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入窑一色 出窑万彩</b></p><p class="ql-block">宜良九乡麦田柴烧陶,古时生产于九乡麦田村一带,据麦田村祖辈人叙述:在明清时期,九乡麦田村就有烧制砖瓦的窑,而且当地泥质细致紧密,俗称“金刚泥”,烧制的砖瓦结实耐磨、品质上乘。最早多用于生产烧制古砖、古瓦、水缸、食用器皿等。麦田柴烧陶在当地享有盛名,烧制的陶器有坚硬不变色、不易裂、不长青苔等优点。据《宜良县志》记载:宜良县在西汉年间(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已有五铢钱砖及汉瓦烧制。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统一由军户烧制供建砖城,规格较现代砖瓦为大,称“官砖”,明朝已在九乡铁厂、兑冲山开矿采冶铁和银。现九乡乡已探明地下矿藏有铁、铅锌、重晶石、磷、铜等矿物质,其中铁矿储量365万吨,铅锌矿储量9.8万吨,重晶石储量25万吨,磷储量矿9500万吨,铜矿储量4.6万吨,硫铁矿100万吨。九乡陶土中含有的各种特殊矿物质元素,为九乡麦田柴窑能烧制出结实耐用、坚硬不易裂的陶器具备了基础条件。</p><p class="ql-block">宜良九乡彝族回族乡地处宜良东北部,东与陆良县相邻,南与石林接壤,西接宜良耿家营乡,北临古城镇,与马龙县接壤。距离县城35公里,辖区总面积301.78平方米,辖九乡、德马、铁厂3个社区及甸尾、月照、陇城、明月、月照5个行政村。下设70个村民小组。截止2019年末,九乡彝族回族乡户籍人口为19571人,耕地24375亩。</p><p class="ql-block">九乡乡地处高原低丘缓坡地区,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境内山脉属滇中高原东北乌蒙山脉南延的梁王山系,主要有老洪山、老黑山、大山,最高点位于甸尾村长沙地山,海拔2106米,最低点位于兑冲新村,海拔1580米。九乡气候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4.6℃,7月平均气温19.3℃,1月平均气温7.8℃,无霜期年平均234天,年均日照时数2220小时,年总辐射115千卡/平方厘米,年均降水量1064毫米,年均相对湿度78%。九乡乡境内主要河流有麦田河、明月河,辖区内最长的河流麦田河长22公里,碧绿的河水环绕着麦田村。</p><p class="ql-block">九乡彝族回族乡有猎神节、火把节等民族传统节日。文物古迹有张口古人类穴居遗址、大比者营盘山崖刻、姚氏祖居等多处遗址。地方特产有泡缸酒、火草褂、骨头参等。著名的九乡风景区也位于其境内,距昆明90公里,距宜良县城47公里。</p> <p class="ql-block"><b>麦/田/柴/烧</b></p><p class="ql-block">宜良九乡麦田柴烧陶位于九乡乡麦田村,由一座高温烧柴火的倒焰窑烧制而成。麦田柴窑因自然村落得名,该窑烧制的陶器名麦田柴烧陶。麦田柴烧陶是一种取自当地高岭土和麦田河底的陈腐泥土按一定比例配比炼制成泥,纯手工拉坯或泥塑成型,制成素坯裸胎不上釉置于窑内,素胎经过7天7夜1200℃以上高温烧制自然落灰成釉的一种陶瓷,7天的烧制过程中需要不眠不休轮班投柴,加柴的速度和方式、薪柴的种类、气候的状况、空气的进流量等细微因素,都会不断影响窑内作品的色泽变化。柴窑烧陶时,完全燃烧的灰烬极轻,会随着火和热气流弥在整个窑内。当温度高达1200℃以上时,流弥的木灰开始熔融,附着在胚体上,木灰中的铁、铜等微量元素在熔融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变化。这种方式形成的釉称为“自然落灰釉”,自然落灰釉釉面面质朴、浑厚、古拙,釉面千变万化、色彩斑斓各异,有着“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美誉。