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端午节又到了,市场上的各色粽子琳琅满目,花生、糯米、牛肉、盐蛋、腊肉、香肠,应有尽有,可尽管如此,每年的这个时候,母亲还是会自己走上市场,逐家比较,买上艾蒿和粽叶,回到家里,重复起她每年一次的制作工艺,无论姐姐们怎样劝阻,她都乐此不疲,在她看来,只有吃着自己包的粽子才是真的过节,热腾腾的粽子是姐妹们最爱的美食,也盛满着母亲特别的心意。</p><p class="ql-block"><br></p> 万妈泡菜 <p class="ql-block"> 类似的工作在母亲身上每天都在进行,秋天来了,她每天晾晒各类蔬菜做腌菜,放在大大小小的坛子里,供全家几十个人全年食用。她做的腌菜始终保留着特有的味蕾,家里几个手艺好的做起饭来,泡菜是所有硬菜的灵魂,没有万妈的泡菜,便没有那些菜。每逢这个季节,家里会留出一个专门的房间堆放腌菜,横竖几排,像接受检阅一般井然有序地等待我们这些吃货的挑选。</p> 五朵金花 <p class="ql-block"> 母亲姐妹5个,没有兄弟,姥爷很早就去世,姥姥一个人将5朵金花抚养成人,因此母亲和几个姨妈与姥姥的感情极深。虽然身在农村,但我至今记得姥姥俊美儒雅的模样,姥姥极爱干净,经常穿着淡青色的偏大襟盘扣长衫,一双小脚,拄着拐棍,走起来速度倒是很快,她最爱坐在老屋的门口,看着孩子们从四面八方赶回去,又目送我们离开。有时候我们走出去很远,还能感受到她坐在那里叼着烟袋的气息,她坐在椅子上的定格照片镌刻在我们每一个孙辈的心中。可能是因为缺失了我们的童年,在我初中时期从北方回到湖北之后,她总是对我们姐妹客气有加,生怕姨妈怠慢我们!</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大姨和小姨不爱拍照,且去世较早,她们的影像存得不多,倒是四姨和母亲,同处在一个城区,走动多、合影也多。每次回老家,和二姨合影也是母亲必不可少的规定动作!拍过之后,也会时不时让我把照片翻出来看看,喜悦之情溢于言表。</p> <p class="ql-block"> 母亲和几个姨妈的厨艺有很多相似之处,有時候同一道菜,甚至分不出是她們中間哪一個人做的,几姐妹的性情也非常相近,完美继承姥姥的风骨:勤劳、能干、诚信、坚韧、善良、独立。想来她们也真都得到了姥姥的真传。</p> 童年往事 <p class="ql-block"> 和上一辈相同,我们家五朵金花外加一个男娃,从开始有记忆起,家里最好的东西都是留给哥哥吃的,不仅因为哥哥是唯一的男娃,还因为他打小就体弱多病。出生后,父母见我又是个女孩,加上生活困难,便同意了一对没有子女夫妇的请求,要将我送走,那对夫妻准备回四川老家的前一天来家里抱我,在哥哥的坚持和哭闹下,父母最终将我留在身边,那对夫妻失望而返,除了哥哥的原因,当然也还有母亲自己的不舍。</p><p class="ql-block"> 童年时期,记得妈妈上班的地方离家很近,我常常独自一人去妈妈上班的地方玩,看妈妈做事,她常常会悄悄地给我一毛钱,让我在回家的路上买一根麻花吃,而且千叮咛万嘱咐地说千万不要让哥哥姐姐看到,这份特殊的奖励成为甜在我心中的巨大秘密,一边快速地咀嚼,一边慢悠悠笑眯眯地回味不能回家却又被特别照顾的窃喜。这秘密一度跟随我完整的童年,让我在家中平添了许多的优越感与得意。</p> <p class="ql-block"> 不少同学看了我爸爸年轻时的照片都为爸爸娶了妈妈而不解,因为妈妈颜值和爸爸比要逊色很多,还略胖,不过据爸爸讲妈妈年轻时可是村里的一朵花,姐妹中数妈妈最漂亮,扎着两条长长的辫子,皮肤超级白,走在田边的小路上,就是一道风景,身在农村,却十分洋气。这个描述在我们看过妈妈年轻时的照片后得到证实,那时还没有四姐和我,一家几口的合影中妈妈不像是从大山中走出来的村妇,更像是老上海的女子,内敛却温润。