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纪实散文)8510农场在北大荒创造的第一</p> <p class="ql-block"> 黑龙江省垦区8510农场,走过了75年的历程,它曾在北大荒黑土地上创造辉煌,取得了诸多的第一。今天,做一个简要的回顾,让我们铭记北大荒开拓者的丰功伟绩,传承和光大北大荒精神,扬帆新征途。</p> <p class="ql-block"> 8510农场前身为兴凯农场,1948年由牡丹江省创建。场部设在密山,共分湖北、五道岗、当壁镇三个作业站。1948年8月,东北人民政府副主席张学思(张作霖四子),到当壁镇作业站视察工作。</p> <p class="ql-block">张学思少将</p> <p class="ql-block"> 1949年3月1日正式转建为公营永安机械农场,共有当壁镇、郝家屯两个作业站,场部还设在密山。</p> <p class="ql-block"> 北大荒第一个机械农场名称“永安机械农场”。当时,只有12台苏式拖拉机和部分农机具,非常先进的农场了。当年开荒600垧,到1949年人员和农机具都有增加。</p> <p class="ql-block"> 1951年7月,场部搬迁到黑背山麓向阳区沐恩村南1.5公里处,距永安火车站比较近,故永安机械农场场名未改。</p> <p class="ql-block"> 永安机械农场第一个在北大荒成立了畜牧生产队。1957年6月中旬,王震部长率农垦部工作组来场视察,检查南山畜牧队(现22队)工作。畜牧队队长是大尉高在亮,大尉当生产队长,在垦区首屈一指。</p> <p class="ql-block">王震将军</p> <p class="ql-block">高在亮大尉</p> <p class="ql-block"> 永安机械农场在北大荒第一个建了通讯电台。王震部长从总参通讯枢纽部选调七名电台译员携带电台到北大荒。其中,普瑞生来到永安机械农场场部,架设电台,还负责密山分局与农垦总局的通讯业务,每天, 农场电台滴滴答答响个不停:“虎山!虎山!”电波飞向百公里的林口县虎山分场;“哈尔滨!我是密山!”电波越过江河崇山峻岭,上请下达。</p> <p class="ql-block"> 8510农场在北大荒第一个兴建了场办工业。1959年1月,在东海乡发展村筹建玻璃厂,玻璃厂第一任厂长,由转业官兵陈永思(大尉)担任。下设政工组、供销组、财会组和三个生产车间,职工40人,领导干部3人。当年6月投产,主要产品为硫酸瓶、酱油瓶等,生产工艺为人工吹制,1964年停产。1966年6月,农场决定玻璃厂恢复生产。1969年,玻璃厂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土法上马,制造平板玻璃,在北大荒是一个破天荒之举。经过几个月的试产,基本上掌握了技术操作规程,投产试制后,产品的光洁度、颜色、透明度合格,但厚薄度、气泡还没有彻底解决。在当时的条件下,一个场办玻璃厂能生产这样的平板玻璃,已是相当不易的事,是一个敢为人先的创举,缓解了当地平板玻璃供应紧张的局面,书写了辉煌业绩。</p> <p class="ql-block"> 8510农场创造了北大荒产煤之最。1958年9月,农场决定在三分场十七队抽调30名职工成立煤队,拉开开采地下煤炭资源的序幕。1963年农场对煤队进行了调整,将立井改为斜井,这年采煤达7.000吨。1969年扩建二井和三井,年产原煤11.000吨,1972年成立红旗煤矿辖3个采煤连、保障连和矿直等单位,使煤炭产量不断增加。1990年原煤产量15万吨,加上私有煤矿,达到20万吨,创建矿以来的最高纪录。</p> <p class="ql-block"> 8510农场在北大荒首次两人出席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群英会,他们是兴农三队队长杨国荣和小车司机修德山,幸福见到了毛主席。</p> <p class="ql-block"> 8510农场在北大荒建造第一座办公大楼。在农场的地理位置中心东海乡发展村建办公大楼,东海办公大楼于1958年测定,1959年5月1日破土动工。历时九个月,1.728平方米,造价30万元,高约12米的两层办公大楼于1960年1月竣工,3月,农场场部由黑背山下的四分场搬迁到东海。</p> <p class="ql-block"> 8510农场在北大荒率先把铁道兵部队番号(8510),庄重地镌刻在机关办公大楼门楣上,彰显铁道兵开发北大荒的丰功伟绩,赓续铁道兵的军魂和血脉。</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办公大楼</p> <p class="ql-block"> 1959年6月8日,由永安机械农场更名为8510农场。从此,8510四个吉祥数字,叫响大江南北,印在旗帜上的8510金黄大字,飘扬在祖国山川江河景区,那是8510农场人的骄傲。</p> <p class="ql-block"> 8510农场党政领导班子堪称北大荒之最。1959年至1966年,8510农场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共有19人,其中,少校7人、大尉9人、老红军1人、建场元老2人。这是一个素质高,能力强的战斗集体,发挥着核心堡垒作用。