麦田柴烧陶烧制难度大、温度高,往往也有着一窑生一窑死的说法,烧制难度极高。麦田柴烧陶表面多呈现金、银、蓝、绿、褐、红等色,落灰釉面古朴自然,窑变效果非常丰富,有冰花结晶、冰裂、自然釉泪、阴阳两面、五彩蓝金、彩虹七彩、玻璃结晶翡翠效果等等,可谓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孤品,麦田柴烧陶多以生活器皿为主,有食用器、茶器、观赏陈设器等器皿。其中又以柴烧铁陶最具代表性,含铁量极高,可达到15%—30%不等、磁铁可直接吸附在陶瓷表面,颜色黑褐油润、深沉内敛,质感粗犷犹如老铁般坚硬拙朴,使用后经茶汤滋养,陶器颜色更是千变万化,美轮美奂。柴烧铁陶目前在各大城市被众多爱陶人士追捧收藏。</p><p class="ql-block">柴烧制陶的历史从人类运用火、烧制泥土器物就开始了。据考古发现,我国在距今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了陶制品,所以“柴烧制陶”是中国最古老的陶艺文明。在中国没有发明瓷器之前,我们所烧制的都是陶器。中国从远古制陶到夏商周,再到汉唐前后,是柴烧(不加钵,草木落灰釉)的起源到高峰时期,当时中日经济文化交流蓬勃发展,日本学习了汉唐时期的(不加钵,草木落灰釉)柴烧技艺,一直发展到今天。如:日本的备前烧、乐陶烧等。中国的瓷器出现是在东汉时期(公元23—220年),汉晋时期多采用上草木灰釉柴烧,后又发明了矿石釉,上釉烧成品率高,烧制成本低。到宋朝时开始上釉加钵烧制陶瓷,这与宋朝科技文化以及宋人对器物审美的变化有关,宋人认为器物色彩均匀,无斑点无瑕疵为美,并于宋朝诞生了中国陶瓷业的巅峰。随之柴烧(不加钵,草木落灰釉)的技艺在中国主流的陶瓷市场上绝迹千年,所以也可以理解为“柴烧”为中国陶瓷历史文化的“断层”。近代,绝迹千年的柴烧在日本却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扬光大,清政府在把台湾割让给日本后,台湾同胞的生活习性与日本柴烧陶艺发生碰撞,近30年,台湾艺人把改良后更符合人们使用及审美的台湾柴烧陶发扬光大,柴烧陶才逐渐步入大众的视野。柴烧陶返璞归真、独一无二、自然天成、环保健康,并具有强烈艺术审美的特质,随着国内经济文化的复兴,必将成为大众追捧和喜爱的美器。所以现在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最贴近生活、最原始的柴烧陶有重新的认识,让遗忘前年的柴烧历史受到更多人的认知和传承。</p><p class="ql-block">柴烧这门古老的烧制技艺,因费时费力且烧制难度高、烧制过程中变化和风险率高、成功率低,已逐渐被冷落,能掌握此项技艺并能熟练操作的人很少,甚至濒临失传。申报该项目为非遗项目,重拾柴烧技艺,传承古陶文明,延续中国先祖们创造的文明,对我国传统柴烧技艺的光复和发扬,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以及科学价值。</p> <p class="ql-block">目前九乡麦田柴烧陶从柴窑的建造到制坯、烧制等技艺只有有赵志祥先生一人掌握,赵志祥自幼受家族中长辈的熏陶和影响,从小就对柴烧陶砖瓦窑的制作技艺和烧制方法耳濡目染。少时主要跟随舅舅王振兴学习陶、砖烧制技艺,舅舅王振兴的陶、砖烧制技艺主要跟随父亲王敬德、母亲罗桂英(赵志祥外公、外婆),祖上王寒起(赵志祥老祖)也是从事陶、砖烧制,祖辈手艺代代相传。赵志祥后考入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系统学习美术雕塑陶瓷等专业、2008年毕业后又到中国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进修,游学中国各大陶瓷产区学习。现其制作的陶艺作品销往中国各大城市,被社会各界人事追捧收藏购买,被多地学校政府单位邀请技艺传授开展讲座。