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炳仁艺术简介

张中山

<div> 朱炳仁,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铜雕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华老字号"朱府铜艺"第四代传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化产品研发顾问、西泠印社社员、杭州市文联名誉主席、"运河三老"之一。他是一位集铜雕、建筑、书画、篆刻等技艺于一身的"文化巨匠"。不仅是为雷峰塔"披"铜衣的"中国当代铜建筑之父",在梵高母校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巴特院长中他俨然也是一位"使用祖先语言,讲述当代的"的熔铜艺术。</div> 朱炳仁是青铜时代以来铜史上有名有姓第一人,他是中国工匠精神的人物。200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著《二十一世面人物》评语说:"铜雕艺术大师中,朱炳傅先生当之无愧为一代宗师。"而在朱炳仁自己的眼里,他只是一个徜徉在青铜文化长河中的现代铜匠,带着虔敬的心情追逐五千年的精气。他说:"但愿铜就是我,我就是铜。"<div> 朱炳仁先生是百年老字号“朱府铜艺”第四代传人,是国内铜雕界唯一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在铜建筑、铜雕塑和铜书法等领域拥有60 项国家专利,并在多层次锻刻铜浮雕艺术、紫金刻铜雕艺术和现代铜书法艺术创作上有开拓性的贡献。朱炳仁被誉为“中国当代铜建筑之父”,他独创了熔铜艺术,开创了“熔现实主义”新流派,造就出的一种新的美学、视觉、艺术概念,是对世界已有的艺术流派的一种颠覆。他将不同熔铸条件下的熔块重新配置,赋予了铜流动的自由,不但“胸中有丘壑”的中国写意找到了新天地,而且整个铜艺也有了新气象。<br> 朱炳仁的艺术成就主要有:<br> 与家族工匠传人一起建设了百余座铜建筑,开创了中国铜建筑艺术新行业,创办中国首座铜雕艺术博物馆。<br> 率先创建中国铜雕科学理论,出版中国铜建筑第一部专著。建立了中国国内唯一一套铜建筑艺术标准和体系。他不仅创立了中国铜雕艺术新的标杆,而且达到了世界铜艺术的高峰。<br> 独创发明"无模可控"的熔铜艺术,让一直圈厄在模具的青铜艺术解放出来,从青铜到熔铜,世界五千年铜文化史也从此改写。是研发铜雕国家授权专利发明技术的中国第一人。<br> 创造了中国第一幅铜壁画,并开发出大型无缝、彩色铜壁画,成为中国一绝,从而诞生了一个新的艺术门类。<br> 朱炳仁是两岸民间交流极具影响力的使者,在国台办的安排下多次组织两岸艺术交流展览,尤其是他创作的座落在台湾中台禅寺的中国第一座铜桥"同源桥",已成为两岸交流的重要文化象征。<br> 朱炳仁是著名的"运河三老"之一,2005年,他与古文物专家罗哲文、古建筑专家郑孝燮先生,怀着对祖国传统文化遗产的深厚感情共同提出了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的创意,得到全国政协58位政协委员的提案支持,催动了全国政协对大运河的保护和申遗的考察,从而激发了全国人民对祖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强烈责任心。</div> 曾经,世界艺术史上独一无二的中国铜器,是浩如烟海的器物文化中最为瑰丽、最为尊贵、最具民族特色的艺术珍宝。然而,随着瓷器、不锈钢等日用品的日益盛行,眼下铜制品正悄然退出普通老百姓家庭,这个不争的事实让朱炳仁感到非常不安。他说,铜作为紧缺物资,中国大约50%靠进口。眼下,欧洲居民人均年用铜量达40公斤,而中国居民年用铜量仅为0.4公斤。<br> 如今,朱炳仁把“让铜回到人民生活中”当作了创新朱府铜艺的又一使命。这座世界仅有的铜文化博物馆免费向世人开放,每年吸引数百万游客驻足观看,而他自己仍然居住在又小又旧的老房子里。“我的作品就是免费让人欣赏的,大家甚至可以随意拍照!可以想象,当一个捡废品的人都能坐在艺术殿堂里尽情地享受,这不正是中国的一大进步!”朱炳仁的传人第五代传承人朱军岷,从故宫文创窗口开始,已于2013年陆续在深圳、太原、沈阳、大连、青岛、济南、绍兴等城市开出品牌专柜,也有计划在香港、澳门和台湾开设窗口。<br> 朱炳仁说,铜不仅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 ,可以进行反复使用,国际卫生组织确认铜材料还有很好的抑菌作用,人类生活需要铜离子,国家应该鼓励藏铜于民,大家一起来拯救渐行渐远的铜文化。 肩负心使命 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div><br><div> 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他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在培根铸魂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在明德修身上焕发新风貌,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创造,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这是对文艺事业的巨大鼓舞,对文艺工作者的殷殷嘱托。