在8510农场工作时间长,深受职工群众爱戴的有:书记赵其昌(少校)、场长李学仁(少校)、老红军张文忠、场长许云成(大尉)、书记宋云彪(大尉)、副场长贾子仁(大尉)、刘德惠(大尉)、副书记李振海(大尉)、刘永祥(大尉);建场元老:副场长逯殿甲、张传义。</p> <p class="ql-block">赵其昌</p> <p class="ql-block">李学仁</p> <p class="ql-block">许云成</p> <p class="ql-block">宋云彪</p> <p class="ql-block">李振海</p> <p class="ql-block">刘永祥</p> <p class="ql-block">刘德惠</p> <p class="ql-block">贾子仁</p> <p class="ql-block">逯殿甲(右二)</p> <p class="ql-block">张传义(右一)</p> <p class="ql-block"> 8510农场大灾之年在北大荒创造了奇迹。以党委书记赵其昌为首的农场党政领导班子,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执政方针,带领全场干部和职工抗灾自救,千方百计不饿坏一个人,抗灾自救各项措施有力,顺利地度过了难关。每当回忆起当年的艰苦岁月,老职工们都十分感激那一届农场领导班子。《八五一0农场场史》(1948—1983)这样评价:“这里要指出的是,党委书记赵其昌,在这困难时期,由于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浮夸,不交过头粮,并大力倡导搞小开荒、种自给田,这就为全场度过灾荒,起到了重要的领导作用。”</p> <p class="ql-block"> 1959年8510农场盈利创北大荒第一。1959年是8510农场大发展一年,全场在经济、文化、卫生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这一年盈利172万元,创历史最高水平。由于成绩突出,农场荣获铁道兵农管局红旗先进单位。</p> <p class="ql-block"> 8510农场在北大荒建造第一座办公大楼。在农场的地理位置中心东海乡发展村建办公大楼,东海办公大楼于1958年测定,1959年5月1日破土动工。历时九个月,1.728平方米,造价30万元,高约12米的两层办公大楼于1960年1月竣工,3月,农场场部由黑背山下的四分场搬迁到东海</p> <p class="ql-block">关克权一家在办公楼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 8510农场在北大荒创办了第一支文工队。1959年命名为“北大荒文工队”,以十几名转业官兵文艺骨干为主,排演地点在“一条龙”的小二楼。排演了北大荒第一部剿匪独幕话剧《夜闯完达山》,由农垦总局文工团李景波执导,王宏志扮演座山雕,肖景仁和王一扮演少剑波、白茹。文工队还排演了歌剧《三月三》,萧永江在剧中扮演主角。</p> <p class="ql-block">“一条龙”的小二楼</p> <p class="ql-block"> 8510农场建成了北大荒第一所全日制的农场中学(含高中)。1959年在位于郝家屯的场部建立8510农场中学,1960年随场部搬迁东海乡,改名东海中学,为农场培养了大批人才。</p> <p class="ql-block">东中理化室旧址</p> <p class="ql-block"> 8510农场在北大荒第一个建成了商业街。1960年在场部(发展村中心)建了商业一条街,由小二楼中间“一担挑”,两头设有:照像馆,理发店、浴池、小卖店、粮油供应部,被服厂及饭店。街道上摆满了地摊,交易农副产品,人头攒动,一派生机,被誉为“发展村的清明上河图。”</p> <p class="ql-block"> 8510农场在工程连建起了北大荒第一个腐竹厂。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腐竹远销场内外。</p> <p class="ql-block"> 8510农场在北大荒建起了第一座年产电石4000吨的电石车间,投资70万元于1971年12月在工程连建成投产。</p> <p class="ql-block"> 北大荒第一座化工厂在8510农场。1975年12月5日,8510农场工程连组建为化工厂。下设电石厂、化肥厂、水泥厂、砖厂、后勤、厂直5个单位。</p> <p class="ql-block"> 8510农场在北大荒第一个建成了年产2万吨的焦化厂,1971年5月,在三分场场部地区动工兴建8510焦化厂,是北大荒土地上第一座焦化厂。1972年11月试车投产,当年生产焦炭2.338吨。1982年生产焦炭达万吨以上,经营盈利18.9万元。该厂从建厂以来,除一年亏损外,连年盈利,累计盈利315.39万元,还上交税金79万多元,一举成为黑龙江垦区赢利大户。1992年4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8510焦化厂全国先进集体称号,颁发五一劳动奖状。</p> <p class="ql-block"> 8510农场在北大荒第一个拍摄了反映知青的纪录片。1972年2月,北京电影制片厂来场摄制工程连12名女知青在采石点“育红山”艰苦创业的事迹。</p> <p class="ql-block"> 8510农场在北大荒出了第一位饰演“阿庆嫂”的人。