多次在昆明、宜良等地开展麦田柴烧制作技艺知识讲座及柴烧陶作品陈列展示:如2021年宜良宝洪茶院举办柴烧陶知识讲座及作品展;2023年在宜良举办柴烧陶作品展,作品被云南省民族博物馆收藏,作品分别2次入选云南省非遗伴手礼并展览出,作品入选2023年中国好礼名录并展出,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外聘专家及知识讲座非遗进校园课程传习、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非遗进校园活动,昆明经开区实验小学非遗进校园,2021年由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举办的云南大学中国非遗研培计划传承人群研修班录取并任班长一职结业、并被授予教研协同基地牌匾,陶瓷雕塑作品入选首届云南省“城市-遐想与未来雕塑大展”。</p><p class="ql-block">赵志祥先生多年潜心研究柴烧铁陶陶泥成分配比,使得陶泥配方恢复延续,烧制技艺得以传承延续,2018年烧制成功的“铁陶”作品投放市场反响良好。而其复烧始于南宋吉州窑的“木叶天目盏”是目前云南唯一的复烧成功作品。其烧制的木叶天目盏及很多柴烧铁陶作品都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p><p class="ql-block">赵志祥还立志用手艺助推乡村振兴,免费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或周边村民残障人士提供全公益性技艺传习,对推动和带动当地剩余劳动力学习制陶就业、发展乡村振兴、融合乡村旅游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b>麦/田/柴/烧</b></p><p class="ql-block">而九乡麦田柴烧作为中国柴烧陶艺中的一个独特支系,因其特殊的矿藏资源及陶土质地,能烧制出风格各异的各种系列柴烧作品,在日积月累的实际操作中对柴烧技艺里最深奥玄秘的土、窑、柴、火四大元素反复探索研究,从烧制过程中无法找到公式化定律的机动和变化,慢慢把各种风险和影响变得更小,让麦田柴烧作品的艺术效果主方向、整体效果能有所控制,将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传承与创新。</p><p class="ql-block">目前能够全套掌握麦田柴烧陶柴烧技艺,从取土、配泥、拉坯、修坯、成型、配釉、砌窑、装窑、选取烧柴、控制火温、烧制出窑,所有环节熟练掌握下来的人非常少,故保护和传承此项非常小众的手工技艺迫在眉睫,整个宜良九乡周边,尤以麦田柴窑的主人赵志祥烧制技艺为最,能够熟练掌握全套技艺并烧制出美轮美奂的柴烧陶器。</p><p class="ql-block">国家目前对森林砍伐明令禁止,而柴烧需要大量的烧柴作为燃料支撑 ,成本相当高;烧一次柴窑需要一整套经验丰富的班子集体协作配合,7天7夜的高温烧制,中途不可以出现任何的闪失,如果没有充分缜密的准备,是不敢轻易动火的;柴烧具有很高的机动性,只能大原则掌握住泥土的配比、柴窑建造的构造、柴的种类,火的温度和路线,其他的呈现就视为随机的效果,在预期效果里有可能出现某些意外的惊喜和收获,也有可能废品率极高,一窑内出不了几件精品。正是由于烧制难度大、成品率低,所以对从事柴烧的艺人各方面综合要求较高,鲜有人能一贯到底,全套掌握。</p><p class="ql-block">宜良九乡麦田柴烧陶历史老窑基本已经坍塌、老窑只可见窑址,很多曾经懂得这一技艺的老人多数不在了,这一烧制技艺一度濒临失传的状态,麦田村村民赵志祥先生于2016年亲自手绘柴窑图纸,恢复重建了一座焰柴窑,2019年建造起第二座更大的6块板柴烧窑,恢复生产至今,单次烧窑件数可以达到2000件到2500件左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