浊漳河畔的江南水乡

东方欲晓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农村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广大农村根据上级要求,因地制宜,实行多种经营。1971年,故漳公社在所属各村推广种植水稻,当时全公社十多个村子都开辟了稻田,且收获颇丰。我村亦是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 浊漳河经亿万年的沧桑变化,裸露出一片冲积平原。我村就坐落在漳河之阳这片平原最南缘的河谷里。漳河从村南、村东绕村而流。村民凿井,往往几米以下即遇到厚厚的沙层,黄沙伴随着水不断涌来,片刻即把刚成雏形的水井旋成了一个“窑洞” 。遇到这种情况,必须马上停止作业,人赶紧从井下撤出,因为一旦出现塌方,后果不堪设想。故村民打井,最担心的事就是怕打到流沙层——古代的河道上。</p><p class="ql-block"> 正因为有地平水浅的得天独厚条件,当有一天推广水稻种植时,我村便捷足先登,优势尽显。</p> <p class="ql-block">  1971年春天,我村在驻村工作队帮助下,正式引进水稻种植。稻田位于村东一片叫“河地”的地方。这里地势较低,土地平阔,湿润肥沃,有200多亩,东边紧靠浊漳河,是种植水稻的理想地方。以前一直种植谷子、玉米、大豆等作物。全大队共4个生产小队,就以小队为单位种植。</p><p class="ql-block"> 稻田所用浇灌水并非引自漳河。村北自古有一条叫“饮马沟”的小河,清流潺潺,冬夏不绝,源出屯留境内,应是浊漳河的一条小支流。由于这条溪流比稻田地势高了两米多,于是大队利用自然落差,将溪水引至稻田,既方便,又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p><p class="ql-block"> 一向种植旱地作物的社员们听说听说要引进水稻种植,都感到十分新奇,这可是破天荒的事情。千百年来,有的人一辈子都没有吃过大米,别说种植水稻了。由于是尝试,为慎重起见,各小队先试种20亩。大队特地从国家体委在屯留县沙家庄村的“五七”干校聘请一位姓毛的技术员进行指导。每个小队派出一名专业人员对稻田进行日常管理。第一年即见成效,亩产达到500多斤,相当于玉米产量,但比玉米“金贵”多了,社员们第一次吃上了自己亲手种植的大米。</p> <p class="ql-block">  第二年,扩大种植规模,整个河地200亩旱地全部辟为稻田,每个小队种植面积达到50亩。种植水稻不像种植谷子和玉米省事,工作量较大。如,翻地、平田、整畦、施肥、上水、育秧、分苗、插秧、除草等,都需要大量人力。每年五月份插秧时节,北方的天气有时乍暖还寒,在水田里干活是一件辛苦事,双腿站在泥地里,脚下只感到冰凉彻骨,老半天才能适应了。每年插秧时,全村统一行动,各小队集中劳动力全部到稻田突击插秧,中午连续干。大队支起大灶做大米饭烩菜送到地里。每到插秧时节,稻田地人欢马叫,一片忙碌景象。到了夏天,站在高处朝稻田望去,平畴沃野,天光日影,满眼碧绿, 耳边蛙声一片,宛如江南水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到了秋天,待其它农作物收完后,最后收割水稻。打稻谷需要专门的水稻脱粒机。长钢位于故漳公社境内,在工农联盟的年代里,曾解了村里不少燃眉之急。起初,大队求助长钢“六五三”车间,帮助制作了四架脱粒机,每个小队一个,但既笨重又不太好用,而且机型短,效率不高。大队电工崔同经常和各种机械打交道,后来担任第一生产队长。1972年,他发挥巧思,对脱粒机进行革新,将轧辊延长一倍;皮带轮由原先在一端改在中间,这样电机可以同时带动左右两个轧辊一齐转动,效率提高一倍。从此四个小队都用上了自制的稻谷脱粒机。还有就是,手扶拖拉机在稻田耕地时,两只轮子常常陷入泥里动弹不得。崔同有和李树根琢磨出一个办法。他们将手扶拖拉机的胶皮轮胎卸掉,用钢片做成特制的外辋,固定在轮毂上,加大了轮子与水田的接触面,犁地时不易陷入泥里,解决了稻田地耕作难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  随着种植经验的丰富,水稻产量也不断提高,亩产由最初的500来斤提高到900多斤。