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胡同故事》03——西城区上斜街

老虎影谈

<p class="ql-block">  ↑上斜街位于现西城区,东起宣武门外大街,西至下斜街。</p> <p class="ql-block">  ↑上图正前方宣内大街为上斜街(东)起点,下图右侧为上斜街终点,至于三庙街与下斜街交叉口。</p> <p class="ql-block">  ↑上斜街东口北侧原有一座呈三角形建于明代的关帝庙,庙门朝东,庙名三义庵(也称三圣禅林)。《北京地名志》:“宣武门外的头庙、二庙、三庙均祀关帝,在二庙中有个古迹轩辕关帝庙。” </p><p class="ql-block"> 上斜街这条不足一公里的街上,旧时也集中了不少会馆,因街的北侧是护城河沿,所以会馆基本都建在街的南侧。从东往西依次有:河南会馆(现基本无存)、吴兴会馆、太原会馆、四川会馆、番禺会馆和东莞会馆。</p><p class="ql-block"> 旧时,上斜街上这些会馆曾有不少历史名人居住,形成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如今,漫步上斜街,数百年的历史风云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在河南会馆对面的达智桥胡同里,有一座非常著名的故居:明代忠烈之士杨继盛(椒山)的“松筠庵”。杨继盛,保定容城人,明嘉靖进士。当时正是严嵩专权,杨继盛对严嵩的所作所为深恶痛绝,乃弹劾严嵩十大罪恶。后来,杨继盛被严嵩诬陷下狱,受尽酷刑,入狱三年终被杀害。临刑前杨继盛从容赋诗,天下传诵。为纪念杨椒山,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就其故居设立祠堂,称为杨椒山祠。故居如今已为民宅,近年开始了腾退保护工作。</p> <p class="ql-block">  ↑此为倡议废除凌迟的法学家沈家本故居。</p><p class="ql-block"> 近日正在启动保护工作的沈家本故居,位于上斜街南侧,门在金井胡同1号,上斜街上没有开门。它是清末法学家沈家本的故居,原本是废弃的吴兴会馆,沈家本买下后经过修整,成为其居所。</p><p class="ql-block"> 沈家本(1840年至1913年),清浙江归安(今吴兴)人。清朝光绪年间进士,历任法部右侍郎、资政院副总裁等职,是清末修订法律的主持人和代表者。他对中国古代法学予以总结和评判,同时也引进近代西方法律理念,制定符合时代精神的法制,对于近代中国法制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后人则一致赞誉他为“中国近代法治的开拓者和引路人”。清朝末年,清朝统治者召集一些改革之士,对原有法律制度进行不同程度的修改与变革,简称“清末修律”。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沈家本、伍廷芳受命修律后,即召集熟悉中西律例的官员任职编纂,聘归国留学生担任翻译。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沈家本向清廷上交了著名的《删除律例内重法折》。沈家本在奏折中,严厉地抨击封建刑法中最野蛮、最落后的凌迟(俗称“千刀万剐”)、枭首(砍头示众)、缘坐(自己和株连亲友受刑)等诸刑的不仁道,他“拟请将凌迟、枭首等一概删除,死罪至斩决而止”。这个建议得到光绪的赞同,凌迟等酷刑也被废除。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沈家本入京后居于上斜街,故居为坐北朝南的矩形三进院落。门两侧有两间门房,第一进院是正房,中间三间为穿堂房,西侧三间,东耳房是五间两层的小楼,为中西合璧式砖木结构,是沈家本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所建的藏书五万余卷的藏书楼,题名曰“枕碧楼”,至今保存完整。故居原有大小院共7个,现在只有4个。后来沈家本故居成为民宅,很多在此居住的老住户都不知道沈家本对近代法治的历史贡献。