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喜欢听外婆讲过去的事情,而外婆喜欢讲她哥哥,也就是我舅公唐继尧的故事。关于外婆,留待下文说。</p><p class="ql-block">唐继尧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人们一般会看到这类简介(<span style="font-size: 18px;">《历史的凝眸•社会风云》):</span></p><p class="ql-block">“唐继尧(1882—1927),云南会泽人,早年留学日本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任云南讲武堂教官、新军管带等职。1911年参与策划发动云南重九起义,1915年参与策划发动护国讨袁运动,1917年响应护法运动发动靖国战争。先后任云南军都督参谋次长、贵州都督、护国军都督兼第三军总司令、靖国联军总司令、护法军政府元帅、云南督军兼省长等职,1927年在昆明病逝。” </p><p class="ql-block">从简介的寥寥数语中,我们得到的可能只是一个类似定义的印象,并且这类简介往往漏了唐继尧的两个身份:前清秀才、诗书画家。</p><p class="ql-block">对于唐继尧在云南历史和中国现代史上的千秋功过,人们已经作了许许多多的评说,作为其家族后裔,我更愿意复述的,是童年时代听外婆讲过的舅公公家居琐事。 </p><p class="ql-block">先说说外婆的情况。舅公公是家中长子,他们同胞兄妹共五人:弟弟唐继仑,在本家行三,在宗族中行六,19岁时病逝于痢疾。舅公公的三个妹妹,我外婆行二,名唐菀赓,三外婆名唐蕙赓,四外婆名唐芸赓。在他们这辈人中,四外婆年寿最长(1984年去世)。小时候我常在四外婆身边,是独居的四外婆叙述往事时唯一的小听众。而我们这一辈出生前外婆早已去世,所以就直接按云南人称呼外婆的习惯,称四外婆为“婆婆“。为了让读者清楚人物关系,我在本文中还是按家族实际称呼其为“四婆婆”。</p><p class="ql-block">记得在四婆婆房间的正面墙壁上,挂着一幅舅公公亲手绘就的立式画轴。题字的内容和字体,都已淹没于少不更事的岁月,只留下水墨竹月的淡淡印象和四婆婆对舅公公家居琐事的回忆。在四婆婆的回忆中,舅公公是中心;在舅公公的往事中,亲情是重点。四婆婆常说,舅公公文武双全,更兼看重亲情,孝亲抚幼,是祖母、父母跟前的孝子,妹妹们可亲可敬的大哥。</p> <p class="ql-block">(1980年昆明圆通山,四婆婆为舅公公扫墓)</p> <p class="ql-block">会泽唐氏世代书香,却无多少财产,温饱虽没大问题,但也可谓度日艰辛。舅公公的祖母、我的外高祖母治家甚是谨严,家中大小人众的穿戴,多是婆媳俩亲手缝制。因为没有宽余的钱买彩色丝线,有一次我外曾祖母做了一双未绣花的鞋,外高祖母让她返工,说:“这是瞎鞋,这种鞋穿出去,会让人家笑话这家的媳妇偷懒!”舅公公见此情景,于是在春节前当街为街坊书写春联,然后把挣来的钱给祖母和母亲买彩线。十余岁的舅公,那时已能写一手人见人夸的行书。</p><p class="ql-block">作为长子,在家中舅公公孝敬长辈,爱护弟妹,读书之余,常帮母亲照顾孩子。四婆婆说,我外婆菀赓就是在舅公公背上长大的。不知什么原因,他们兄妹称父亲为“大爹”。大爹的背有点驼,所以每当他将我外婆放在背上逗弄时,外婆总是叫喊:“我要大哥背,不要大爹!大爹的背脊不好玩。”于是,舅公公就把外婆接过来背上,外婆往往破涕而笑,在舅公公背上愉快地玩耍。</p><p class="ql-block">直到举家迁进昆明之后,有一次我外婆为一件什么事与舅公公闹意气,舅公公还叹息:“二妹,你现在听不进大哥的话了,忘记了小时候‘要大哥背,不要大爹’了。”我外婆眼泪直流,兄妹嫌隙瞬间尽释。