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20231128 走进洛阳白马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白马寺(White Horse Temple),位于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回族区白马寺镇,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乃中国、越南、朝鲜、日本及欧美国家的“释源”和“祖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白马寺把佛教传到了朝鲜、日本和东南亚,使佛教在亚洲得到普及,后来又进入欧美,成为世界各地佛教信徒参拜的圣地。因此20世纪末以来,日本捐资重修白马寺钟楼并立空海雕像;泰国、印度、缅甸政府相继出资于白马寺建造佛殿,使之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中、印、缅、泰四国风格佛殿的国际化寺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均来此受戒,美国、德国、加拿大皆出席该寺方丈升任法会,作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寺院,白马寺可谓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白马寺典藏文物主要有2颗释迦牟尼佛舍利、中华古佛、元代十八罗汉夹纻像等。白马寺每年一度的“马寺钟声”活动,是人类祈福、辞旧迎新的特殊象征,并吸引了不少国外游客参加,入选“洛阳八大景”之中。1961年3月4日,白马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白马寺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2001年1月,洛阳白马寺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首批AAAA级景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白马寺入口处。</b></p> <p class="ql-block"><b>白马寺导览总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白马寺目前占地约3.4万平方米,有大小建筑百余间,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殿、法宝阁、毗卢阁、普同塔、泰佛殿、缅甸风格佛塔、印度风格佛塔、五观堂、六祖殿、卧玉佛殿、禅书堂、中原第一比丘尼道场、齐云塔院等。百余间殿堂成比较典型的汉地佛寺纵轴式布局,布局规整,主次分明。</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白马寺山门殿。“白马寺”山门殿前左右侧的石雕马。</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白马寺山门采用牌坊式的一门三洞的石砌弧券门。"山门"是中国佛寺的正门,一般由三个门组成,象征佛教"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的"三解脱门"。由于中国古代许多寺院建在山村里,故又有"山门"之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合影于白马寺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进山门右侧钟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左侧鼓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天王殿:白马寺天王殿,是寺内的第一大殿,系元代建筑,明清两代均重修,为一座单檐歇山式建筑。坐落在七级台阶的台基上,殿基高0.9米,长20.5米,宽14.5米,是明代由原寺院殿改造而成的。全部建筑五间开,三进深,青砖底座,四周绕以回廊。内供明代夹纻弥勒佛像、泥塑四大天王像、韦驮天将像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大佛殿:大佛殿是白马寺第二大殿,始建于元代,明代重建,后又多次修葺,高台歇山式建筑。在天王殿后,也是做法事的主要场所。长22.6米,宽16.3米。殿的中央供奉着三尊雕像,殿内释迦牟尼端坐莲台,右手拈花,迦叶、阿难二弟子旁立,文殊、普贤二菩萨列坐,二天女后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大佛殿系明代重建,脊正面字为“佛光普照”,背面字为“法轮常转”。正中主尊为释迦摩尼像。释迦佛左侧站像是大弟子摩柯迦叶,被尊为传承佛法第一代祖师。释迦佛右侧站像为弟子阿难,被尊为传承佛法第二代祖师。珈叶左侧坐像为文殊菩萨,阿难右侧坐像为普贤菩萨。释迦佛与文殊、普贤菩萨合称为“释迦三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横匾“菩提道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慈航普渡寺,供奉观世音菩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观世音菩萨又称“南海观音”,观音菩萨左边置有插着柳枝的净瓶,右边有只鹦鹉,口衔念珠,表示“佛法无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大雄宝殿:(正在维修)大雄宝殿,白马寺第三大殿,始建于唐宋,元代重建,明代改建,在大佛殿之后,为悬山式建筑,东西面阔5间,南北进深4间。殿内摆放着白马寺的“镇寺之宝”-中国仅存的元代“夹贮干漆造像”。殿内的23尊元代“夹苎干漆”造像,形态各异,全都是由丝、麻制成,每尊重量仅有3到5公斤,从元代至今700多年来未经修缮,仍然色彩如新。所谓夹纻干漆造像之法,大致是先用漆、麻、丝、绸在泥胎上层层裹裱,然后揭出泥胎,制成塑像。夹纻干漆造像,历史悠久,盛于隋唐,宋后则渐渐失传,存世造像极为罕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接引殿:坐落于大雄宝殿后,是白马寺第四大殿。接引殿原为明代建筑,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毁于大火。光绪年间(1875-1908年)重建,硬山式,面阔3间,进深2间,长14米,净宽10.7米。内供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像,为清朝泥塑制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接引殿供奉三尊立像。正中主尊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左侧为观音菩萨,手执净瓶;右侧为大势至菩萨,手托莲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一佛二菩萨合称“西方三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清凉台:毗卢阁(正在维修),高耸竖立于清凉台上,是白马寺最后一座大殿,面阔5间,进深4间,长17.03米,宽11.7米,高约15.5米,殿顶为重檐歇山式,内供毗卢佛、文殊、普贤二菩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法宝阁,建于1995年,重檐歇山,阁内供奉着1993年印度总理拉奥访华时赠送的一尊铜佛像,并收藏有数十种“法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日本空海大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泰佛殿,始建于20世纪90年代初。1992年,时任泰国内务部部长瓦塔纳·阿萨瓦先生到白马寺参观朝拜后,为增进中泰两国佛教界的友谊,向白马寺赠送一尊高7.2米、重8吨的铜制贴金佛像,并修建了具有泰国建筑风格的佛殿,1995年工程竣工。2009年,泰国代理僧王、曼谷金山寺方丈颂德帕普塔赞大长老及瓦塔纳·阿萨瓦先生参访白马寺后,为进一步丰富和彰显泰国佛教文化元素及建筑风格,拟对佛殿进行翻修,并进行扩建。2010年5月,泰国风格佛殿扩建工程正式实施,扩建工程主要包括新建的舍利塔、藏经阁、四面佛、钟楼、鼓楼及相关附属设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缅甸风格佛塔,即白马寺缅甸佛塔苑,是缅甸联邦共和国向洛阳白马寺捐赠建设的佛殿。2012年工程奠基,其四道主门及围墙完全按照曼德勒皇宫样式直接移植到白马寺,南北长108米,东西宽65米,总面积7020平方米。主体建筑缅甸大金塔,按照缅甸国家象征仰光大金塔规制缩小而建,高32.92米。2014年6月竣工,举行了盛大的“缅甸风格佛塔苑落成庆典暨安奉开光法会”,缅甸联邦共和国总统吴登盛一行72人,专程抵达白马寺出席落成仪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印度风格佛塔:即白马寺印度佛殿苑。位于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西侧,由印度政府出资设计、中国政府提供土地建造。白马寺印度风格佛殿坐西面东,东西长100米,南北宽60米,建筑面积约为3450平方米,佛殿的主体建筑高约30米,里面供奉一尊高达4.5米的释迦牟尼坐像。印度政府选择桑奇大塔作为印度佛教建筑的代表,在白马寺按1∶1的比例进行仿建,占地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450平方米,主要建筑包括大佛殿、回廊、牌楼等,成为中印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象征。2010年佛殿完工,成为印度政府在世界上捐建的第一座佛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齐云塔院。</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