学演沙家浜,飞出金风凰,上海知青张慧萍饰演“阿庆嫂”成名,曾到佳木斯兵团司令部汇报演出,被称为北大荒的“阿庆嫂。”</p> <p class="ql-block">下乡时的张慧萍</p> <p class="ql-block">张慧萍的近照</p> <p class="ql-block"> 北大荒农场(44团)第一部纪实文学。在44团司令部的牡丹江知青高成山,撰写了《兵团纪事》并出版,多家图书馆收藏。</p> <p class="ql-block"> 8510农场的赵明宇是写北大荒军旅小说的第一人。 在兵团时期44团政治处工作的赵明宇创作了军旅小说《行军歌》,1971年10月1日在《兵团战士报》副刊整版发表,引起关注和热议。</p> <p class="ql-block"> 北大荒第一位老红军登上大军区讲台。1970年9月,老红军张文忠出席沈阳军区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并在大会上发言。其事迹在东北三省各大新闻媒体上报道,还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p> <p class="ql-block"> 8510农场在兵团时期,场办工业得到发展,在北大荒令人瞩目。兵团成立后的1971年,“工业学大庆”运动也相继开展,兵团决定,在8510农场(44团)先后建起了电石厂、水泥厂、焦化厂,又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建了红旗煤矿、玻璃厂、砖瓦厂等。工业生产年产值由1969年的206.4万元,增加到1976年的1.335万元,增加6.6倍,占全场(团)总产值的50%。为发展经济打下了基础,工业产值占半壁江山,这在北大荒尚属首例,成为一大亮点。</p> <p class="ql-block"> 8510农场两位小小的“书法家”,是北大荒之最。8510农场宣传部李忠诚的子女 李末、李未。姐弟俩从四岁起练书法绘画。书法、美术作品见省报。1980年,《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11家新闻单位作过报道。在1980年的全国少儿大字书法比赛中 ,7岁的姐姐李末、5岁的弟弟李未双双获得三等奖。1984年《文汇报》书法竞赛中,姐弟俩又获三等奖。姐弟俩的作品曾多次参加省、总局、地区举办的书法展览。</p> <p class="ql-block">李末现任《中英时报》美术编辑</p> <p class="ql-block"> 8510农场能够选出两名全国人大代表,在北大荒前所未有。郭有权、于宝清,分别参加第六届和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p> <p class="ql-block">左:郭有权</p> <p class="ql-block">左:于宝清</p> <p class="ql-block"> 8510农场有三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986年农场工会主席单景忠;1989年8510焦化厂厂长宋保成;2014年新垦管理区18、19作业站长董祥,在北大荒绝无仅有。</p> <p class="ql-block">单景忠</p> <p class="ql-block">宋保成(中)</p> <p class="ql-block"> 董祥</p> <p class="ql-block"> 8510农场工会是北大荒第一家“模范职工之家”。1988年9月8510农场工会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的“模范职工之家”光荣称号。</p> <p class="ql-block"> 8510农场在北大荒率先建起了第一家旅游景区。8510农场当壁镇旅游公司于1985年5月19日举行开业典礼。</p> <p class="ql-block"> 8510农场在北大荒第一个建成了年产10万吨的东海焦化厂。1986年8月14日投产后又增加15万吨的焦化厂,被列为当年黑龙江136项重点工程。</p> <p class="ql-block"> 8510农场在北大荒是第一个实现工农业总产值“倒三七”的农场。从1985年至1989年的五年间,8510农场工业比重由1985年的57%,提高到1989年的73%,工农业产值达到了“倒三七”,是农场工业处于高位发展的时期。</p> <p class="ql-block"> 8510农场在北大荒承建了“王震将军率师开发建设北大荒纪念碑”和北大荒开发纪念馆,碑文由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1993年10月15日在8510农场当壁镇举行了隆重的揭幕仪式。王震将军的夫人王季青及子孙参加,农业部农垦司、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牡丹江管理局等有关领导以及著名作家魏巍还有新华社等新闻媒体的记者共200余人参加。1994年9月,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1年6月19日,被中央宣传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p> <p class="ql-block"> 8510农场公安分局新垦派出所是北大荒第一家开通报警服务台的派出所。