<br></div><div> 文以载道,文以传情,文以植德。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强大作用。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就要扎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博大文明,充分挖掘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道德精髓和思想精华,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方式。<br> 中国青铜文化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技术娴熟、内容丰富,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精华。保护、传承、弘扬、利用好青铜文化是当代铜艺家的历史重任,也是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的现实需要。<br></div>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铜雕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朱炳仁是中华老字号"朱府铜艺"第四代传人。他曾说,他是一个徜徉在青铜文化长河中的现代铜匠,带着虔诚的心情追逐五千年的精气。<br> 数十年来,朱炳仁刻苦钻研祖传铜艺、积极探究现代科技,不仅研发出"多层次锻刻铜浮雕"、"多重蚀刻仿铸铜"、"紫金刻铜雕"、"高反差磨花工艺"等60余项国家专利,而且应用现代科技成功建成了杭州雷峰塔、峨眉山金顶、常州天宁宝塔、中台禅寺同源桥及G20杭州峰会主会场、金砖厦门峰会主会场、武汉"习莫会"会场东湖宾馆海光水榭、上合青岛峰会主会场、北京世园会主会场、泰国泰华寺、隋唐应天门、普陀山观法界、绍兴大禹纪念馆等100多件传世巨作。<br> 朱炳仁出身于浙江绍兴望族,是朱府铜艺第四代传人。朱府铜艺发源于绍兴,始创于清朝同治末年1875年,距今已有147年的历史。<br> 1944年出生的朱炳仁,从小就跟随父亲练习书法,学习传统文化,似在冥冥之中为将来"朱府铜艺"的光大做准备。直到改革开放初期,随着铜市场的陆续开放,这个从铜雕世家走出来的第四代传人,终于看到了重拾铜业的大好时机。朱炳仁和他的兄弟就从做铜字、铜牌开始,用锻铜制作的书法铜字,开启了重振朱府铜雕之路。<br> 凭着对铜的特殊感情和悟性,朱炳仁很快在铜雕领域生根发芽,他的铜制品迅速渗透到了装饰及建筑等行业,杭州雷峰塔、桂林铜塔、峨眉山金顶、北京人民大会堂香港回归铜雕门、上海金茂大厦铜装饰等。此后十几年,他将传统铜雕与书、画、刻等艺术形式相结合,逐渐形成了新的铜艺术体系。如今,以"朱炳仁铜雕"为核心的"铜雕技艺",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br> "青铜文化复兴的发展要走条自己的路、走个性化之路",朱炳仁认为铜文化要继续深化升华,就必须体现个人思想内涵,作品展现对美、对生命、对哲学的再思考,而且中国文化本身就有极深的文化底蕴。青铜独特的东方艺术语言,观众在参观时能直观地感受到。<br> 2007年,朱炳仁的第一批熔铜作品问世即被艺术界高度关注。第一幅熔铜艺术壁画即《阙立》被国家博物馆收藏。著名美术理论家邵大箴说:"朱炳仁的熔铜壁画真是意趣天成!"高温熔化的铜的自然纹理和朱炳仁的传统铜艺术,再加上中国书法的点缀,运用油画的边框,就赋予这个工艺品强大的艺术生命力。<br> 而在随后的熔铜壁画创作中,熔铜结晶体又如同生动、丰富流畅的笔墨线条,深浅浓淡,层叠交错。有收藏在文化和旅游部的《百花齐放》、曼谷中国文化中心的《含熙》、G20杭州峰会主会场的《遥望》、博鳖亚洲论坛会场的《万泉归海》、《清香自远》等等。<br> 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就要立足当代中国火热实践,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文艺文化事业繁荣兴盛,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近几年,"铜雕父子"朱炳仁、朱军岷经过潜心研究,借鉴传统画珐琅技艺,改进烧制技法,边画边烧,边烧边画,冷却、加热不断交替,创造出"琅彩铜画"这一全新的工艺技法。父子俩用铜笔挥毫出幅幅清丽的铜刻小品,技法严谨,惟妙惟肖,以小见大,凝聚着十足的雅趣。哪怕经历百年岁月,也能保持明亮艳丽的色泽。<br> 2011年的初秋,在台湾高雄余光中寓所的茶几上多了一座金色的铜桥模型,这座铜桥名为"同源桥",原桥由杭州灵隐禅寺赠送给台湾中台禅寺。这座铜桥的作者﹣-朱炳仁,带着因这座桥而创作的诗歌《云彩》,与余光中相会了。<br> 2012年4月,一场名为"诗与海峡——余光中、朱炳仁诗会系列交流活动"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隆重举行。两位大师以桥相通,以诗会友,成就了两岸诗歌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话。朱炳仁在诗歌作品《云彩》中写道:"天上一抱云彩,信步舒卷,你剪我裁,相际洒人间。你落西湖三潭,我去日月双潭。