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农历癸卯年十月末,四十年后金秋时节重游苏州园林。本应处于旅游淡季的姑苏城依然人声鼎沸,在摩肩擦踵的夕阳红人流拥挤下,仅挑选了两个最具代表性的国家AAAAA级园林景区作为重游的对象,即“中国园林之母”的拙政园和“中国古典园林教科书”的留园。</h1> <h3><b>建于明代的拙政园号称“中国园林之母”,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同时还和苏州留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如果时间有限,在苏州只想逛一个园林的话,那么首推拙政园。</b></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苏州博物馆</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太平天国忠王府</h5> <h3>拙政园位于姑苏区东北街178号,是苏州存在的最大的古典园林。与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忠王府为邻。</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拙政园不起眼的大门</h5> 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年),为明代弘治进士、御史王献臣弃官回乡后,在唐代陆龟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旧址处拓建而成。拙政园的园名是根据西晋潘岳的《闲居赋》中的`“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句缩写而成的。拙政园出名的另一个原因是,它曾为许多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提供了活动场所。其中包括明末清初女诗人柳如是和钱谦益,明末御史、刑部侍郎王心一,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江苏巡抚李鸿章和张之洞等。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拙政园平面图</h5> <p class="ql-block">拙政园占地面积占地面积52000平方米(78亩),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园开阔疏朗,中园是全园精华所在,基本保持明代园林朴素自然的风格;西园建筑精美,各具特色。园南为住宅区,体现典型江南地区传统民居多进的格局。园南还建有苏州园林博物馆,是国内唯一的园林专题博物馆。</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兰雪堂中的拙政园全景图漆雕</h5> 游拙政园,充分感受明代苏州才子文徵明设计的园林魅力。全园以水为中心,萦绕错落有致的假山及精致的庭院建筑,花木并茂。整个园林设计十分精巧,游览起来可以说是“一步一景”,处处体现着江南水乡的韵味。它的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刻、花木园艺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拙政园的“拙”,实指不善在官场中周旋之意,是陶潜“守拙归田园”中的“拙”。全园约五分之三为水,足可表现园主这种江湖之志。恽格在题他所作的拙政园图时,写出了园景所寓的主题:“秋水长林,致有爽气。独坐南轩,望隔岸横岗……使人悠然濠濮间趣。” 兰雪堂。取李白“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诗意而名,堂中南面置漆雕拙政园全景图,北向饰翠竹图。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进入拙政园内,假山奇峰林立</h5> 缀云峰,在兰雪堂北。缀云峰的形态自下而上逐渐壮大,其巅尤伟,如云状,岿然独立,此峰苔藓斑驳,藤蔓纷披,不乏古意。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81年缀云峰留影</h5> 涵青亭,在兰雪堂左侧,倚大门的南墙而立,为组合式的半亭,一主二副呈凸字形排列。