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3年12月6日,定安的下起了连绵不断的雨。</p><p class="ql-block"> 这个学期给学生上过一堂课——《百年孤独》,很惭愧,当时我并没有真正读懂这本书,或者说,我从未静下心来好好看过这本书,单纯依据课文节选的内容,翻看教学参考书,依据自己粗浅的理解,就草草地把这堂课上完了。</p><p class="ql-block"> 这段时间抽空阅读了电子版的《百年孤独》感慨良多,想要记录下来。</p> <p class="ql-block"> "所有人都显得很寂寞、用自己的方式排遣寂寞,事实上仍是延续自己的寂寞。寂寞是造化对群居者的诅咒,孤独才是寂寞的唯一出口。"——加西亚•马尔克斯</p> <p class="ql-block"> 《百年孤独》,是拉丁美洲文学大爆炸时代的代表作,史上最无争议的诺贝尔文学奖,20世纪60年代,由文学巨匠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作品以虚构的城镇——马孔多为背景,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命运,折射出了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丁美洲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进程,真实地展示了移民垦殖、党派斗争、独立革命、殖民入侵、大屠杀和资本主义渗透等历史变迁,探讨了拉丁美洲地区贫困落后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马孔多就是哥伦比亚和拉丁美洲的缩影,作者以生动、富于幻想的笔触,勾画出这片神奇大陆上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反映了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深入揭示了该地区人民的精神特征,小说因而成为一部气势恢宏的史诗性作品。</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阅读时,我的大脑就被文中重复且复杂的人物姓名给炸烂了,从而被劝退了好多次。希望你能够耐下性子读下来,一定会有收获。</p> 魔幻现实主义 <p class="ql-block"> 因为其兼收并蓄了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的特点,创造出了一种魔幻而不失真实的独特风格——魔幻现实主义。</p><p class="ql-block"> 其浓厚的拉丁美洲本土色彩,印第安人的神话传说,神灵崇拜,以及他们对生老病死,梦幻与现实的看法,都是这部作品魔幻性的来源。</p><p class="ql-block"> 举个例子说明一下吧,文中的“吃土女孩”丽贝卡,现代人读起来肯定会觉得匪夷所思,怎么会有吃土的人?可是现实里,在西方世界完成了工业革命后,当时的巴西贫穷落后,儿童吃土的现象十分普遍,甚至是到了现在,仍然有这样的情况存在。粮食的缺乏,不得不让他们吃土,和水后,搅拌晒干,吃到肚子里,沾满肠胃,饱腹感瞬间上头。</p><p class="ql-block"> 文章当中还描写了许多类似这样的社会情况:从建村伊始就以欢快报时的群鸟、金刚鹦鹉、蛇人、每隔半小时镇上便响起同一乐曲的欢快和弦、绿色失眠的小公鸡、美味的粉红失眠小鱼、柔软的黄色失眠小马,读起来荒诞诡谲,却又给人以真实感。</p> 开篇魔力 <p class="ql-block"> 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p> <p class="ql-block"> 这个开篇精妙在何处?它几乎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在进行叙述,既不是正叙,也不是倒叙,而是站在未来去回忆过去的一个角度,实在是没能想到还可以有这样的叙述方式,站在未来去回忆过去,“冰块”这么普通的东西,却用了“见识”一词,魔幻感瞬间迎面扑来……</p> 马孔多在下雨 <p class="ql-block"> 马孔多的雨,<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下了四年十一个月零两天,</span>淋湿了书里的每一个字。</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是“雨”?雨,是一个朦胧的意象,眼前好像横着一个巨大的窗子,上面布满了雨珠,混合着蒸腾的雾气,整个世界都是虚幻的。回想人生这几十年,好像瞬间摄入的过量的咖啡因,大脑受到了强烈的冲击!