如今,随着沈家本故居完成腾退后,开启修缮保护工作,沈家本对近代法律的贡献也将再次受到关注。</p> <p class="ql-block">  ↑上斜街56号院位于街的中部南侧,有资料显示,这里曾是康熙和雍正年间的重要将领年羹尧在北京居所。年羹尧(1679年-1726年),清朝康熙和雍正年间重要将领。年羹尧虽以武功著称,但他却是自幼读书,颇有才识。他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中进士,不久授职翰林院检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年羹尧迁内阁学士,不久升任四川巡抚,成为封疆大吏。对于康熙的格外赏识和破格提拔,到任之后,年羹尧提出了很多兴利除弊的措施。康熙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始终固守,做一好官”。康熙逝世后,年羹尧与和隆科多在拥立雍正帝即位时发挥重要作用,人称“内有隆科多,外有年羹尧”。雍正二年(1724年)年羹尧入京。然而,令人不解的是,雍正四年(1726年),年羹尧的命运急转直下,不仅被雍正帝削官夺爵,还被赐自尽。据1917年的《东莞新馆记》碑记载:“东莞新馆,世传为年大将军羹尧之故宅。前临上斜街与番禹新馆接壤,后通金井胡同与四川会馆毗连。闻诸父老年大将军故后,展转归诸蜀人,自某君返蜀后,东洋人赁以居。”这里是以前日东文学堂学校故地。此处房产后被广东同乡购得,改建成会馆。由于烂漫胡同已经有一个1875年建的东莞会馆,所以这里又称为东莞新馆。年羹尧,字亮工,号双峰,原籍安徽怀远,后改隶汉军镶黄旗,生于康熙十八(1679)年。其父年遐龄官至工部侍郎、湖北巡抚,其兄年希尧也曾任工部侍郎。他的妹妹是胤禛的侧福晋,雍正即位后封为贵妃。年羹尧的妻子是宗室辅国公苏燕之女。年羹尧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中进士,不久授职翰林院检讨。1709年,年羹尧迁内阁学士,不久升任四川巡抚,成为封疆大吏,这时的年羹尧年仅30岁。后来,年羹尧缕建战功。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授年羹尧为四川总督,兼管巡抚事,统领军政和民事。康熙六十年(1721年),年羹尧进京入觐,康熙御赐弓矢,并升为川陕总督,迅速平定了青海郭罗克地方叛乱。雍正即位后,命年羹尧接任抚远大将军,平息了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年大将军”的威名也从此震慑西陲,享誉朝野。由于雍正对年羹尧的宠信,年羹尧做出了许多超越本分的事情,擅作威福、结党营私、贪敛财富,最终招致雍正的警觉和忌恨。雍正三年(1725年)十二月,赐年羹尧狱中自裁。年羹尧父兄族中任官者俱革职,嫡亲子孙发遣边地充军,家产抄没入官。</p> <p class="ql-block">  ↑太原会馆里的革命爱情。</p><p class="ql-block"> 太原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在当年规模宏大,有戏台,有东西两院之分。东院为乡贤祠和清代著名学者、中国启蒙主义思想的先导之一阎若璩(山西太原人)的寓所,西院为会馆。</p> <p class="ql-block">  ↑在数百年的历史变迁中,太原会馆有很多故事,而其中的一段浪漫故事被人们广为传颂。1921年,中共早期著名的政治活动家高君宇(山西静乐人),在太原会馆的同乡会上相识当时的著名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石评梅(山西平定人),从此两人书信往来频繁,情感日深。不幸的是,最终两人并未走到一起。高君宇在1925年不幸因病去世,年仅29岁。石评梅在高君宇病故后,按他的遗愿在陶然亭湖畔立了一块墓碑,墓碑上的字是石评梅的手书,这是高君宇生前自题相片的诗句:“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三年后,石评梅在思念和悲痛中去世,年仅26岁。按照她的遗愿“与君宇并葬荒丘”,她的朋友将她墓碑立在了高君宇墓碑的旁边。