后来,上交国家的公粮里,增加了稻谷(有时指定须碾成大米)一项,每亩约交40斤左右。除交公粮和大队提留外,村上每年每个人可分到50余斤稻谷,碾成大米约40斤,在粮食短缺,食用单调的年代里,极大地调剂、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我村土地肥沃,所产大米质地呈黏性,做成米饭鲜美可口,足可与晋祠大米媲美,深得附近厂矿工人们喜爱。那时白面是稀缺品,因为小麦产量低,所以村上种植得很少,每年每个人仅能分到一二十斤小麦,主食一年四季以玉米为主。而工人们在供应的粮食品种里,大米对他们来说,同样很稀罕。为此,社员拿上大米去和工人们兑换,一般一斤大米可以换一斤至一斤二两白面,可谓互惠互利。</p> <p class="ql-block">  种稻谷产生大量稻草,是上好的纺草绳材料。1972年,村学校在长治防爆电机厂工作的本村人席铜贵的帮助下,购进纺绳机,以废弃的稻草为原料,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纺草绳,销售给防爆电机厂做包装绳,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全校学生学费、书本费、墨水等全部免费。我村学校成为故漳公社学校的典型,故漳联校组织各村学校老师来学习参观取经。另外,附近的厂矿长钢、王庄、石圪节、漳电搞基本建设,冬天需要大量防冻保温草帘。为此,许多家户利用农闲时间打稻草帘,以每个6毛钱卖给这些厂矿,增加了经济收入。</p> <p class="ql-block">  1982年,农村土地下放,稻地也全部化整为零分给各家各户独立经营。在乡下的父母亲亦分得一亩稻田。每年开春,父亲就开始为培育秧苗而忙碌。我在外工作,每年都要帮助年迈的老父亲收秋打夏,充分体会到了种稻之艰辛。尤其是秋后翻稻田。土地下放后,一家一户条块分割,大型农具如拖拉机派不上用场,只能靠双手挥舞䦆头刨地。秋后稻地停水后,仍一片泥泞,地粘结得像厚毡片,非常难翻。记得有一年,我一天曾折断三根䦆柄。再就是拔草,也是一件劳神费力的事情。种稻久了,稻田生长出一种浮萍草,密密麻麻浮在水面上。这种草十分顽固,根深深扎在泥地里,头一天刚薅去叶子,一夜之间即又故态复萌,一两天后又长成一大片,遮挡阳光,抢夺养分,很难根除,严重影响水稻生长。</p> <p class="ql-block">  后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作为稻田灌溉水源的饮马沟发生严重污染,水质黑臭,失去利用价值;加之水草泛滥,到1991年,我村延续了20年的水稻种植被迫停止,全部稻田地重新改作旱地。我村是原故漳公社最后一家结束种植水稻历史的村。掐指算来,50多年过去了,当年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已经须眉皆白,垂垂老矣。上党盆地浊漳河畔种植水稻成为老一代心中的一段美好记忆。</p><p class="ql-block"> 有感于当年旱地曾经种植水稻,闲时曾作《忆昔》五律(新韵)两首以纪其事。诗曰:</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犹忆火红年,菰蒲辟水田。</p><p class="ql-block"> 地同湘省沃,米胜晋祠鲜。</p><p class="ql-block"> 闸启清流涌,风吹绿浪翻。</p><p class="ql-block"> 古来如塞北,疑是到江南。</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又见紫荆鲜,东川整水田。</p><p class="ql-block"> 衔泥轻燕舞,吹鼓老蛙喧。</p><p class="ql-block"> 阡陌苗随垄,平畴镜映天。</p><p class="ql-block"> 躬耕堪乐事,转瞬逝如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