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凯旋门(Arc de Triomphe)亦称爱德华凯旋门,位于香榭丽舍大街的起点,戴高乐广场中心的环岛上面。由著名建筑师让·夏格伦的设计。凯旋门高49.54米,宽44.82米,厚22.21米,中心拱门高36.6米,宽14.6米,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凯旋门,也是巴黎四大标志性建筑之一(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卢浮宫和巴黎圣母院)。</p><p class="ql-block">为颂扬1805年奥斯特里茨战役中打败俄奥联军取得的胜利,拿破仑于1806年2月18日下令兴建凯旋门。后来由于拿破仑的统治被推翻,凯旋门的建造中断了一段时间。直至1830年,法国国王路易·菲利普重启了凯旋门工程,并亲自确定了装饰凯旋门的雕塑主题,同时将修建凯旋门的目的改为“纪念1792年法国大革命以来为法国浴血奋战的所有将士”。断断续续经过了30年,凯旋门终于在1836年7月29日举行了落成典礼。</p> <p class="ql-block">2000年巴黎凯旋门“千禧年”纪念章,直径34mm。正面图案为雄狮凯旋门,上方铭文ARC DE TRIOMPHE(凯旋门),下面铭文PARIS(巴黎)以及Caisse nationale des monuments historiques et des sites(国家历史古迹和遗址基金)。</p><p class="ql-block">背面图案为巴黎造币厂建筑标志,上面铭COLLECTION NATIONALE(国家收藏),下面铭MÉDAILLE OFFIGIELLE(官方奖章)。</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一枚2004年巴黎“香榭丽舍大街”(LES CHAMPS ELYSÉES)的旅游纪念章,图案上的凯旋门位于香榭丽舍大街起点,而矗立在协和广场上的方尖碑则处于香榭丽舍大街的终点。</p> <p class="ql-block">凯旋门建成后,给交通带来了不便,于是就在十九世纪中叶,环绕凯旋门一周修建了一个圆形广场及向四周辐射的12条道路,形似星光四射,所以这个广场就被称为"星形广场"(1970年戴高乐将军逝世后,改为戴高乐广场),凯旋门也被称为"星门"。</p> <p class="ql-block">凯旋门是法国的象征,代表着法国的荣耀、胜利和抗争精神。凯旋门两面门墩的墙面上,有4组以战争为题材的大型浮雕:"出征"、"胜利"、"抵抗"和"和平"。</p><p class="ql-block">凯旋门东面右边的大型浮雕《1792年志愿军的出发》(Departure of the Volunteers of 1792),也叫《马赛曲》*。是法国雕塑家弗朗索瓦·吕德在1836年创作的。</p><p class="ql-block">*《马赛曲》是1792年,普奥联军武装干涉法国革命。马赛市市民威武雄壮地开赴巴黎战斗时所唱的歌曲。法兰西共和国建立以后,被决定用作法国国歌。</p> <p class="ql-block">《马赛曲》浮雕的上部是象征着自由、正义的女神右手握一柄利剑,左手高高上举,在号召人民奔赴战场。下部则以一位络腮胡子的壮年战士*为中心,他右手高举着的钢盔,浑身上下散发着一股强悍英武之气,紧挨着他身旁可能是他的儿子,步伐坚定有力,毫无恐惧之态。另外,还有持盾牌和宝剑的年迈战士,吹进军号的青年,以及弯腰系结兵器的弓箭手,一起构成志愿军出征的主题。</p><p class="ql-block">*学过石膏素描的人一定熟悉这位《马赛曲》络腮胡子战士的头像。</p> <p class="ql-block">凯旋门东面左边的大型浮雕《1810年的胜利》又名《拿破仑凯旋》(Triumph of Napoleon),是法国雕塑家让·皮埃尔·科尔托1833年的作品。以纪念1809年法国与奥地利签订的停战条约。画面描绘的是拿破仑大捷归来后庆祝胜利仪式的欢腾场面。拿破仑身穿古罗马时期的托加长袍,傲然的站在中央,胜利女神尼克一手持棕榈枝,一手为他戴上胜利的桂冠。他的上方荣誉女神吹响了胜利的号角。</p> <p class="ql-block">凯旋门西面右边是法国雕塑家昂图瓦纳·艾戴克斯1883年的雕塑作品《1814年的抵抗》(Resistance of 1814),以纪念1814年战胜第六次反法同盟。尽管拿破仑六日战役(1814年2月10日–15日)重创了联军,但已回天乏力。4月11日拿破仑同反法联盟签定《枫丹白露条约》。拿破仑一世宣布放弃法国皇帝称号,并被流放到意大利中部的厄尔巴岛。</p><p class="ql-block">《抵抗》浮雕描绘的是1814年俄奥联军占领巴黎后,人民被迫反抗的情景。手握长剑的复仇女神胸中怒火已熊熊燃烧,振翅欲飞,正注视着其下方一位年轻的勇士。那勇士裸露着身体,他左手握拳右手持刀,愤怒地盯着远方,迈开双腿似乎想拼命抗争。而他的大腿和左手却被可能是他父亲和妻子紧紧抱住,呈现出一幅生离死别的画面。在他身后有位骑在马上的战士,身体无力后仰,右手举刀欲劈,但也许已经牺牲了。</p> <p class="ql-block">凯旋门西面左边是法国雕塑《1815年的和平》(Peace of 1815),也是昂图瓦纳·艾戴克斯的作品,以纪念拿破仑兵败滑铁卢后于1815年11月20日签订的《巴黎条约》。