</p><p class="ql-block">我有一个夭折了的姨母,是外婆的长女,舅公公为她取名坤秀,对这个孩子疼爱有加。每天清晨,正是事务繁忙的舅公公清睡时刻,一般人不会在这时去搅扰他,只有坤秀是个例外。她总喜欢在清晨让乳母抱着她去敲门,边敲边叫“舅舅开门,小坤秀来了”!舅公公就边答应,边趿鞋亲自来给她开门。坤秀夭折后,舅公公很难过。 唐氏忠厚传家,戒仗势欺人,舅公公亦在行事中奉行。舅公公任都督后,有一个风雪夜,他的祖母看戏回来,见到府外士兵仍在冒雪站岗,就要舅公公让他们进屋去烤火,舅公公解释说这是士兵职责所在,下雪也不能不站岗,祖母不依。最后,舅公公想出一个变通的办法,让厨房给士兵做宵夜暖身子,这才把祖母劝回屋里。</p><p class="ql-block">唐家人都喜欢鲜花,庭院中多有栽种。有一年缅桂花盛开,在雨后散发着清香,一个士兵忍不住摘了几朵。花刚摘下,突然看到舅公公迎面走来。那士兵一时情急,取下帽子把缅桂花扔进去扣在头上,然后惶恐地立正敬礼。舅公公走上去摘下士兵的帽子,把花拿出来递给他,并说:“别怕,爱花是好事。拿去把它养在水里。”接着又说了一句唐家人常说的戏语:“不爱花的人是狗。”一句话逗得士兵笑起来,拿着花转身轻快地跑去。</p><p class="ql-block">舅公公在家中平和可亲,极重亲情,他的英雄气在家中唯一的一次表现,却显得那样悲壮,以致于四婆婆在几十年后提起还神色凝重,语调激越。我现在很难如实地传达出那种感觉。</p><p class="ql-block">说的是1911年,为响应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的武昌首义,云南发动了“重九”起义。舅公公是起义的主要策划者和领导者之一,策划起义的秘密会议曾不止一次在唐宅召开。由于起义前同盟会的主干成员多已暴露,清王朝加紧了防范。但严峻的形势,丝亳不能动摇舅公公献身民主革命、推翻封建王朝的决心。</p><p class="ql-block">舅公不仅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而且决定一旦失败,举家赴难。10月30日起义前舅公公与家人约定:若成功,立时遣人报信;若失败,则仿效明末义士薛尔望率全家自沉于昆明黑龙潭的榜样,由舅婆婆带领全家老少赴黑龙潭投潭自沉!起义之夜,全家人忧虑不安,坐以待旦,成功的消息来到时,舅婆婆已几乎瘫倒在地。四婆婆说:“你舅公公是很看重亲情的,但是在这种时候,他也可以安排举家赴难!”</p><p class="ql-block">“宝剑由来最解情,匣中常作不平鸣!”舅公的诗歌充满英雄气概,平时却具有人之常情。本文所述,就是家居生活中的舅公唐继尧。</p><p class="ql-block">小时候,我不时陪伴四婆婆去圆通山为舅公公扫墓,她对其胞兄的怀念和永别的伤感,至今历历在目;她扫墓时对往事的回忆,至今言犹在耳。还有她教我唱的岳飞词《满江红》,以及不知何时何人作的歌《苏武牧羊》,至今全没忘记!我想,当时这都会让四婆婆忆起往事吧?</p> <p class="ql-block">【注】本文收入《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78辑《云南南社辛亥护国先贤后裔口述历史——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题名为《舅公公唐继尧家居琐闻录》,本文略有增删。</p> <h3>唐继尧诗书</h3> <h3>昆明圆通山唐继尧墓原状</h3> <h3>昆明圆通山唐继尧墓现状</h3> <h3>昆明大观楼唐继尧铜像,现在已无下落。</h3> <p class="ql-block">唐继尧创办的云南第一所大学——原东陆大学,后学校更名为云南大学。</p> <h3>现云南大学会泽院,只拍出上一层石阶。</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