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 新疆博物馆(2023.11.4)

Xyl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想了解一座城市,最好就是去它的博物馆参观。万千年的历史,尘封的记忆,从前世看今生,从当下望古贤,实现穿越古今的对话,非博物馆莫属了。</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第一次去新疆旅行,先达乌鲁木齐,首先参观的就是博物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简称新疆博物馆),去欣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旅风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国家一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国家4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乌鲁木齐新十景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品3.2万件,参观博物馆看到的镇馆之宝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p> <p class="ql-block">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为古代射箭时所用护臂,图案花纹之间依次织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文字。织锦经密220根/厘米,纬密48根/厘米,织造非常实,经线密度大,显现出汉代织锦设计制作的上乘技艺,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之中。</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1995年在尼雅遗址的一处古墓中被发现。此锦的纹样和文字,是根据东汉时期广泛流行的五行学说而设计的。图案有祥云,瑞兽,纹理间织出凤凰,青鸾,麒麟,白虎,并依次织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小纂文字。“五星出东方”指五颗行星在一时期内同时出现于东方天空,即“五星连珠”或“五星聚会”现象;“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即出现五星共见东方之天象,则于中国有利。</p> <p class="ql-block">“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它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其精美绝伦的工艺和华丽的图案,更在于其背后蕴含的历史与文化的厚重。它把天文、史实和古人的阴阳五行观念等巧妙融为一体,并且出现在远离中原的尼雅遗址,证实了国家治理和统辖西域、开发建设西域的历史,深刻揭示了汉朝开拓西域后丝绸之路经济文化的繁荣历史脉络,说明了当时西域对于中原文化的认同和向往,实证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力,也侧面反映出各民族在两千年前就进行了深度交流交融,亦生动展示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和特殊魅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楼兰美女”干尸</p> <p class="ql-block">“楼兰美女”干尸,1980年在罗布泊北铁板河墓葬出土,距今约有3800年。</p><p class="ql-block">插有羽饰的毡帽,毛织斗篷,经过修补的短腰皮鞋。死亡年龄大概在40多岁,身长152厘米,生前高约156厘米。</p><p class="ql-block">面色棕褐,尖高鼻梁,眼睛深凹,长睫毛,下巴尖俏,栗色直发披散于肩,皮肤呈古铜色。体毛、指甲、皮纹均清楚可见,有楼兰美女的雅称。</p> <p class="ql-block">出土时上身裹着一条织造很原生态的毛布,就像现在的大披肩,下身穿了一条做工粗糙的羊皮裙,头戴一顶编织尖帽,脚蹬波西米亚风格的短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墓沟墓地幼儿干尸</p><p class="ql-block">1979年出土于孔雀河下游古墓沟墓地,为一具幼儿干尸。距今3800多年,身长约88CM,去世年龄大约为4-5岁,全身包裹10-15厘米纹饰有变化、用线粗细不同、颜色不同的毛织物,并用16根木别针连接,全身只露出脸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且末男尸,距今约2800年。皮肤保存完好,毛发俱全,面部做了化妆。</p><p class="ql-block">深咖啡色长外套、毛质平纹,长筒软皮靴、彩色毡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唐代彩绘天王踏鬼木俑</p><p class="ql-block">天王踏鬼俑是由一个彩绘天王和一个素面小鬼组成,天王全身施彩,头上没有带战盔,而是将发馨梳到顶部形成一种装饰,小鬼除了头上绘有红色小帽子,面部还用墨线描绘出了五官,而全身裸露出木质本色,在天王右脚底有一个圆柱形榫头恰好置入小鬼腹部的卯眼中。</p> <p class="ql-block">这件木俑是用30余块大小不等的木料雕琢后拼接而成,连牙齿这样细小的部位都可以拆卸自如。这件天王俑虽然是一身中原武将的服饰,但是不经意漏出的裤腿和袖口,却是漂亮的西域特色花纹,两种不同的文化因素交融为一体,显得和谐而又自然。