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承恩故居

David

<p class="ql-block">吴承恩(约1504-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居士、射阳山人。祖籍涟水(今江苏涟水),后徙居山阳(今江苏淮安)。中国明代作家、官员。</p> <p class="ql-block">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是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作者。自幼敏慧,博览群书,尤喜爱神话故事。在科举中屡遭挫折,嘉靖中补贡生。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任浙江长兴县丞。由于宦途困顿,晚年绝意仕进,闭门著述。</p> <p class="ql-block">吴承恩故居,是明代杰出的文学家、世界文化名人、《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的故居,坐落在淮安市淮安区河下古镇的打铜巷巷尾。河下地处淮城西北部,背靠里运河。故居是一座明代风格明显的古典园林建筑群,由故居本体、吴承恩生平陈列厅、玄奘纪念堂、美猴王世家艺术馆、六小龄童工作室五个部分共同组成,是国内唯一综合展示西游记文化和纪念吴承恩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故居占地9876平方米,建筑面积1842平方米。故居布局分为四个院落,由门房、客房、轩厅、书斋等26间房屋和庭院及后花园-悟园组成,辅以回环曲幽的抱廊、假山、亭轩舫桥及竹木花卉,是一组体现明代风格的清雅秀丽,古色古香的园林式建筑群。正门上方匾额上“吴承恩故居”几个金黄色大字是我国已故著名书法家、中国书协主席舒同所书。</p> <p class="ql-block">吴承恩十多岁时就以文才出众而享有盛名;嘉靖八年(1529年),就读于龙溪书院,成为“法筵人”,虽才华出众,但多次名落孙山。吴承恩约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完成小说《西游记》初稿,之后继续走科考之路,但仍然仕途坎坷,直到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才补为岁贡生,后落榜,在国子监就读。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年逾60岁的吴承恩终于以贡生的资格升为长兴县丞,但好景不长,吴承恩在任仅两年便被人诬为贪污入狱,被释放后罢官而去;隆庆二年(1568年),得以平反,应召赴湖北,任荆王朱翊钜府第纪善;隆庆四年(1570年),辞官回乡,约于万历十年(1582年)去世,无后人。</p> <p class="ql-block">"射阳簃"(书房)匾额,它是由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题写的。为什么叫射阳簃?又为什么将此匾放在厅堂之上呢?淮安在西汉(公元前117年)最早设县时曾叫"射阳县",古代名人多喜欢用自己的居住地或者出生地为号,因此吴承恩也起号"射阳居士"。他的好友也是儿女亲家状元沈坤曾经赠给吴承恩一块匾额,上面就写着"射阳簃"。吴承恩非常喜爱,便把书斋"射阳簃"的匾额挂在正厅里,此匾额现已散失。</p> <p class="ql-block">悟园,此名取自佛教上“觉悟”的意思。清代人张潮评价《西游记》是一部悟书,今以此来为园名,以示吴承恩在这里“悟”出文学巨著《西游记》的思想真谛。园门有楹联,“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是不是感觉在哪里见过?此联是《西游记》第一回的回目,既是《西游记》里故事的根子,也是《西游记》思想根本。</p><p class="ql-block">悟园是吴家的后花园,占地4800平方米,相传吴承恩就经常在此揣摩构思《西游记》。园中的许多景点时儿时的吴承恩听父母讲神怪故事的地方。假山上的石破天惊亭,有石猴出世,惊动天地的含义。亭前假山石名“笔峰”。源出于《西游记》第二回中的联语“笔峰挺立,曲涧深沉。”笔峰的正南方为花果山水帘洞,而《西游记》中的混世魔王就居住在直北面的笔峰山下。</p><p class="ql-block">灵根石:是“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的缩影。石猴出世后,拜菩提祖师修道。菩提祖师赐名为“孙悟空”。</p><p class="ql-block">石破天惊亭:这个名字的含意就是石猴出世,惊动天帝。说明孙猴儿是天地精华所生。</p><p class="ql-block">园门楹联:"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此联是《西游记》第一回的回目,既是《西游记》里故事的根子,也是《西游记》思想根本。</p> <p class="ql-block">后花园是吴承恩创作和休憇的地方,园中的许多景点,是儿时他父母亲给他讲神怪故事的地方,曾经引起他许多美好的回忆,经常激发他创作《西游记》的灵感。</p> <p class="ql-block">吴承恩最主要的成就在于最后完成《西游记》。由于官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吴承恩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现实的认识,于是运用志怪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懑。吴承恩自言:“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西游记》就是以“唐僧取经”历史事件为蓝本,经过艺术加工反映明代社会现实的一部志怪小说。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西行取经,一路上历经艰险、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p><p class="ql-block">除了《西游记》外,吴承恩还写过一部短篇小说集《禹鼎志》。这是寓有鉴戒意味的短篇志怪小说,不过已经失传,只能看到一篇自序。</p> <p class="ql-block">三王石”石雕 “三王石”石雕露天摆在池塘中央,由上而下分别是“猴”“龙”“虎”。据有关专家考证,“三王石”石雕是元代时候的遗存,原为新疆与甘肃接壤处,一个道观的镇观之宝,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后来,这个道观被雷击及大火烧毁,只有这块“三王石”石雕完好无损,流落民间。</p><p class="ql-block">“三王石”石雕的独特不仅在于它的历史,更在于它蕴含的意味。封建王朝崇拜的神圣之物是龙,龙代表天子,万物皆伏于爪下。而这个石雕却让猴子凌驾于龙之上,在封建时代应该算是大逆之罪了。偏偏这个石雕就堂而皇之的地存在了这么久远,可谓是个奇迹。</p><p class="ql-block">“三王石”石雕 1980年,六小龄童在拍摄《西游记》时,意外听到人们谈论这件事。经多方打听,最后找到这块“三王石”石雕,花了几万元买下,并无偿捐献给吴承恩故居的美猴王世家艺术馆,这才让这个宝物得以展示出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假山与醉墨轩之间,有一太湖石,形似杆状,高高瘦瘦地矗立在地上,非常奇特,上面写着两个字叫“神针”,这给吴承恩写《西游记》,为孙悟空的金箍棒的来历带来灵感——孙悟空的金箍棒便是东海龙王送给他的定海神针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