</p><p class="ql-block"><br></p> 味蕾记忆 <p class="ql-block"> 多年以后,家里姐妹6人扩充为18个,即便这么多人,母亲可以清晰记得不同人的口味,谁爱的茄子、谁主吃的豆腐干、谁爱的凉拌西红柿、谁家要的腌菜在她的脑海里都被系统生成为记忆,谁来吃饭,上什么菜,系统会自动将存储的内容翻出来,每一道菜都是她满满的心意。为了减少浪费,姐妹们形成默契,回家吃饭尽量不提前通知母亲,免得她每次总是准备特别多的菜,可后来发现,即便不通知,周末的菜也是早早就备足。<span style="font-size: 18px;">她的厨房总是装满不同人的挚爱,却总是忽略自己。</span></p><p class="ql-block"><br></p> 家有严母 <p class="ql-block"> 和爸爸和气的教育方式相比,妈妈的手法显得有些简单粗暴,坐姿不雅要被罚,作业不做会挨打,家中的东西被谁偷吃要问责,我们怕她远超过父亲,在家里,她是大王,规矩都是她定的,那些不成文的制度传递着她不成体系却严格执行的教育观。在她晚年以后更是如此,对的要听,不对只要不太出格,也要听,父亲说过,所谓孝道,顺者为孝。起初十分厌烦她的做派,适逢当下看到很多当代女孩的生活习惯时,不禁要感激母亲的严厉,女性多的家族,规矩意识至关重要。</p> <p class="ql-block"> 这种教育理念在孙子和重孙辈才有了质的改变,忽然间,严母秒变慈母,严管变宠溺。</p><p class="ql-block"><br></p> 人生大事 <p class="ql-block"> 母亲是个要强的人,1983 年因为有了母亲回到湖北近一个月的四处奔走,终于找到接收单位,全家老小才得以顺利从北方迁回。一直到82岁,母亲都一直常年在厨房忙碌,四季轮回,吃,始终是母亲和四个姨妈心中的人生大事,要么在厨房忙着做吃的,要么就是在市场买吃的。她的热情也尽显其中,不论谁来家里做客,无论几时,总是笑盈盈地问起、最受不了她碎碎念的那句:你吃饭了没?好像她的世界里,除了吃饭就没有别的大事。因为妈妈姐妹众多,大家族里我们这一辈一共有18个表亲。每次表哥表姐来了,走的时候母亲一定要问每人想吃什么,然后拿出一包腌菜给人带上。</p><p class="ql-block"> 这种习惯在几个姨妈那里也是复制粘贴一般的流行!不论想吃哪个姨妈家里的什么菜,都不太需要客气。</p> 故土难离 <p class="ql-block"> 故乡于母亲有着特殊的含义,早年她跟随父亲从部队到地方,在外三十年,乡音未改,那时,所有南方人都被她认作老乡,只要是来自故乡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无论是人还是事,她都倍感亲切!做腌菜的时候一定要用故乡的食材;同样的东西,也是来自故乡的东西最可口!心情不好的时候,只要说带她回老家玩几天,总能看到她眼中欣喜的光芒。</span></p> <p class="ql-block"> 哪天有侄女侄子侄孙来看她,笑得一天都合不拢嘴,这些亲切的面孔都是她的至亲和挚爱。</p> 乐善好施 <p class="ql-block"> 或许是早年跟从父亲在部队走南闯北的生存需要,母亲性格开朗,爱交朋友,无论在哪个城市,总能有她熟悉的伴侣,谁家有个红白喜事,她都得到场,红包包出去,多少她都觉着应该给,花钱的理由我们全家也抵不过她一张嘴,尽管家里孩子多并不富有,遇到困难的人和事,她一定会尽可能地帮上一把。与朋友间的交往也颇多仪式感,或是送点自己种的菜、做的拿手腌菜,或是买点肉、水果和牛奶,在一起总有聊不完的话题,她每从一个城市搬走,总会有人感念她的纯良与付出,怀念那些纯情的岁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身居城市,周边几公里的人都知道她做的腌菜好吃,全家人都接到过别人的谢意。