</p> <p class="ql-block">俑在我国古代其实是墓的保护神,尤其是保护达官贵人的墓葬,而这尊彩绘天王踏鬼木俑在我国目前仅此一件,无论从其雕刻技法造型还是釉色等方面看都堪称国宝,也反映了当时墓主人的等级规格是非常之高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伏羲女娲图</p><p class="ql-block">画中,伏羲和女娲紧紧相拥,手持规矩,身体交织在一起。伏羲的蛇尾缠绕在女娲的腰间,形成了一种奇特而美妙的姿态。上方,绘有炎炎烈日,光芒照耀着他们,仿佛是神圣的光辉。而画面的下方,则是皓月当空,宁静而神秘。伏羲和女娲紧紧相拥,彼此依偎,手持规矩,似乎在勾勒出一幅爱情的图景。蛇尾的缠绕,则是象征着爱情的纠葛和缠绵。而上方的炎炎烈日,以及下方的皓月,则是象征着爱情的激情与温柔,火热与宁静的交织。</p><p class="ql-block">1953年,科学家发现,生物的一种基本遗传物体――脱氧核糖核酸的分子,这一化生万物 的基本遗传物质的结构――一种双螺旋线的结构形式,竟然与吐鲁番地区表现化生万物的人类始 祖形象非常相似。以化生万物为名,吐鲁番出土的一幅伏羲女娲画像成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杂 志《国际社会科学》1983年试刊号的首页插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彩绘骑马带帷帽侍女俑</p><p class="ql-block">唐, 手工泥塑。彩绘唐代仕女骑马出游的形象。看过她你就知道什么叫惟妙惟肖。仕女面施粉妆,头梳高髻,额间花钿,端坐在棕色马背上,一副悠闲自得、端庄矜持的神情,表现出唐代仕女骑马出游的形象。帷帽是唐代流行的一种帽饰,在帽檐上加缀一圈长及颈部的纱网来遮住面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弈棋仕女图</p><p class="ql-block">纵62.3厘米,横54.3厘米,是屏风画《弈棋图》的一部分。弈棋仕女图是整个《弈棋图》的中心,画作展示的是两位仕女正在聚精会神的对弈的场景,左侧一人仅剩紫色裙的一角。仅存的仕女侧身坐在地毯上,伸出的右手食指和中指夹着棋子,正在思索如何落子。仕女发梳高髻,簪花耀顶,额间描有心形花钿,阔眉细目,面色红润,体态丰盈;上身为白纱披肩绯地蓝花短襦,下身为绿花萝裙;手戴玉镯。画作没有传统仕女画表现的病态美或反映宫廷妇女的寂寞、幽怨;反倒体现的是边区贵族眷属居家的生活状态。《弈棋仕女图》没有过多的粉饰和美化,以写实为主。画面以静为主,但举棋不定的神态又表达了仕女待定的内心状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疆古称西域,曾经有三十六个小国(政权)存在。新疆是个多民族地区,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地方。从古代开始,这里就吸引了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们,他们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和传统,这些文化和传统在这里相互交融,形成了新疆独特的文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彩绘女舞俑</p><p class="ql-block">说到俑的发展,汉代可以说是第一个发展时期,隋唐则迎来了第二个发展高潮。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葬出土了大量隋唐时期的彩绘泥俑和木俑,其中有倾国倾城的仕女俑、桃花玉面的舞伎俑、神态猥琐的宦官俑、精神抖擞的武士俑、姿态超群的杂技俑、神态各异的胡人俑以及正气凛然的天王俑和镇墓兽,无一不是俑中之精品。这些俑多为彩绘泥俑和木俑,且制作材料和方法有地域性。这件女俑梳着具有典型唐朝风格的双环望仙髻,圆润的脸庞显露出温柔羞涩的表情,宽眉、杏眼、樱桃朱唇和秀美的鼻子组成了她完美的五官。眉间额际的红色花钿、脸颊处晕染的斜红以及唇角两侧的红色妆花,无一不是唐朝女子最爱的妆扮。她上身穿着短襦,下身穿长裙,穿着可谓是雍容大气。花帛披肩搭于肩上,旋绕于手臂间,虽是一件衣饰品,但把她的服装点缀的飘逸完美,平添了几分意韵之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驼夫俑</p><p class="ql-block">唐,1973年吐鲁番市阿斯塔那206号墓出土。驼夫深目高鼻,胡须微翘,头戴高耸折沿白毡尖帽,身着绿色掩襟长袍,足穿高棱黑靴,双手臂抬起,做握绳牵驼状。形态生动,英俊而坚毅,显示了乐观自信的民族性格和旺盛的生命力,是古代“丝绸之路”上中西人民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在中原地区出土的一些唐三彩中,也可见到穿这种翻领胡服的人物俑塑。该俑先分段雕刻,然后胶合成型再施以彩绘。制作技法精巧,艺术风格写实,面部表情富有神韵,整体塑像敷彩协调,完全是真人的模型化。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古代葬俗、民族服饰、雕塑艺术以及社会形态的变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戴高帽胡人泥塑头像</p><p class="ql-block">唐,1973年吐鲁番市阿斯塔那224号墓出土。头上戴着尖顶高帽,脸型偏长,下颌稍尖,大耳,双眉紧皱,两眼鼓起炯炯有神,鼻梁高大突出,特别醒目,唇上鼻下两撇八字胡须,微微翘起,唇下蓄有山羊胡,嘴唇用红彩勾出轮廓,紧闭向下,显得庄严肃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彩绘劳动妇女俑</p><p class="ql-block">出土于吐鲁番市阿斯塔那201号墓,时代为唐代。这是一组从事簸粮、舂米、推磨、烙饼等家务劳作的妇女形象。