1995年时任新垦派出所所长的朱荣先开通了“110”报警服务台,当年就获省公安厅授予人民满意的“110”称号,派出所也成为省公安厅的标准化派出所,成为北大荒公安战线的一面旗帜。</p> <p class="ql-block">朱荣先</p> <p class="ql-block"> 8510农场张晓光是国内人工繁殖大白鱼成功的第一人。他历经十年的不懈攻坚克难,1994年人工繁殖兴凯湖大白鱼试验项目取得成功,并通过验收。张晓光一生为的是大白鱼,被称为兴凯湖大白鱼繁育专家。</p> <p class="ql-block"> 北大荒垦区最早的“生炒鸡”美食。1985年,8510农场退休职工侯信诚,扬长烹调技术,在商业一条街,开了一家东海生炒鸡店,独特的烹调手艺,使东海生炒鸡火爆场内外,甚至传到京城。</p> <p class="ql-block">东海生炒鸡</p> <p class="ql-block"> 8510农场退休干部贾仲岩是北大荒第一个编写场史资料的人。他编写的《情满8510农场》,从1948年至1968年共10集,阅读量2.5万人次;《北大荒44团》已撰写发表四集,累计阅读量4万人次。被称为8510农场的“小百科全书。”</p> <p class="ql-block"> 北大荒第一部关于农场地域文化的作品。8510农场机关退休干部史向前撰写了《8510农场地域文化》,全面阐述了8510农场地域文化的十大精神和十大景观,提出地域文化概念,在北大荒尚属首次。2019年1月17日通过网络平台发表,反响热烈。截止目前,总访问量1.5万、总获赞125、被分享353、有36位读者在美篇中留下精彩评语。北大荒资深新闻人孙天茂关注《8510农场地域文化》作品,并撰文点评此文是《北大荒的赞歌》。</p> <p class="ql-block"> 姚华近几年以激情和热情书写拓荒者故事,特别是对山东1956年沂蒙山区支边青年写了浓重一笔,这在8510农场独树一帜。他精心制作的《我的父辈们——星光灿烂》北大荒人民永远铭记老一辈拓荒者的历史功绩美篇,被美篇编辑部推荐为精品之作。合计阅读17.525人次,点赞356人次,点评97人次,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p> <p class="ql-block"> 八五一0农场红星标志的办公大楼,几度春秋风霜雨雪,至今仍红星闪闪。2024年11月3日,史向前在“都市头条”推出散文《北大荒有座红星大楼》,截止2024年底,阅读量:40430人次。几年来,史向前撰写的红星大楼系列作品,字数达到35万,累计阅读量达到15万人次。</p><p class="ql-block"> 八五一0农场涌现众多的文化名人,在北大荒可圈可点。他(她)们是:杨锡九、刘化纲、张祖之 、殷周、关克权、姚玉琛、梁漠先、孟启明、王君臣、王一、肖敬仁、萧永江、孙炳涵、孙勇才、齐长伐、孙天茂、邓国良、李新民、黄孝平、赫崇金……</p><p class="ql-block"> 从八五一零农场走出的作家、学者、诗人、画家,于北大荒缔造了众多第一:王成富主编的《情系北大荒》大型纪念册,堪称北大荒的登峰造极之作;赵明宇的小说《行军歌》,刊载于《兵团战士报》1971 年恢复文艺版的首篇小说;迟兰波的长篇小说《被告》,荣获 2005 年公安部第八届金盾文化工程金盾文学二等奖,乃北大荒的首位获此殊荣者;李德纯创作的二十多首歌曲斩获各类国家级大奖,在北大荒堪称凤毛麟角;高成山是北大荒首位冰雪画画家;崔春万作为优秀诗人,斩获众多奖项,在北大荒实属寥寥无几;刘兴海是北大荒的奇石收藏家,其奇石价值连城;赵俊平撰写的大量北大荒散文,是被金话筒播音员晓风诵读最多的作品;史向前的纪实文学《8510 红星大楼》,让一座沉寂六十载的办公楼声名远扬,红星大楼的美誉传遍北大荒内外;原八五一0农场机关干部黄孝平,在2024年5月,发起和组织了170余人为期八天的威海聚会,成功“着陆” ,开创了北大荒旅游聚会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八五一0农场近十年走出的作家诗人和画家,以各类协会学会会员及出版物为据。他(她)们是:</p><p class="ql-block"> 王成富、李德純、王学志、王军晨、仲跻庆、贾仲岩、高成山、乌先玲、赵明宇、史向前、李忠诚、迟兰波、宋润波、李玉仁、许第先、谭春明、刘贺龙、姚华 、徐先启、孙文斌、许百君、崔春万、贾锡兰、沈秀凤、刘万江、赵俊平、赵再会、唐怀军、刘兴海、李学东、孙宝林、王真……</p><p class="ql-block"> 8510 农场,走过七十五个年头的漫漫征程。它曾在北大荒的黑土地上大放异彩、创造佳绩,赢得了众多的“第一”头衔,传承着光辉的革命传统。七十五载的风风雨雨,谱写了数不胜数的璀璨辉煌,造就了诸多前所未有的第一,还有那不胜枚举的“之最”。在叙述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疏忽与欠妥之处,敬请各位海涵并加以指正。