西岸东岸,三潭双潭,你是汪伦,我是李白,知我深浅,懂你甘甜。西湖潭印月,日月湖印潭,你我同是,天上一抱云彩。"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诗与艺术的桥梁关系——"把艺术当作诗来做,把诗当作艺术来做"。他认为,好的诗与好的艺术是相通的,都是美的表达,都是真情实感的展现。<br> 2013年10月,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单霁翔来江南铜屋考察,"让铜回家"的理念与故宫"将故宫带回家"的理念不谋而合,单霁翔邀请朱炳仁作为故宫博物院文创顾问,"朱炳仁·铜"成功入驻故宫博物院文化创意体验馆。<br> 2016年4月,在浪漫的春日赏花季,以朱炳仁为代表的国内铜建筑、铜艺术行业领头人物组成"日本游学团",开启了"工匠对话工匠"中日工匠们的友好交流和对话。<br> 在2017年举办的熔古铸新——朱炳仁艺术展,则是新加坡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关于铜历史、文化和文创的艺术展览,也是"一带一路"战略下的重要文化交流活动。收藏在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大堂主壁的《春和清妍》,高45米,宽8米,以中国传统水墨方式,大理石底板上用独有的熔铜艺术铸就了一片迎接春天的梅花。这也是朱炳仁继曼谷中国文化中心熔铜作品《含熙》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铜雕作品"雷峰塔"后,他的作品第三次被海外文化机构收藏。<br> 2018年12月,中国非遗.朱炳仁铜雕艺术展在柏林中国文化中心开幕。这是柏林中国文化中心2018年的压轴大展,也是2019年的开年大秀,同时也是朱炳仁第一次到欧洲举办展览。展览展出了朱炳仁运用多种铜雕工艺创作的《青花系列》、《失格》、《圆明园之魂》、《宋画迷宫》等精彩作品。<br> 2021年1月11至17日,中国铜文化再现美国。"朱炳仁·铜"国际宣传海报在纽约时代广场百老汇大楼128大屏播出。其实,朱炳仁的很多艺术作品早已登陆美国,有十三年前在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的巨幅铜壁画,有在新建的世贸大楼内陈列收藏的十三件铜壁画与熔铜艺术品。而在纽约时代广场屏幕上的铜五牛,正是赠予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国礼。<br> 通过国际艺术交流,朱炳仁用铜架起了友好的桥梁,将中国传统铜文化以及中华民族和平发展的心愿带到了世界各地,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宣传中国历史文化、展示中国大国风范作出了积极贡献。<br></div> 2022年,最长铜壁画《浙东唐诗之路》震撼亮相嵊州新昌高铁站;虎年吉祥物,第七次登上央视春节特别节目《一年又一年》;宋代园林神韵的当代藏书建筑——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文润阁铜装饰工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复建中,承建慈福宫铜殿铜装饰,并有巨幅冷彩壁画《千里江山图》惊艳亮相于德寿宫;历时5年、跨越5国、13城拍摄,大型四集纪录片《铜艺大师朱炳仁》在CCTV10播出。连续四天用多国语言,向全球展示中国铜艺之美。<br> 2023年,兔年贺岁生肖吉祥物作品,第八次登上央视春节特别节目《一年又一年》;《天兔赐福》红兔子纪念邮册在杭州正式发行;和钟连盛等联袂,六名大师跨界推出国宝级藏品《伟大时刻》铜雕景泰蓝·金钻计时仪;与程淑美跨界巨献的“传家宝”——《大师金·仁美传家金》在杭州发布。“大熔景行:朱炳仁熔铜艺术展”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开幕;亚运会特许文创作品《亚运莲花尊》在杭州首发;向奥委会主席巴赫赠送熔铜艺术品《剑魂》;向国际奥委会副主席小萨马兰奇赠送为其父亲老萨马兰奇创作的熔铜艺术肖形印;作品《胜利的精卫》《山水相拥》《燃烧的向日葵》《欢乐的秦俑》《跳舞的人》在杭州奥林匹克博览会联展;领衔制作的三只铜船杭州起航,驶入新建的“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设计制作2023成都国际乒联混合团体赛世界奖杯——云水托奖杯。这也是继2023世界斯诺克国际锦标赛奖杯后,朱炳仁设计创作的又一世界性赛事奖杯。<div> 2024年是最辉煌的一年,新年好礼“龙”重登场,以生肖龙为设计题材,推出多款“有龙则灵”主体作品。龙年生肖作品九登央视除夕主播台,朱炳仁受邀现场观看春晚。同时,其担纲设计金龙纪念邮册《有龙则灵》在杭州首发,由朱炳仁艺术主题邮局与中国集邮联合推出,这也是继《镕山铸海》《紫禁澄怀》《扭转乾坤》《虎福临门》《天兔赐福》之后,朱炳仁第六次设计纪念邮册;“铜稻龙”现身北京王府井大街;朱炳仁大运河艺术馆开馆;“从北京到巴黎——中法艺术家奥林匹克行”中国艺术大展,朱炳仁担任艺术指导;朱炳仁中轴线艺术馆正式开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熔铸古今、八十而立”朱炳仁艺术展。<div><br></div><div> 艺无止境、勇往直前。大师风范,家国情怀!</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