1815年6月18日,由法军对反法联军在比利时小镇滑铁卢进行的决战,拿破仑战败后被放逐至圣赫勒拿岛,并于1821年死于圣赫勒拿岛。1840年灵柩被运回巴黎穿过凯旋门,安葬于荣军院。</p><p class="ql-block">《和平》浮雕的上部是战争女神雅典娜,她头戴盔冠,已放下了手中的长矛,她身后的橄榄树也寓意着和平。她的左下方有一位手拉缰绳老人,似乎正要牵牛去耕地。画面中央是位裸着身子的年轻战士,将短剑插回剑鞘中,他身旁有位妇女慈祥地望着怀中的婴儿。呈现出一片祥和太平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在这些巨型浮雕之上一共还有六个平面浮雕,分别讲述了拿破仑时期法国的重要历史事件:马赫索(Marceau)将军的葬礼、阿布奇(Aboukir)战役、强渡阿赫高乐(Arcole)大桥、攻占阿莱克桑德里(Alexandrie)、热玛卑斯(Jemmapes)战役、奥斯特利茨(Austerlitz)战役。</p><p class="ql-block">位于《马赛曲》浮雕上方的是亨利·勒梅尔的作品《马赫索将军的葬礼》。1796年9月20日马赫索将军在率军“征服”德国的战斗中受伤,躺在担架上慢慢地闭上了双眼,旁边的医生已是回天乏力,后面的士兵抱在一起失声痛哭。1889年,他的骨灰被移到巴黎先贤祠。</p> <p class="ql-block">位于大型浮雕《拿破仑凯旋》上面的是伯纳德·修尔的作品《阿布奇战役》。1799年7月,拿破仑军队“进军”埃及时,在阿布奇战役中取得了对奥斯曼帝国军队的绝对胜利。浮雕左边骑着马、背着洋枪、趾高气扬的法军打败了右边裹着头、垂头丧气的土耳其士兵。</p> <p class="ql-block">位于大型浮雕《抵抗》的上方,是卡洛·马罗切蒂的作品《强渡阿赫高乐大桥》。阿赫高乐大桥位于意大利北部, 1796年11月15日拿破仑先命令炮轰对岸奥地利军队,接着亲率法军冒着枪林弹雨冲过大桥,战役历时2天结束。</p> <p class="ql-block">位于大型浮雕《和平》上方是约翰-埃蒂安·查波尼埃的作品《攻占阿莱克桑德里》。描绘的是1798年法军在攻占埃及亚历山大港战役。让·巴蒂斯特·克莱贝尔将军站在城墙上,左手捂着受伤的头,右手指挥着士兵向前冲,最先到达城墙的士兵刺刀已经插进土耳其人的脖子。</p> <p class="ql-block">位于凯旋门南拱门上的浮雕《热玛卑斯战役》是卡洛·马罗切蒂的作品。描绘的是1792年,法军和奥军在比利时境内的一场战役场景。</p> <p class="ql-block">位于凯旋门北拱门上的浮雕《奥斯特利茨战役》是泰奥多尔·哥旭德的作品。描绘的是1805年,在奥斯特利茨战役中,拿破仑令部下击碎撒次罕湖结冰的湖面,溺毙数万敌军。</p> <p class="ql-block">凯旋门的四周都有门,门内刻有跟随拿破仑远征的386名将军和96场胜战的名字,门上刻有1792年至1815年间的法国战事浮雕。拱门的正下方是无名烈士墓,没有墓碑,地上嵌着红色的墓誌,镌刻一行铭文:“这里安息着一名为国捐躯的法国士兵”, 墓中長眠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牺牲的一位无名戰士,他代表着在大战中死难的150万法国官兵。墓前有一团不灭的火焰,象征着烈士的英灵永垂不朽。</p> <p class="ql-block">巴黎共有三座凯旋门,除了雄狮凯旋门(大凯旋门)外,还有卡鲁塞尔凯旋门(小凯旋门)和拉德芳斯大厦(新凯旋门)。</p> <p class="ql-block">这是2005年巴黎造币厂发行的新凯旋门纪念章。中央图案为拉德芳斯大厦,铭法文“LE TOIT DE LA GRANDE ARCHE”(大拱门的屋顶)。</p> <p class="ql-block">拉德芳斯大厦也被称为“新凯旋门”,位于巴黎商业区拉德芳斯的中心,建<span style="font-size:18px;">于1989年。是</span>丹麦建筑师约翰·奥托·冯·施普雷克尔森(Johann Otto von Spreckelsen)设计的。大拱门占地5.5公顷,门南北两侧是高110米、长112米、厚18.7米的塔楼。两个塔楼的顶楼里是巨大的展览场所,顶楼上面的平台是理想的观景台。它由一个混凝土框架构成,外层包裹玻璃和大理石,门内悬挂一张叫做“云”的巨大天幕,乘电梯可达到塔顶观景台。完美诠释了“力量、简约、纯洁”的设计理念。它与凯旋门位于同一条轴线上,遥遥相对,相映生辉。</p> <p class="ql-block">卡鲁塞尔凯旋门(Arc de Triomphe du Carrousel),位于卢浮宫金字塔西面。设计师:皮埃尔·弗朗索瓦·封丹那。是为庆祝拿破仑·波拿巴1805年的一系列战争胜利而建造的。它是对罗马的塞蒂米奥·塞韦罗凯旋门的模仿,包括仿造了塞韦罗凯旋门的纪念性建筑结构及其上面的雕塑红、白大理石圆柱构成三个圆拱门,拱门上方布满了纪念拿破仑皇帝战绩的浮雕。门顶摆放了四匹从意大利圣马可教堂搬来的镀金奔马复制品(原物于1815年归还给了意大利),同时还添了一辆马车与和平女神像。</p> <p class="ql-block">(部分资料和图片来自于百度、知乎等网络信息,在此表示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