</p> <p class="ql-block">文图编辑:史向前</p><p class="ql-block">美篇文:史向前</p><p class="ql-block">美篇制作:姚华</p><p class="ql-block">美篇编辑:姚华</p><p class="ql-block">美篇呢称:对世界充满爱</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7032884</p><p class="ql-block">美篇配图:史向前等人提供</p><p class="ql-block"> 致谢每位提供者</p><p class="ql-block">美篇配歌:北大荒人的歌</p><p class="ql-block">演唱:致谢网络提供者</p><p class="ql-block">发布时间:2023年12月8日</p><p class="ql-block"> 2025年01月5日</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史向前(笔名:石进),男,1950年生,辽宁省黑山县人,高级政工师。 </p><p class="ql-block"> 主要代表作品:纪实性散文《8510农场红星大楼》、《八五一0农场十八年》、《阳台上的幸福》,短篇小说《红星大楼之恋》、《哥仨儿抓阄抢媳妇》,中篇小说《缘在东山脚下》、《母亲的心事》、《八年的相恋》,长篇叙事《房子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在辽宁《晚晴报》、《大连晚报》、《大连日报》发表散文多篇,散文《宜居城市大连》征文获《大连晚报》一等奖。</p><p class="ql-block"> 2021年在庆祝《参考消息》创刊90周年“我与《参考消息》的故事”征文活动中表现突出,被授予《参考消息》荣誉读者称号,《喜得荣誉证书》一文于2022年3月24日刊登在《参考消息》《读编互动》栏目。</p><p class="ql-block"> 2022年10月12日,《大连日报》在“只争朝夕共创未来·我们这十年”征文活动中,刊登了(随笔)《阳台上的幸福》,荣获佳作奖。</p><p class="ql-block"> 现为大连市沙河口区作家协会会员、大连市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兴凯湖微生活》签约作家。</p> <p class="ql-block">美篇制作:</p><p class="ql-block"> 姚华,1960年6月25日出生,原籍山东省沂南县人,中共党员,工商管理硕士,高级会计师,国际注册高级工商管理师。曾在黑龙江省和垦区大型骨干企业及北京相关企业、学校担任过领导职位。</p><p class="ql-block"> 代表作:《我的父辈们》《难忘青春》《致敬北大荒农场光荣在党50年的党员们》《五家坡的故事》《我爱海棠花》等。1988年农场建场40周年场歌创作者之一《前进八五一0农场》。2024年又修改了曾经在北大荒五、六十年代传唱的《北大荒啊好地方》歌词。</p><p class="ql-block"> 曾在兴凯湖微生活平台上发表:《我爱海棠花》、《胜利属于伟大正确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永远做一名传承北大荒精神的志愿者》散文与诗歌。</p> 读者点评 <p class="ql-block"> 以党委书记赵其昌为首的农场党政领导班子,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秉承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在全场各生产队职工中允许个人小开荒,口粮二亩四分地分田到户,职工食堂免费供应豆浆,住校中学生保证每人每天一斤口粮,给学校调拨大豆食堂做豆腐,学生过节还能会餐吃上肉,对住院病人还有特殊的食物供应等。赵其昌书记实行的这一系列救灾举措,使8510农场在大灾之年没有发生饿死人的现象。为此,8510的老职工们每当谈起六0年灾荒年的时候,都十分感激以赵其昌为首的8510农场的党政一班人!</p><p class="ql-block"> 李新民</p><p class="ql-block"> 2023年12月8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家史向前把一个农场创造的诸多第一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眼前一亮,创作独特,简洁如玉,鼓舞人心!</p><p class="ql-block"> 其实,在社会发展中,各行各业,男女老少,奋进向前是固有的趋势,我们在这个作品中是不是能够得到启发呢?每个人都要有争创第一精神,当我们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你就会战胜它,在你的面前永远都是阳光。</p><p class="ql-block"> 感谢作家史向前为我们送来向幸福出发的动力!</p><p class="ql-block"> 拾言</p><p class="ql-block"> 2023年12月9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8510农场的第一位长篇小说作家史向前,以详实的文字回忆8510农场建场75年,创造的诸多第一,引发所有熟悉8510的读者强烈共鸣和艰苦卓绝奋斗的美好回忆,一种亲切感自豪感油然而生。