近到楼上楼下、小区的邻居,远到附近的诊所医生,都尝过她的手艺,母亲也以她特有的仪式感来回报那些在她看来有恩于她的人们。从冰冷的北方到温暖的南方,不同的菜系,传递着她最朴素的情谊。</p> <p class="ql-block"> 若一定要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母亲的个性,似乎没有比“热情”更妥贴的文字,无论熟悉与否,她招牌似的微笑始终挂在嘴边,她的笑总是带有感染力和带动性,与父亲的严苛刻板不同,打小,听妈妈讲话,我就觉着很欢喜。</p> 相知相识 <p class="ql-block"> 五年前,考虑到她和父亲年纪大了,为了就医更方便,将她们搬家到了离市中心更近的小区。住房条件改善了很多,出行也十分便捷,可是母亲似乎没有原来欢乐,听力的影响,加上城市人际交往疏离,明显感觉到她的孤独与惆怅,话越来越少。姐妹们都很孝顺,除了保姆,几乎每天都有人去陪,可是除了简单的拉家常,没有更多的交流。相反,有时出去买点东西,碰到街坊邻居、给卖包子的小伙子递个钱,她倒是特别欢喜。或许唯有这个时候她才能体会到社交的快乐和生活的意义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88岁以后,只能坐轮椅出门的母亲,只要身体状况允许,都会到楼下的步行街转转,每每见到常去遛弯的几个熟悉的老太太、环卫工人,拉起家常的一刻,她都开心极了。</p> <p class="ql-block"> 一个周末,我推着她楼下散步,偶遇一位老人家,硬是让我把车停下来,和人聊了起来,问人今年高寿?当听说人家说都91岁,还行动自如,生活都可以自理、一个人独住的时候,拉着人的手,说:一定要好好儿的啊!临别一度依依不舍,宛如一对相识多年的老友。之后,像一个孩子一般喃喃自语:看看人家,这么大年纪——还能走路那么快,那份失落和哀伤让人无比心疼。</p> <p class="ql-block"> 不能行走,不是她的错,她却总为此拖累儿女自惭,而她年轻时期带着6个孩子的苦又有几人能予以热烈的回报。</p> 相逢 <p class="ql-block"> 暖阳之下,母亲说,我们去一下江边吧,她说要周末了,过去买一件小瓶的纯净水,还要买点豌豆,再买点卤菜。刚刚我接电话,她知道下午孙子要来吃饭。即便行动没有原来方便,她购买的习惯始终不曾改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几年来,母亲越发形只影单。</p> <p class="ql-block"> 大姨2017年2月2日离世,89岁</p><p class="ql-block"> 小姨2017年9月26日离世,74岁</p><p class="ql-block"> 二姨2023年2月25日离世,90岁</p><p class="ql-block"> 四姨2023年11月27日离世,84岁</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母亲时常会聊起一些往事,念起她的姐妹。</p> <p class="ql-block"> 又逢初秋,还是带着父亲遛弯的长椅,街面开始有了落叶,远远看着对面的母亲,忽然想起去年圣诞节那天去世的父亲,同一个地方,同一个轮椅,或许,这飘零在她手中的落叶和父亲那片也隶属于同一棵大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吹过父亲吹过的风,拾起父亲抚摸过的叶子,拥抱着父亲沐浴过的阳光,谁能不说这又是她们的另外一种相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