她们的姿势、神态各异,服饰、装扮各有不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虎鹰嘴怪兽搏斗饰牌</p><p class="ql-block">汉代,吐鲁番市交河故城沟北墓葬出土。</p><p class="ql-block">此牌以金箔模压锤揲而成,呈半浮雕状。右上为一只鹰嘴、龙身、鹰爪的怪兽,左下有一虎。怪兽全身布满鳞甲,背有三个卷曲状的脊鳍,正跃腾而起,爪抓在虎的面部,嘴啄虎,虎站立,低首垂尾,表现出一副无奈的形态。该文物塑造的怪兽之凶悍和虎的颓丧形成鲜明对比,颇有情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踏谣娘》</p><p class="ql-block">《踏谣娘》载于唐朝崔令钦的《教坊记》,内容是:北齐有人姓苏,齁鼻。实不仕,而自号为“郎中”,嗜饮,酗酒,每醉,辄殴其妻。妻衔悲,诉于邻里。时人弄之;丈夫著妇人衣,徐行入场行歌,每一叠,旁人齐声和之,云:“踏谣,和来!踏谣娘苦!和来!”以其且步且歌,故谓之“踏谣”;以其称冤,故言“苦”。及其夫至,则作殴斗之状,以为笑乐。因妇人且歌(诉)且舞(踏),故称为“踏谣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伏听俑</p><p class="ql-block">出土于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墓葬,时代为唐代。该俑为泥塑男俑,手工捏制,线条简洁,形象生动,俑身长69厘米,宽61厘米。俑头戴前低后高的黑色圆形冠,身着圆领窄袖长袍,双腿向上弯曲,双手半举,平扑于地。圆脸,大耳,鼻梁挺直,嘴唇紧闭,做俯身跪伏、侧首倾听状,身着文官服饰。伏听俑与吐鲁番阿斯塔那墓葬出土的天王俑、镇墓兽一样,是防止妖魔鬼怪侵扰墓主人的保护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虎纹圆金牌</p><p class="ql-block">公元前5世纪,直径5.5~6厘米,1977年乌鲁木齐县南山矿区阿拉沟30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共出土8件,纹样基本相似,利用金片捶揲出虎形浮雕纹样。躯体反转呈圆形,虎头高昂,前爪台至颌下,后爪至脑后,形象生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柳毅传书故事镜</p><p class="ql-block">阜康市出土,时代为宋代,铜质铸制。圆形,桥钮,宽边。直径10厘米。时代为宋代。镜钮上下装饰人物故事图案。钮的上部为树的枝叶,钮右是两个女性人像,她们的上下方皆为水波纹,好像踩莲花于水上;钮左侧有一头戴幞头的男性,作拱手状;钮下一人牵驴而行。这样的画面题材,是取自柳毅传书故事的内容。这类铜镜在北疆地区发现有数面,反映了“丝绸之路”草原线路的一些情况,并且与北方草原民族的迁移有关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云纹瓦当</p><p class="ql-block">汉朝中央政府在边疆地区设官建制,屯兵成守,其最高军政衙署营建,基本是按照汉朝边郡军政建置等级规制。云纹瓦当应该是运用在官府的建筑上,是汉代军镇建制规制的体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铢钱</p><p class="ql-block">圆形方孔,正面铸汉文篆书“五铢”二字。在吐鲁番、和田、库车等地均发现数量可观的五铢钱。张骞凿空西域,丝绸之路开通,五铢钱流通于塔里木盆地周缘绿洲城郭,在促进丝绸之路繁荣上起到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骨雕鹿头</p><p class="ql-block">汉代,吐鲁番市交河故城沟北墓葬出土。</p><p class="ql-block">鹿头是用大型动物的髋骨雕刻而成,其脸部及五官采用浮雕,鼻子和眼睛之间采用水滴纹和弧纹三角纹装饰。鹿角为透雕,显示出高大而卷曲,并以三角纹和方格纹装饰。在下颌钻有一系孔。雕刻精细,打磨光滑,线条流畅,造型独特,是一件非常难得的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舞伎图</p><p class="ql-block">魏晋时期,于田县亚兰干佛寺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壁画中的舞伎婀娜多姿,神态逼真,优美动人。面部特征清晰明朗,面相圆润,弯眉大眼,鼻梁挺拔,嘴唇丰厚,体态丰盈,披帛绕臂,翩翩起舞。于阗佛教绘画多使用矿物质颜料,层层堆积由浅至深,这种手法被于阗画师尉迟父子带入中原并对中原绘画产生相当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吐峪沟石窟</p><p class="ql-block">位于鄯善县西南40公里吐峪沟东西两侧的断崖上,约有洞窟近百座,始凿于公元4-5世纪,沿至唐代至高昌回鹘时期,是新疆东部开凿年代最早、洞窟数量最多、类型最齐全、沿用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遗址群。敦煌文书《西州图经》称此地为“丁谷寺”,石窟分为东西两区,两区石窟均是多层式的组群布局,以礼拜窟(包括塔殿、中心柱窟或大像窟等)为中心,左右上下开凿僧房窟、禅窟及其他生活用窟。窟形有方形、中心柱、纵券顶三壁开龛诸式。壁画题材有尊像、因缘、本生故事等。在石窟遗址出土了数量众多的佛经写本、世俗文书、古书注本等,包括汉文、粟特文、藏文、回鹘文、婆罗迷文等多种文字。入选201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疆博物馆现有九个展厅,参观了六个小时也只能看个大概。</p><p class="ql-block">去新疆博物馆参观,从这里对新疆有了个大概的了解,从此开始了这次广袤的南疆旅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