因为我们都是这片黑土地的奋斗者。</p><p class="ql-block"> 8510农场1962年秋季创办了全牡丹江局第一个高中班,这是牡丹江农垦分局开天辟地的大事件。</p><p class="ql-block"> 8510农场中学也曾经在1964年创造了黑龙江农垦总局先进学校的的荣誉。记得校长刘化刚在全校宣布好消息的情景,从而提出“八十分进北京”的奋斗目标。</p><p class="ql-block"> 8510农场中学创造了良好的校风,为农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有高度自觉,高度组织纪律性,特别能吃苦的</p><p class="ql-block">农场建设人才。8510农场中学是农场职工子弟成长的摇篮。</p><p class="ql-block"> 江河</p><p class="ql-block"> 2023年12月10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历史是一代一代人创造、传承的,也是后人要知晓、铭记的。辛苦你啦,把75年这么多“第一”收集、整理,我们在这么精彩、感人的文字里面收到深刻的教育,也更加缅怀老一辈革命家。</p><p class="ql-block"> 桂林市:李文军(李振海次子)</p><p class="ql-block"> 2023年12月10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向前的文章.写的很细致概述了8510农场的发展经历。详实真切。为您点赞了!我收藏了! </p><p class="ql-block"> 刘柏林 </p><p class="ql-block"> 2023年12月10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您写的农场(纪实散文)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朴实,祝贺您!辛苦啦!👍 👍 👍 😄 😃 🌷 </p><p class="ql-block"> 李忠诚 </p><p class="ql-block"> 2023年12月10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了解到农场的一份珍贵史料。</p><p class="ql-block"> 北京知青:忆青 </p><p class="ql-block"> 2023年12月10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没有对8510的挚爱,是不可能花费那么多的心血,把所有的第一之历史纵横脉络交代的如此清楚,如此细腻,…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为你的作品点赞![强][强][强] </p><p class="ql-block"> 上海知青:年轮 </p><p class="ql-block"> 2023年12月10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8510农场荣获诸多第一,实在了不起,我家原来住在场部大门前,见证过8510的辉煌,为史老师点赞![强][强][强] </p><p class="ql-block"> 于新鸿 </p><p class="ql-block"> 2023年12月11日</p> <p class="ql-block"> 读《八五一O农场在北大荒创造的第一》有感</p><p class="ql-block"> 今天中午饭后翻阅一下手机,突现史向前兄的《八五一O…第一》,吸引了我的眼球。拿起笔来,略描几句。</p><p class="ql-block"> 北大荒,在黑龙江垦区早已成为人们心中的样板。人们把它称之为神奇的北大荒,赞誉道:“万里心驰北大荒,如诗如画美名扬。”现在的北大荒已经不是75年前的北大荒一一“大风呼吼雪飞扬,马架不堪风雨狂”,“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了。如今的北大荒是“万顷良田,碧波荡漾。楼房林立,街道成行。当今的北大荒早已成为祖国的北大仓。</p><p class="ql-block"> 向前笔下的八五一O是“敢为人先的创举,赓续军魂的血脉,地域文化的样板,教育基地的教材”。</p><p class="ql-block"> 开垦建设北大荒的确是一件不朽的事业。第一代北大荒人,战天斗地,不畏艰险。 第二代北大荒人励精图治,乘风破浪。 第三代北大荒人报本反始,踔厉奋发。三代北大荒人站在斗争的前沿,为祖国和农场的建设创造了无数个“第一”。这是8510人的骄傲,也是北大荒人的文茂。作者向前,人世之材,超轶绝尘。把75年来的8510农场的变化写得栩栩如生,如椽大笔。简直就是一部完整的场史。</p><p class="ql-block"> 前世的功勋,应由后人总结,但当今的后人能有几人可及?前世的“第一”全靠后人概括,而后人多在为“钱、前!场有向前,我们骄傲!我相信,像向前兄这样有爱心,有热心,有决心,有信心的人,在垦区应大有人在。我们应向向前学习,好好收集,传播,总结,推广身边的人和事,可惜我们现已年迈,但我们要教育后代,报本反始,踔力奋发,做一个合格的北大荒人的后代。