主亭平座挑出水面,两侧副亭略向后缩,左右展开,似廊又非廊。整座亭子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给本来平直、单调的墙体增添了飞舞的动势。 <h1><b>拙政园东园</b></h1> <p class="ql-block">拙政园东园,池水面积占三分之一,以水为主,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主次分明。</p> <p class="ql-block">芙蓉榭是拙政园东园一方形歇山顶临水风景建筑,位于主厅兰雪堂之北,大荷花池尽东头。</p> 荷池约略为矩形,东西长,南北窄,故西向的小榭前有很深远的水景,水中植荷,荷又名芙蓉,小榭之名由此而来。 <p class="ql-block">芙蓉榭已成为东园很有特色的风景,尤其是夏天夜晚,皓月当空,明月,清风,月影,荷香齐至,确实能给观赏者带来美不胜收之感。</p> 天泉亭是一座重檐八角亭,出檐高挑,外部形成回廊,庄重质朴,围柱间有坐槛。亭子之所以取“天泉”,是因为亭内有口古井,相传为元代大宏寺遗物。此井终年不涸,水质甘甜,因而被称为“天泉”。 <p class="ql-block">秫香馆位于拙政园东园,为东园最大的厅堂。秫者,稷、稻的统称,此处原来为归田园居之北界,墙外为北园,乃园主的家田,故于此建楼以观赏农桑田园之景,秫香之名亦由此得。</p> 当年复建此堂时,馆内所有落地长窗裙板及夹堂板上均刻有《西厢记》人物故事图案,后将图案翻入室内,以无雕刻的反面窗板向外,一直沿用至今。今日的秫香馆四周景色开朗,南边隔水为山岛,是游人品茗休憩的好去处。 <h1><b>拙政园中园</b></h1> <p class="ql-block">拙政园的东园与中园,用一条长长的复廊隔开的,使两个部分隔而不断。</p> <p class="ql-block">中园为拙政园精华所在,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p> <p class="ql-block">梧竹幽居。梧竹幽居是一座亭,为中园池东的观赏主景,又称“月到风来亭”。此亭建筑风格独特,构思巧妙别致的,背靠长廊,面对广池,旁有梧桐遮荫、翠竹生情。“梧竹幽居”匾额为文徵明题。</p> 亭的绝妙之处还在于四周白墙开了四个圆形洞门,洞环洞,洞套洞,在不同的角度可看到重叠交错的分圈、套圈、连圈的奇特景观。 梧竹幽居的左侧,可远远看见绿漪亭。 绿漪亭取唐张率诗中“戢鳞隐繁藻,颁首承绿漪”句意,点出了此地风景特色。亭北翠竹丛丛,“绿竹漪漪”,亭南芦苇摇曳。清水、绿萍、翠竹、碧桃、芦苇,满目绿色泛碧漪,别有一番江南乡村风光。 <p class="ql-block">玉泉井位于中园主要景点远香堂东南角,距今已有500年历史。据历史记载,该井下接泉眼,井水甘冽,造园者认为井水水质与北京玉泉山泉水相似,因此取名“玉泉”。</p> 玉泉井曾被长期被掩埋,通过多方考证,园方认为该井作为拙政园建园时留下的不多原物,有可观的历史价值,特地从居民老宅中购回了一只与之相配的明代青石高腰井栏圈,将当时文徵明所写的关于玉泉井的文字刻在了井栏圈上。 <p class="ql-block">远香堂位于中园水池的南岸,为四面厅,是拙政园中部的主体建筑,堂名因荷而得,堂北平台宽敞。远香堂建于原若墅堂的旧址上,为清乾隆时所建,青石屋基是当时的原物。</p> 夏日池中荷叶田田,荷风扑面,清香远送,是赏荷的佳处。园主借花自喻,表达了园主高尚的情操。 拙政园的代表景点“香洲”是最美的一座船舫。文徵明写的题额“香洲”悬在船头,“香”字典出屈原《楚辞》“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洲中出诸异香,往往不知名焉”,比喻主人为清高文雅之士。 “香洲”的“船舫”式建筑,集园林建筑的亭、台、楼、阁、榭五种建筑种类。船头荷花台,前舱飞檐翘角四方亭,中舱面水榭,船尾野航阁,阁上澄观楼,柔和起伏的线条似画舫如云的苏州美景。<br> 小沧浪水院在拙政园腰门之西,是一个以水景为主的院落。 院中主要建筑物小沧浪水阁架临水面之上,正北直对小飞虹廊桥。由此北望,景色深远,层次较多。绿荫虹桥,碧波游鳞,形成清幽的环境。<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81年小沧浪水院留影</h5> 小飞虹是苏州园林中极为少见的廊桥,朱红色桥栏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飞虹,故以为名。 古人以虹喻桥,用意绝妙,它不仅是连接水面和陆地的通道,而且构成了以桥为中心的独特景观,是拙政园的经典景观。 