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思境一宁洱“那柯里”

水罄江渚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边陲小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地理坐标为北纬22度,东经101度的边陲小镇—“那柯里”,形似横断山麓龙脉上的筋足,向内连接着哀牢山和无量山纵隔地带,向西南衔接着五大茶区,是古普洱府通往缅甸连接东南亚国家国际通道的第一个古驿站。从地图上看,其形态似巨龙伸筋展足御风腾越,这个从内陆跨越海洋的具象超越了地理概念,缩短了地图上最遥远的距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一夜出名的村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和许多默默沉睡的山川一样,那柯里一直在这个偏僻的地方,几乎被人遗忘。直到云南普洱的一场大地震,2008年11月18日,那柯里迎来了它历史性的时刻。这个因国家副主席到访过的自然村,一夜出名。那一刻,习近平从地震后的废墟瓦砾上走过,在那柯里古道黙默地行走了百米,留下了“茶马古道是篇大文章”这句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古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数年间,络绎不绝的人们从不同的地方来探访这个古老的村落,他们会在这条古道上走一走,想一想,去体会狭长的古道留给人的深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走在古道上,看随意生长的灌木在风中摇曳,看初冬的暖阳洒在石级上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人。厚重的石基深深地嵌入泥土,透着远古的气息,给人留下古拙而质朴的印象。在苍凉的旷野,这种朴素和深刻或许更能激发人内心深处的东西,人们用步履触摸着石级,而石级却黙黙无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道一直在那里存在着,从无到有,因生而扩,推及致远。此时,踱步在古道上的今人在追思什么?十多年前的今天,当国家领导人行走在古道的时候,他在思考什么?再回到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当汉武帝望向崇山峻岭中这条遥不可及的“身毒(印度)古道”时,千里之决,他又在帷幄着什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道无声地链接着每一个人的步履,走向内心的深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道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1世纪的今天,我们仍然无法想象,地图上这段遥远的距离如何在我们的内心深远地存在。我们以为,跨越地理屏障的局限走向远洋,勿须舍近求远;当我们走向海洋的宽广,勿须再触摸着古老的筋脉去咛听河西走廊远古的驼铃,勿须再重复着内陆通道这个古老的边界名词而无所适从。这种内心世界的距离与人们看得见的世界究竟该以何种深刻及创造性的方式联系,又需要多少具象的经历才能转化成道路这样的概念存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道路这个创造性的概念,一直存在于古老中国的字典里;在古代先贤“老子”的自然道法里;在万象经易里;在历代天子的高瞻远瞩,胸襟帷幄里;也在走夷方的古老先民衣食饭钵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一伟大文明的产生,伴随着相应的物质文化。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壤,皆为利往。在民间,连接着古道的“身毒(印度)通道”一直黙黙地存在了千百年,熙熙攘壤的存在过。这份珍贵的古道遗产,让我们看得到生活,感受得到历史,社会经济和意识形态产生的影响,也让我们深层感受到物质文化的深隧。千百年来封存在古道上的民族共融,文化交流的奥秘无法穷尽它的秘底。辉煌的人文史,民族精神家园史,汇聚碰撞交融,在广阔的天地自成体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思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想象没有路道的存在,我们深思熟虑地向内细心观察生活的时刻,只会习以为常地把一切变成美好的感受来体验,我们可以心无旁骛地倘徉风景,不用仓促赶时的去造访,去体验这种“思境”。然而,一旦留有历史时刻的古道,一夜之间竟被赋于了极高的文化价值,成为了思想的序页。而平时散步,人们并不一定要去思考什么,唯独在此刻此景,跨越了千山万水来到跟前,这样的思考时刻,我们才会对眼前这种苍凉的古境和这种震撼灵魂的力量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此思索,由此而前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一条道路都因此时赋于了生命,盐茶古道、茶山古道、茶马古道、贡茶古道……古老先民走过的路道如雨后春笋般从茫茫旷野中迸裂出来示现于人类。每一条路道,有起始,有背负。走进了生命,它属于自己;与国家脉动,它属于国家;与世界发生联系,它属于世界。从此,命运连接着命运;思想连接着思想;文化连接着文化……古道,以文化的概念接力、穿越,开始续写文明的篇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六)篇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十多年来,以地球为经纬,在历史的纵深钩沉;在时代的节点交汇节章;在时空中交集思想与能量互动。人在大自然中如蝼蚁苍生熠熠而生与国家的脉动同步相连。这幅呈现给世人,生的图腾,如同撼在泥泞中千百年的基石被重新浇铸了坚韧顽强的精神内核,充满了能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看遍步的旷野,那些荒无人烟的路,都是人走出来的,是这个本自具足的中华文明古国,这个苦难的民族,从无到有,一步步走出来的。历史无形的精神,充满光明的信念再一次被点亮,让我们因此而自信,由此而黙默地行走和背负,从起点到无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七)命运共同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历史上那些名不经传的人教会了整个人类跨越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遥远的距离,使彼此之间的联系成为了可能。民族边界不再单独的存在,各个国家也不再单独存在,而是与整个世界息息相关,形成命运共同体。这一思想文化观念缩短了地图上的距离;这一文明的输送,跨越和克服了地理、语言、文化的局限性,通过路道所经历的过去与现在,分享给整个人类全部的思想与情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借鉴历史的眼光,透过无数心灵的目光观察世界,在文化面前,世界怎可能有被堵死的墙?地震后坍塌的瓦砾废墟具象,迎来了向死而生的哲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六)思想作品之活着的统一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经过万壑千岩来到我们跟前的古道,究竟走了多远,用眼睛是无法看到它的尽头的。成千上万的人在这儿歇过脚,在这儿恢复过体力,然后又继续上路。那柯里拥有着这样一种力量,就是这古道,千百年来磐石般撼在大地,固若金汤,既使时代远离它,更换了若干次地名,它仍然待在那里,等待着它的时刻来临,等待着一代伟人哲思踱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哲人的步履触碰到石级的时候,思想与起源的根部深深相遇,形成语言和才智的完美结合。行万路之路,历史浩繁的卷帙凝注于此刻:“茶马古道是一篇大文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茶马古道”这个活着的统一体,把路道毕生的职能汇聚连同生命体一起升华,如同烟火般漫越尘世,超越了文化概念,飘向无限,成为人类高度文明的代言。古道因此而承载着历史、体验各个时代的全部人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们在不同的路道行走奔忙,生命得予眷顾和安顿,远行的人们知道家在哪儿,祖国在哪儿,靠什么活,为谁而活。这一瞬间,个人的每一段路,都具有了一种崇高、一种使命、一种责任,一种超越时间的意义。所有的路都与思想相连汇入大道。茶马古道这个活着的生命体迸发着活力而存在,那是古道强大的生命力量和另一个最强大的动力—人的意志结合起来了。国家有方向,人民有目标,很多人找到了他要为之奋斗的使命,每一项任务也从新找到了使它实现的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一篇大文章,无穷尽的续写着人性的希望、失落与成败。让我们面对历史,踱步思量;让我们面对曾经走过的路,正确对待自己。我们不曾忘记正确地对待历史,对待这个世界,我们就能平静地理解这个世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水罄江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3年11月18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国际经贸交流部,云南茶马古道保护开发促进会考察纪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上文字及图片未参照任何文献,均为作者实地考察原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