</p><p class="ql-block"> 冯彦同</p><p class="ql-block"> 2023年12月11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向前老师,您的《8510农场在北大荒创造的第一》美篇,之所以感人肺腑,催人奋进,令人百读不厌,意味深长,意境悠远。那是您用情之深,用心之专,倾力研磨挖掘人性的美,生活的美,及时代创造的美,并用细腻的笔触,严谨生动的措词手法,语气平和娓娓道来。呈现给那一代亲力亲为献了青春献热血的垦荒人。您说了他们想说没说的话;您做了他们想做没做事;您道出了他们多年的愿望与心声。近而勾出对流年谴绻美好的回忆,那段峥嵘岁月里迸发出的理想,追求,奋斗,伴着汗水和泪水的流淌:还有那广袤的荒野,那大风,大雪,那大锅盖掀起来时热气腾腾的干粮;还有那山,那水,那小树林,那回眸一笑的姑娘和手里捧着的劳动奖章…都历历在目,打湿眼眶,虽然酸楚,却慰籍了心灵,温暖了心房…这样的成功之作,谁能不为之动容而肃然起敬呢!您<b style="color:rgb(255, 0, 0);">不忘初心、牢记使命</b>,弘扬和光大北大荒精神,赓续前行!您把自己融进了这片血脉相连的热土之中…[强][强][强]</p><p class="ql-block"> 媛朝 </p><p class="ql-block"> 2023年12月12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读后感:认真的看了史向前老师写的8510农场创建的第一,深深感到作者是用心写的,是花费了大量精力和时间,搜集了大量素材,精心的进行了编辑。 通过此文,看到了8510农场的发展和成长壮大过程,看到了大批转业官兵和老农垦人为建设开发北大荒,所付出的努力和贡献。也反映出在开发建设北大荒的过程中,涌献出的许多感人,可歌可泣的人物和事迹。 </p><p class="ql-block"> 8510农场创建的第一,是老垦人,转业官兵,广大知青等共同创建的。历史会记住你们的。 </p><p class="ql-block"> 杜洪生 </p><p class="ql-block"> 2023年12月16日</p> <p class="ql-block"> 北大荒魂•荣耀8510</p><p class="ql-block"> 孙宝林</p><p class="ql-block"> 在东北广袤无垠的黑土地上,矗立着一颗璀璨的明珠——黑龙江省垦区8510农场,自诞生之日起,便书写下了七十五载的峥嵘岁月,其历史,犹如一部恢弘的史诗,凝聚着先驱者的汗水与智慧,见证了这片土地由荒芜到繁荣的伟大变迁。</p><p class="ql-block"> 七十五年风雨兼程,8510农场在北大荒的黑土沃野上创造了数不清的第一个奇迹:第一个高产粮仓,第一次机械化的探索“永安机械农场”、第一所全日制的中学,都是开拓者们勇攀高峰的见证,每一项创举,都烙印着时代进步的印记。这里,不仅仅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更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奋发图强精神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岁月悠悠,春华秋实。8510农场所取得的每一个成就,都源于对农耕文明的深刻理解和不懈追求。从初建时期的艰苦创业,到今日的科技兴农,每一次转折,都彰显了农场人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风貌。这七十五年来,他们用勤劳双手塑造了一个个丰饶之地,用汗水浇灌出了希望的田野。</p><p class="ql-block"> 正是这些点滴的真实,构成了8510农场完整的肌理,使其更加鲜活、动人。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纪念那些难忘的日子,致敬那些不朽的名字,让8510农场的故事继续流传,激励一代又一代后来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新的征程上再创辉煌!</p><p class="ql-block"> —结束语—</p><p class="ql-block"> 七十五年的光辉历程,8510农场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未来的开创者。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每一粒种子都蕴藏着无限可能,每一片绿叶都预示着丰收的希望。让我们共同期待,8510农场下一个七十五年的精彩续篇,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这里将绽放更加灿烂的光彩,为中国乃至世界农业的持续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2025年1月4日星期六于海南</p> <p class="ql-block">读史向前《8510农场在北大荒创造的第一》随笔</p><p class="ql-block"> 仲跻庆</p><p class="ql-block"> 久闻作家史向前有股坚韧不拔的劲头,认准一门,九牛都拉不回来。