松风水阁又名“听松风处”,是看松听涛之处。 当风吹过,松枝摇动,松涛作响,色声皆备,别有一番风味。<br> 荷风四面亭。亭名因荷而得,坐落在园中部池中小岛,四面皆水,莲花亭亭净植,岸边柳枝婆娑。单檐六角,四面通透,亭中有抱柱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h1><b>拙政园西园</b></h1> <p class="ql-block">拙政园西园内建筑大都建成于清代,其建筑风格明显有别于东园和中园。台馆分峙,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装饰华丽精美,有许多必定要去的景点。</p> <p class="ql-block">见山楼为西园的代表性景点之一。此楼三面环水,两侧傍山,是一座江南风格的民居式楼房。底层被称作“藕香榭”,沿水的外廊设吴王靠,小憩时凭靠可近观游鱼,中赏荷花,远则园内诸景如画一般地在眼前缓缓展开。</p> 楼的上层为见山楼,取自陶渊明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楼上远眺,可将中园美景尽收眼底。 <p class="ql-block">浮翠阁在西园最高处,为八角形双层建筑,高大气派,煞是引人注目。山上林木茂密,绿草如茵,建筑好像浮动于一片翠绿浓荫之上。苏轼有《华阴寄子由》诗曰“三峰已过天浮翠,四扇行看日照扉”,因而得名“浮翠阁”。</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波形廊北段</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波形廊南段</h5> <p class="ql-block">波形廊是西园与中园交界处的水廊,是别处少见的佳构。从平面上看,水廊呈“L”形环池布局。水廊分成两段,临水而筑,南段从别有洞天入口,到卅六鸳鸯馆止。北段止于倒影楼,悬空于水上。</p> <p class="ql-block">卅六鸳鸯馆,又称十八曼佗罗花馆,为西园的主体建筑,精美华丽,方形平面带四耳室。</p> 馆内以隔扇和挂落划分为南北两厅,这是古建筑中的一种鸳鸯馆形式。 馆北厅因临池曾养三十六对鸳鸯而得名。卅六鸳鸯馆内顶棚采用拱型状,既弯曲美观,遮掩顶上梁架,又利用这弧形屋顶来反射声音,增强音响效果,使得余音袅袅,绕梁萦回。 馆南厅名曰十八曼陀罗花馆。曼陀罗花是山茶花的别名。根据翁方纲《跋拙政园记》,拙政园的选址似与山茶花有关系,因为王献臣喜欢山茶花侵地以为园。馆南厅前有小院,栽植多株名贵山茶花"十八学士",故称十八曼陀罗花花馆。 留听阁为单层阁,体型轻巧,四周开窗,阁前置平台,是赏秋荷听雨的绝佳处。它的由来为唐代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之句。 阁内最值得一看的是清代银杏木立体雕刻松、竹、梅、鹊飞罩,刀法娴熟,技艺高超,构思巧妙,将“岁寒三友”和“喜鹊登梅”两种图案柔和在一起,是园林飞罩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塔影亭。在留听阁回头望塔影亭,顿觉美妙致至。攒尖的八角亭,端庄怡然,不失为西部花园中一个别致的景观。 在安静的水面上,叠石小径延伸至水中的亭子,亭与下方倒影相连形成“塔”的意象,塔、水、树、石配置巧妙,在那光、那影作用下的空间宛自天开,令人恍然如梦。 盆景园位于拙政园之最西端,原为清末民初张氏补园之竹林。 <p class="ql-block">西园一片清影摇曳的竹篱墙内,集萃着苏派盆景的精品,它被称为“名园瑰宝”。</p> 作为苏州园林三大盆景园之一,拙政园的盆景园精品众多,是苏派盆景的重要基地之一。 盆景园内生在世大大小小的盆景1000多盆,囊括近400高龄的大型木瓜盆景。 借景是中式园林设计的重要手法。从拙政园的东园走过中园,人在倚虹亭处抬眼望,就能看到拙政园借景的神来之笔:拙政园借景北寺塔,园内水池倒影着塔影。 拙政园园南的苏州园林博物馆,原为拙政园的住宅,后改建为中国第一座园林专题博物馆。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苏州园林博物馆展厅</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拙政园外运河环绕</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美拙政园</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