡。其中,泥峙、岱西和南峰一带的孙邱韩戴倪刘方诸姓盐民,携家带口,浮渡海湾,至杭州湾北岸,重谋生机,赶海晒盐。</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岱山至杭州湾北岸的金山张家厍,历史上是岱盐运销松江苏州这些江南富庶地区的航路。</p><p class="ql-block"> 清代,岱盐主要销售市场在苏州、松江、太仓、常州、镇江四府一州,称为苏五属。自唐代以后,这一区域属两浙之一部分。同治八年(1869)起,岱盐开始大规模运销苏五属。杭州湾北岸的金山张家厍成为岱盐运销苏五属重要转运处。</p><p class="ql-block"> 东沙文人汤浚的父亲曾长来往于张家厍一带做小生意。解放前,张家库仍有客货海船通往浙江的上虞、慈溪、绍兴、洋山、滩浒等地。当时,有许多岱山人借岱盐运销之路在苏五属各地做起生意。</p><p class="ql-block"> 汤浚在巜岱山镇志》记载,“张家厍中路船,在东沙角由岱山至江苏华亭县所属之张家厍(今属金山区),因该处岱山侨民甚多,向来每月,或一次,或二次不等,今亦无定。”清末,这条岱山东沙至上海金山的不定期航船,方便了在杭州湾北岸的岱山侨民回岱探亲和经商。</p><p class="ql-block"> 同治年间,岱山盐民正是沿着这条岱盐运销航路,逃荒迁徙至金山奉贤一带海边。</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金山的漕泾古镇和奉贤的柘林,紧依海塘,汉代已有铸钱业、冶铁业、煮盐业。宋代后盐业渐盛,元明间(盐)滩地辽阔,分隶于浦东、袁浦两大盐场管辖。盐商汇集,镇市兴旺。浦东盐场和袁浦盐场都隶属于两浙盐运公司松江分公司。清初,因开漕挖河,排涝通航,大量太湖青浦诸多水系流入杭州湾北岸沿海,致其海水盐度下降,煮盐产量下降,盐业衰落。</p><p class="ql-block"> 《新场镇志》记录,1838年的道光十八年,新场至大团所有盐场全部停产。千年的"熬波煮盐"历史转为民间所为,浦东进入了农耕文明时代。位于长江口沿岸的浦东盐业终于淡出历史。</p><p class="ql-block"> 这群岱山盐民的到来,为正处于衰落阶段的金山奉贤,乃致整个临杭州湾北岸地区的上海盐业,带来了一种新的晒盐技术,产生盐业革命,使当地盐业重现生机。</p><p class="ql-block"> 这个晒盐新技法,就是岱山人王金邦(生卒年无考)发明的板晒之法。清嘉庆年间,王金邦,身为灶户,煎盐为生。一日,他偶见扁担凹处积卤,经日照结晶成盐,受此启发,便在家中门板盛卤试晒,获得成功。随后,他对盐板作了改进,使白盐质量好,产量高,成本低,劳动负荷轻。从此,远近灶户皆仿行之。王金邦发明的板晒法,在当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我国盐业发展的一大创举。板晒工艺传承长达一百四十作余年,境内外传承者不计其数。</p><p class="ql-block"> 岱山的板晒法,一路传到浙江两大盐区之一的余姚盐区。据说一次风暴潮,岱山盐民的一些盐板,漂到余姚海涂。当地盐民发现,这木板竟然是用来晒盐的盐板。因此,仿效实行板晒之法。另一路,就是逃荒至张家厍的盐民,分居金山横泾和奉贤柘林一带,采用板晒之法,上海本地盐民仿效后,流行开来。据《奉贤盐政志》记载,在清光绪前,奉贤本地的袁浦、青村等场制盐,均采用煎熬制盐。至清咸丰年间,岱山岛“天灾连年,岛上盐民迫于生计,乘船携挟板,逃荒至奉贤县沿海一带,滩涂荒地安家,除草辟滩,分节取卤,板晒之盐。本地盐民见而效仿,煎熬之法渐被淘汰。至光绪七年,袁浦、青村两场盐户均用板晒之盐。”</p><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清末,板晒之法推广,上海各大盐场的产量有所回升。但盐场机制依旧,政府专管尚存。到民国中后期,上海还有4个盐场。盐是一种国家控制的专卖商品,盐税相当高,利润也甚高。上海地处江浙两省之间,江苏和浙江分别在上海设立征收盐税的机构,经协商四成归江苏,六成归浙江。北洋政府与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借款协定,以盐税收入抵债,所余款项称为"盐余",也是一笔巨大的财政收入,成为各方势力觊觎争夺的一块肥肉。为主管盐务行政,民国政府设立了一个专管上海地区盐税的机构,全称松汀盐税稽核所。</p><p class="ql-block"> 高税收、高利润的盐务专营体制下,盐民从未摆脱困境。