</p> <p class="ql-block">  ↑如今,陶然亭公园立有两人的墓碑,诉说着两人凄美的爱情故事。</p> <p class="ql-block">  ↑番禺会馆。番禺会馆还有一段来历,晚清年间的思想家、史学家龚自珍,在此住过5年,1831年离开时将这座宅院卖给广东番禺人潘仕成,潘仕成又将其赠给番禺在京的同乡会,该院就又被改成广东番禺会馆。龚自珍(1792年—1841年),浙江(仁和)今钱塘人,道光九年进士。他是近代思想家、著名诗人、文学家,以诗文见长,自成一家,曾有“龚派”之称。龚自珍27岁中举,38岁才中进士,曾任内阁中书20余年(1820年上任),始终是个七品小京官,无法施展抱负。48岁时,他终于对官场厌倦,愤然辞官还乡,不久与世长辞。</p> <p class="ql-block">  ↑龚自珍故居在上斜街的中部路南,门朝北。原是两扇紫红色的木门。由于改建后做了住房,只是一个狭窄的夹道向北延伸到一个简易而很小的街门,不很起眼,如果没有资料或当地人的指引,没有院门外西城文委《龚自珍故居》的铭牌,很难看出曾经的名人故居和会馆风貌。院子南部曾有后花园和戏台、假山、亭子,在上个世纪60年代“破四旧”时废除了。现院内也搭建了一些散落的住房,居住着的都是些老住户。</p> <p class="ql-block">  ↑三忠祠堂变成小学校。</p><p class="ql-block"> 据《京师坊巷志稿》和《畿辅通志》记载,宣武门外上斜街,北有山右三忠祠,是明代天启四年(1624年)敕建。三忠祠祭祀的是三位山西抗清官员:沁水张铨、襄陵高邦佐、大同何廷櫆,故名山右三忠祠(山右即山西省)。《钦定日下旧闻考》记载:“山右三忠祠在上斜街,堂三楹,中楹像祀三忠,左右楹木主祀从祀者,左为旧祀明二十人,右为新祀本朝六十四人,凡所新祀,先后以时不以爵。”如此以牺牲时间祭祀而不是以爵位高低来排位,在当时实属罕见。山右三忠祠高高的台阶之上,是一座三进院落。从高大的祠堂门走入是正院,迎面是高大雄伟的主建筑,两侧是配殿,后院也是殿堂,但后殿高度比主殿低了一些,两侧也是高度更低一些的配殿。清乾隆年间此处重建,道光时,三忠祠逐渐萧条,一度辟为山西会馆。1905年在三忠祠办成山西中学堂,后又改为三忠小学,1952年后为上斜街第二小学的北部校区,1964年独立为上斜街第三小学。后因街上只有这一所小学,1999年7月13日 挂牌北京市宣武区上斜街小学,2015年并入北京康乐里小学,成为康乐里小学的低年级学区。</p> <p class="ql-block">  ↑头庙建于明成化年,1928年北平寺庙登记资料记载:“本庙面积一亩余,房屋共十八间。管理及使用状况为本主持管理并烧香信仰。”庙内是北房、西房和南房以及两颗茁壮的大柳树,庙门外是一小片三角形空地。附近的居民一年四季,尤其是傍晚都会在这里空地歇息谈天说地。随着现代化建筑的拔地而起,头庙已经不复存在了,头庙的原址是现在中国环球财讯中心的位置。上斜街的二庙,也是关帝庙,毁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原址位于上斜街111号,门脸仍然存在,但已为民居。</p> <p class="ql-block">  ↑二庙斜对过路南的上斜街66号,原是清代学堂“悦生堂”旧址,1949年后曾一度是上斜街第一小学分校校舍,现在是北京市和平门幼儿园。</p><p class="ql-block"> 一条不起眼的上斜街,满载着厚重的历史故事……</p><p class="ql-block"> 些许再多的文字也难以叙述尽那条有着千年历史蕴含的京城胡同……</p><p class="ql-block"> 这条不起眼的上斜街,每时每刻都在述说着京城的历史,她是一条名不虚传的京城古迹活化石……</p><p class="ql-block"> 随着城市的发展,期许这条有着千年历史的小胡同不会有更大的改观,因为历史的印迹已经深深地烙在了这条胡同的每一个犄角旮旯里……</p> <p class="ql-block">编辑制作:2023年12月7日</p><p class="ql-block">摄影:老虎影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