读罢史向前的作品:《8510农场在北大荒创造的第一》,对此深有感触。北大荒一个普通的国营农场,从创建至今,近八十年历程中的个个关键结点,在他的笔下娓娓道来,清晰自然,毫无造作之嫌,却笔笔扣人心弦,感人至深。作者没有呕歌,没有描写,文笔简洁,叙说纯朴,看似旁观者的姿态,字里行间,对所述的人和事却蕴含着深深的怀念和敬意,仿佛一个子女在讲述自已父母一生,看似平淡,言语不形于色,语音声调里却饱含难以描绘的深情和敬意,听了不觉动容,对其及其父母均产生崇敬之情。</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一个农场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是一部史诗,史向前的《第一》,就是这部史诗的关键章节。没有它,这部史诗将失去诗的动情,诗的感人和诗的豪迈,也就不成为诗,更别说是史诗了。</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一个农场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是一部大型记录影片,史向前的《第一》,就是这部影片一幕幕最动人的镜头,谓之特写,也毫不过份。没有了这些镜头,影片将平淡无奇,更别说引人入胜,感人至深了。</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一个农场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是一曲长征的赞歌,史向前的《第一》,就是这首赞歌音律的节节高潮,令赞歌激昂不断,波澜起伏,动人心魄!</p><p class="ql-block">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人生经历,沉寂和欢悦叠加,痛苦和胜利交集。8510农场在北大荒数不胜数第一前面,肯定夹杂着难以数计的探索,痛苦和煎熬。史向前没有讲这些,只是把成就和喜悦如数家珍般的一一道来,不是旨在欢乐和颂扬,而是无声地告诉我们,胜利和硕果的不易;第一和第几有别。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有时,也许会在不知不觉中,创造了第一。</p><p class="ql-block"> 我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虽在农场工作生活了十年,对农场,尤其是对8510农场的一切有所了解,但比史向前相差甚远。他堪称熟悉北大荒,汇集8510农场史料的第一人,他所创作的《第一》,堪称8510农场简史,优胜史。因记载的都是农场建场以来的大事,要事和輝煌。这也堪称北大荒农场此方面作者和作品的第一。仅此,就令许多人和许多作品望尘莫及,值得大书,特书一笔。这是否也应选列进《第一》的篇章中,这仅是建议,是否列入将由著作和有心者定夺。</p><p class="ql-block"> 试想,北大荒大大小小,上百个国营农场的起步,发生和发展,历经数十年艰苦奋斗,终于建成了举世闻名的北大仓,成了共和国粮食安全不可或缺的压仓石,其中有多少人,多少事感人至深,又有多少人,多少事让人难以忘怀,从中找出一个农场的数个第一来,是项多么复杂艰难的事情。这里要有一个目标的选定,信息的收集,材料整理分类,事物的筛选,鉴别,考证,文字的撰写润色等等。其付出的辛苦和努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史向前做了,且做得很好。难怪让读者交口称赞了。</p><p class="ql-block"> 写到这儿,我突然想起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历史学家道格拉斯.诺斯著名的“路径依赖”理论。意思是,人们一旦做出了某种选择,就会因为惯性的力量,沿着既定的方向不断地努力,强化自身,轻易不会改变方向,坚持不懈的结果,就会取得收获。</p><p class="ql-block"> 史向前的选择,源于对养育和工作过的8510农场深深地爱,源于对8510农场史和北大荒开发史研究的厚重积淀。有了选择,有了坚持,并在既定目标实现过程中不断强化自身,始终如一,从而有了可喜的收获。当然,他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征求和听取同行和知情者的意见和建议,不断补充和充实自己,也不无关系。这在他《第一》创作上有很显然的体现,在其它文学作品创作上也莫不如此。</p><p class="ql-block"> 据说,史向前的《第一》至今仍没完全定稿,仍在倾听读者反应,以求作进一步修改,使之更加全面和完美,不留遗憾。他对此创作之谨慎及严肃由此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 当然,我们相信他的自信,赞许他的选择,欣赏他的自律。期待他会在文学创作方面会不断强化自身,拿出更多更好作品,以飨读者。</p><p class="ql-block"> 2025年01月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