迁徙上海晒盐的岱山人,偏居海塘一隅,日炙雨淋,披星戴月,干最累的活,吃最差的食,穿最破的衣。</p><p class="ql-block"> 当年, 盐民中流传着“一年廿四熟,落雨就吃粥”(另一说'喝薄粥')的老话。所谓一年廿四熟,是指晒盐靠潮水,潮水是每月二次潮汐,一年是24次。相对农业夏熟、秋收这二“熟”来说,盐业就是24熟了。当地,人们有“镇上人”和“乡下人”的说法,而盐民则自称为“海上人”,自认为比乡下人还不如。解放前,当地还有一句话“有女不嫁海边郎”。“海上人”生活被公认为是最苦。这种生活差距和文化隔离,使晒盐的岱山人很少与当地族人通婚,减缓了两者的融合,因而长久保持了岱山人原有的生活习俗和文化语言。幸哉?苦哉!</p><p class="ql-block"> 斗移星转, 历史走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据《奉贤盐政志》统计,“1982年,奉贤县盐场的总人口为4900余人,其中85%为岱山人。”另有一说,金山区漕泾镇的海涯、海渔等村,有一千多岱山盐民后裔。</p><p class="ql-block"> 由于海水淡化,产盐萎缩,奉贤盐场的"岱山人"率先开始对虾养殖。原有的盐田,改造成成批的养殖对虾塘。九十年代,奉贤区柘林镇成为上海市最大的东方对虾养殖基地,曾荣获"中国养虾之乡"称号。在这些"岱山人"中,也率先出现不少养虾"万元户"。沧海桑田,随着时代发展,海边已经不再大规模养殖对虾,原本广阔的海涂和盐场,已变成旅游区、大学城、化工区。</p><p class="ql-block"> 如今,这些岱山人迁居在金山区横泾镇的海涯村,奉贤区柘林镇的冯桥村、营房村和夹路村,花甲以上的老年人还操着一口岱山话,岱山话和奉贤金山活,虽同属吴语,但岱山话石骨铁硬,节奏明快。这些岱山人的故事记载于巜海涯村志》巜冯桥村志》和《营房志村》等史志中。一部巜沧桑盐田》还将他们祖辈们迁徙晒盐的历史搬上了艺术舞台。</p><p class="ql-block"> 2017年5月,大型原创歌舞剧《沧海盐田》在"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亮相,引起了热烈反响。这部歌舞剧,展示了盐民在与大自然的拼搏和抵御侵略、反对压迫中不断积累形成的精神财富和文化底蕴,全面立体地展示盐文化的风采。</p><p class="ql-block">(注,小文发至微信朋友圈后,岱山友人郑忠维先生留言,上海浦东新场古镇,也有岱山晒盐人后裔。新场,历史上曾名下沙,有盐场。后在南面扩展盐场,古改称新场。新场是上海历史上浦东最大的盐场,岱山人去新场,可能是逃荒而至,寻找生机,抑或是传授板晒技术。</p><p class="ql-block"> 老同事蔡芹女士留言:奉贤是我外婆家,想不到与岱山还有一段以盐为缘的生活故事。</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忽然忆起,巜舟山浙东家谱文化中心专家群》里,翁源昌教授曾发过一只求助信息。此信息为“群里有没有知道岱山戴氏宗谱的?有人想寻根:我老家浙江岱山青黑村水白峧、我太公叫戴永向、我爷爷叫戴德士、民国时期从岱山落脚上海奉贤晒盐盐民。请帮忙提供寻根信息。谢谢!”这位戴氏后裔,从奉贤考到浙江的一家单位,跟家谱文化研究有关。因此,托研究家谱的专家来寻根。后来,经岱山家谱专家的帮助,在岱西青黑村水白峧找到了族亲。</p><p class="ql-block"> 后来,岱山的张杰先生告知我:过年时我曾抖音刷到一个视频,海涯村几位方姓人来岱山寻根,在岱东凤凰山村找到了宗亲。这为我们探访海涯村多了线索。</p><p class="ql-block"> 2023年12月12日上午,联系上金山区海涯村,听到亲切又近似岱山人的口音。接电话的小李热情介绍了刘厚德、汤宝奎两位老书记的手机号。最终,微信联系上了村老书记汤宝奎和李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初稿,待续。欢迎文史爱好者、岱山人和上海金山和奉贤的岱山人后裔一起探讨岱山盐民迁沪历史。近年,已有一些世居金山奉贤的岱山盐民后裔到岱山寻祖问根。愿有更多的人在岱山找到祖地和宗亲)</p> <p class="ql-block">2024年3月6日至7日,我们在漕泾镇原副书记秦云华女士和镇志编辑办李老师姚老师的陪同下,走访海涯村和奉贤区的几个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