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凉如何成为一种美

阿鲁

<p class="ql-block">  读郁达夫《故都的秋》,感觉背后有一股情感在默默涌动,也许是牵牛花的朝荣暮谢,也许是悠闲市民的苦涩长叹,也许是作者过往人生的五味杂陈……</p><p class="ql-block"> 说不尽道不明,似乎有千言万语掩藏在枯叶下,冷月上,凉风中,若有若无却又浓得化不开,秋空下的故都是寥廓、清冷、寂静、萧索的,有着一丝凄美又难以言喻的感动,只能一言以蔽之:醉美秋味尽在故都。</p><p class="ql-block"> 年少不知曲中意,如今已是曲中人,岁月的流逝,不知不觉已过了做梦的时节,再回首内心不免有些空、有点涩、有丝怅惘,再次读到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有一种老乡见老乡,欲言又止泪上心头的感觉,为什么郁达夫先生对清、静、悲凉的秋味情有独钟,愿意折去三分之二的生命,来赏玩这北国故都的秋味,也许是北国的秋有着一种精神,一种气度,一种情怀,深深吸引着郁达夫先生;也许是身处乱世却又对现实无能为力,转而去探索,去发掘故都秋天所蕴含的美,正如有人所说,生活中的强者就是即便生活在苦难的土地上,也要开出一朵灿烂的花,就是生活虐我千百遍我依然去拥抱他、热爱他,不离不弃。有很多的也许,当然也只能是也许,我只能无端臆测。</p><p class="ql-block"> 喜欢同一种花的人容易成为朋友,有共同喜好的人更容易共情,或许郁达夫先生的人生经历就像这秋,这故都的秋,没有春天的绚丽,没有夏天的繁茂,没有冬天的冷寂,倒更像是耐人寻味,深沉、幽远、萧索……引人思考的秋天。这故都的秋经历了岁月的酝酿,不同于南国的秋,只是一点点清凉,一点点秋味是不行的,那种半开半醉的意境与姿态让人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的的确确很美,有着南国佳丽的淡雅之美、清秀之美,相比北国故都: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感觉少了一丝苍凉与岁月的历练,也许郁达夫先生对清冷与倔强中生出的美更具亲切感,就像陶渊明独爱菊,不香不艳的秋菊,在野外,在秋霜中自由地绽放,个性使然,经历使然,境遇使然,一个历经坎坷,身处乱世,饱受命运不公的人更容易对悲凉中的美产生亲近感。</p><p class="ql-block"> 清凉的秋晨破院,郁达夫先生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凝视着很高的碧空,偶尔飘来驯鸽的飞声,日光透过枯黄的叶片,洒落几丝在小院内,静对着破壁腰间蓝白相间的牵牛花朵,旁边还存有几根稀疏的尖细且长的秋草,自然而然就感觉到十分的秋意,此情此景是属于郁达夫先生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漫步在小路上,槐树落蕊满地都是,踩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扫帚划过留下的一条条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有点落寞,很容易触发漂泊游子、落魄诗人、身临困境者的情怀,不免遥想“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大约就是这些深沉的地方引人遐思!秋雨过后,古树下斜桥旁咬着烟管的闲人,一声缓慢悠闲的微叹“哎,天可真凉了----”“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如诗如画,如泣如诉,总有千种情思,万般感慨,也只道天凉好个秋!曾经鲜衣怒马的少年,趟过激情似火的青葱岁月,识遍人间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曾经横刀跃马的辛弃疾多少的心酸无奈尽在这不言的秋空中。</p><p class="ql-block"> 读罢《故都的秋》,感觉郁达夫先生笔下的秋天很美,美丽的景色下隐藏着无尽的忧思,郁达夫先生是知秋的,懂秋的,我只能醉倒其中,偶拾一二思索回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