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知青生活,(二)

零碎的记忆725260

<p class="ql-block">  农村的作息时间就是看日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再加上每天都要上早坡,上早坡靠敲钟,夏天还好,冬天天不亮钟就响了,晚上还要开会学习时事政治,大队书记讲一些村里的事情也是挺紧张,挺辛苦的。我们村那个钟是半截炮弹皮挂在村头的树上,早上一敲 我钟赶紧喊我们组的人起来。那 个时候年轻,正是贪睡的时候,干活又累很容易睡毛了。我这个当组长的就要负起责任来,睡觉不能太死,要警觉一些,时刻听着钟响。夏天还好,天亮的早,冬天早上六点天还没亮,贴了一层薄薄的白纸的窗用草席盖着保温,木头门也没有玻璃,所以屋里头伸手不见五指,可我们平时训练有素,都可以在短时间内把衣服穿上。晚上脱衣服我们都是把衣服放在头顶的箱子上叠好,棉衣一般放在毯子和被子中间保温,第二天早上热乎乎的,所以三下五除二穿好衣服,拿起工具就到村头集合去了。干一个多小时,回来吃早饭,女同学就把饭做好了,稀饭、窝头就咸菜。中午离家近一点干完活回来吃饭,远就用手绢包两个窝头、一块咸菜就是中午饭了,村子里的地离住的地方近的也要三四里,远的在北大洼的王家庄子附近要走十里路。我们村的稻田就在那儿。</p><p class="ql-block"> 说起干农活,哪一样都不容易,哪一样都不轻松。刚下去的时候,第一个活就是锄豆子,一天下来两手四五个泡。队长一看说明天跟妇女拔草吧,拔草也不容易,一天下来蹲的腰酸腿疼,七月的天,很热,我们也学农民的样子,赤脚,挽着裤子,光着上身,脖子上搭一毛巾,头戴斗笠,几天下来就暴了一层皮,一伏下来要暴几层皮。</p><p class="ql-block"> 我们十八岁已是整劳力了,每天最高可挣十分,妇女挣八分,上早坡加一分,所以分配活并不会因为你是知识青年,可以少分点,都一样。割麦子一人四垄。技术好,干活利落的头镰,排在第一。我们就自左往右一字排开,二百米到地头,蹲着走,把割的麦子放在腿上夹着,多了放下,一堆一堆的,割到头一喘气,再往回割。一般是人家往回割了我们还没到头,人家休息完了,我们还没割完。个别的老乡会跟我们开个玩笑,帮我们一把。农村有句话叫“三夏没有一秋长,三秋没有一夏忙”,夏收时间紧,得白黑的干,叫龙口夺粮。因为割麦子的季节正是雨水多的时候,弄不好麦子会烂在地里,割下来晒不干,麦粒会发芽,所以夏收的时候,男女老少齐上阵,各小队管饭,白面烙的单饼管饱,喝绿豆汤败火。每个队都会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人负责巡查麦田。有时摘一棵麦穗搓出粒来看一看成色,以便确定哪块田先割。由于整天蹲着割麦子,有的社员的脚都累“瓜搭”了,就是脚不听使唤,就像脑中风病人走路的样子,可能是把神经系统压迫麻木了,过一两天自然会好。白天割完麦子,晚上还要去场院帮助妇女打麦子。就是通过一种简易的机械把麦秆与麦粒分离,把麦粒晒在地上。场院的地一尘不染,先用碾子压实了,再用条帚扫干净,麦粒上面晒凉几天就可以分给社员或交公粮了,有时赤着脚在麦粒上趟着趟着就边走边睡着了。</p><p class="ql-block"> 晒好的麦子要交到粮管所的库里。库房很大,人要扛着麦包踏着桥板走进库房,然后把肩上的麻袋一倾,把麦子倒进麦堆。所以进库以前,麻袋口要先拆开,让麻袋站着,口朝上扛进去。这在扛大包里面是个技术活,两个人发包,扛包的人要把肩膀贴在麻袋的底部,三人同时发力顺势就把麻袋发到肩上了。麻袋是站在肩上,很高、要掌握好平衡,站在桥板上一步一颤,步步颤颤的往上走,节奏也要和桥板使匀了。检查、过磅、入库,一会功夫一马车的麦子就扛完了,整个麦收随着公粮的入库可以画上圆满的句号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https<a href="https://www.meipian.cn/4z2hdch1"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 18px;">香溪邻居</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