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起共读《弟子规到底说什么》精华之精华

晨恩鑫

<p class="ql-block">古人说,遇事不得,反求诸己,就是遇到麻烦时一定要在自己的身上找原因,但是现在大家在别人身上找原因,如此我们就再不要抱怨丈夫不好,妻子不好,我们一定要把目光折射回来。首先打量自己,一个怨产生了,一定是我们内心有一个怨,它是对等的,为什么善有善报,因为你的一个念头产生,发出去的是一个念头,反馈回来的是难以数计的念头,世界上有多少对象物就有多少念头,有多少接受者就有多少反馈,忍辱、抱怨、无求、随缘。只要一个孩子略略懂一些,他就会慢慢快乐一些,想想看一个人能在抱怨中体会到快乐,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能让他不快乐呢?一个人能够从忍辱中体会到快乐,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能让他不困难呢?别人打我的时候我快乐,别人骂我的时候我快乐,别人冤枉我的时候我快乐,别人陷害我的时候我快乐如此,你就会觉得这个世界就是天堂。</p><p class="ql-block">因此从抱怨到报怨,从有球到无球,从反抗到忍辱,从算计到随缘,这既是一个人完成人格的必由之路,也是寻找安详和快乐的必由之路。而当今一个人能够真正做到无求,就会有一个“大有”诞生。</p> <p class="ql-block">人无法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讲的就是缘分。</p><p class="ql-block">如果我们懂得了缘分,就会发现,生命就像一次刺绣。</p><p class="ql-block">一件“绣”,看上去是“绣”,本质上却是一针一线。无数的一针一线连缀在一起,便成了“绣”。这个一针一线的“一”,其实就是“无数”,或者说,这个“无数”,其实就是“一”。当下就是一切,就是这个道理。</p><p class="ql-block">因为如果缺了其中的任何一针一线,就没有这个“无数”。</p><p class="ql-block">这些缺下的“一针一线”,就是玉的瑕疵,就是堤的漏洞,就是生命的病。一个人只有真正懂得生命是一次刺绣,才有珍惜可言,才有敬业可言,才有爱可言。</p><p class="ql-block">当我们把每一个来到我们生命中的缘分视为后不再有,我们自然就懂得珍重。</p><p class="ql-block">珍重,因为珍,所以重,因为对于生命来说,每一个来到我们面前的缘分都是宝贝。</p><p class="ql-block">真正的宝贝是缘分。</p><p class="ql-block">为此,懂得惜缘的人,善于惜缘的人,成了这个世界上的首富。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惜缘呢?</p><p class="ql-block">回到现场,只有回到现场我们才能抓住缘分的根,或者说是缘分的心。</p><p class="ql-block">生命就像一次刺绣,每一针都不能落下,每一帧都不能错误,这就是需要我们时时刻刻守本分在现场。</p><p class="ql-block">执虚器 如扟盈 入虚室 如有人讲的就是这个姿态。这种警觉需要在细节中训练,古人为了让人们回到这种警觉中创造了许多方法,比如早课就是提醒我们进入警觉,比如晚课就是让我们检查今天是否在本分中度过,在现场中度过,如此天长日久就养成,</p><p class="ql-block">一个人的成人之美就这样发生了。可见尽到本分需要一种高度的警觉,因为人有惯性稍不留意就会滑脱,如我们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上班时上工作,下班时休息,如果我们吃饭时睡觉,睡觉时吃饭,那就是非分,如果我们上班时休息,休息时上班,那就是非分尽到本分即是善。</p><p class="ql-block">生命就像一次刺绣,每一针都不能落下,每一针都不能错误,这就需要我们时时刻刻守住本分在现场。</p><p class="ql-block">当我们把每一个来到我们生命中的缘分视为后,不再有我们自然就懂得尊重尊重因为争所以重,因为对生命来说,每一个来到我们面前的缘分都是宝贝,真正的宝贝是缘分。</p> <p class="ql-block">读着读着《弟子规到底讲什么》心就静了,心就空了,心就自然了,心就走进了作者之心,感受意境之神韵,田园之诗意,生活之惬意。</p><p class="ql-block"> 人生几何,对酒当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何尝不是当下之情景,为何没有了作者之心境?源于心,源于己,源于身处世间浮华,而忘了来时生命成长之路;源于匆匆忙忙,而忽略了沿途的人生风景;源于追逐功名利禄,而丢了淡泊名利的处世智慧。</p><p class="ql-block"> 外求之心,让自己忧心忡忡;内求之心,让自己心如明镜。一外一内,尽在取舍之间;一苦一乐,皆在方寸之内。人生本不苦,外求多了就苦;人生来就是追求快乐的,快乐源于清心寡欲、心无挂碍。</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