<span style="font-size: 18px;">突然觉得好像从来没人懂我,就像奥雷里亚诺永远不懂赫里内勒多心里的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童年时期贫穷困充斥着我的生活,父亲拼了命送我们兄弟姐妹五人到城里读书,内向、敏感、自卑让我觉得与城市格格不入。好在我的家庭还算温暖,父母尽力给了我们他们能给的最好的一切,我也顺利度过了我的童年时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那时爷爷奶奶也还健在,爷爷对我的疼爱是全家独一份的,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我恰好有时间照顾他,记得那时爷爷已经患上老年痴呆,生病时闹着不肯上医院,嘴里嘟囔着只有我才能背得动他,任谁都劝不动他,一定要等到我回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在老家照顾爷爷的那段时间里,他时常跟我诉说他年轻时的秘密,我也常跟他说起我心里的秘密。那时候真的想,要是时光能永远停留在那一刻就好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人生的开始,是强制分离,结尾时,也是强制分离,最爱我的爷爷,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如今已十几年过去了,我和爷爷的那些秘密早已化作雨珠,永远挂在那年老屋前的那棵黄皮树上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 失眠症 <p class="ql-block"> 这些雕刻精美的木钟是用金刚鹦鹉从阿拉伯人那里换来的,由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统一校准。每隔半小时镇上便响起同一乐曲的欢快和弦,一到正午更是蔚为壮观,所有时钟分秒不差地同时奏响整曲华尔兹。——《百年孤独》</p> <p class="ql-block"> 失眠症造成马孔多居民遗忘,他们不知瓶子、板凳、桌子、山羊是用来干什么的,丧失了文明人的基本能力……看似荒诞不经,光怪陆离,实则隐喻极深!</p> <p class="ql-block"> 失眠症最可怕之处不在于让人毫无倦意不能入睡,而是会不可逆转地恶化到更严重的境地:遗忘。也就是说,患者慢慢习惯了无眠的状态,就开始淡忘童年的记忆,继之以事物的名称和概念,最后是各人的身份,以至失去自我,沦为没有过往的白痴。</p> <p class="ql-block"> 失眠症隐喻的是布恩迪亚家族的孤独、虚荣、自负、骄傲、自大和不为他人所理解。布恩迪亚家族的成员都患有一种遗传性的失眠症,这使得他们无法入睡,从而在孤独中度过了一生。</p><p class="ql-block"> 这种失眠症也象征着孤独和不被理解的状态,就像布恩迪亚家族的成员们一样,他们虽然有着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但却无法与外界交流和沟通,最终导致了他们的孤独和灭亡。</p> 回望孤独 <p class="ql-block"> “百年”不过转瞬即逝,“孤独”才是人生的常态。书中用<span style="font-size: 18px;">布恩迪亚家族近一个世纪七代人的兴衰、荣辱、爱恨、福祸,和文化与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孤独,</span>来反映出整个拉美民族的孤独。</p><p class="ql-block"> 用加西亚的话说,孤独的对立面是团结,而作者正是通过孤独来激励民族的大团结,从而激发民族的自豪感。</p> <p class="ql-block"> 一个家族七代人的命运,家族中的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渴望爱,追求爱,但每个人都不懂爱,拒绝爱。每个人都在对抗孤独,但每个人最终都在孤独中死去,无法摆脱"百年孤独"的命运循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孤独本无可避免,就像第一代努力想使后代逃离生出猪尾巴孩子的命运,但最后布恩迪亚家族终是以猪尾巴孩子的降生而走向毁灭。当然,魔幻的手法本是为表达现实所服务的,马孔多的兴衰实则是拉美百年沧桑历史的折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历史的发展,外来殖民的冲击,时代的更迭,奥雷里亚诺上校盛极一时的辉煌,阿玛兰妲苦涩而又坚贞的爱情,蕾梅黛丝那与世界格格不入的纯粹干净的灵魂,费尔南达沉浸于幻象中的不切实际,梅梅的狂热与出现在她生命中的黄蝴蝶,都如同书中最后的结局——走向消亡,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书中许多次写到众人试图抗拒陷入回忆的片段,但他们最终又无可避免地走进回忆这片迷失之林。回忆是走向孤独的必经之路,回忆无可避,孤独也无可避,回忆是真也是假,但孤独确是永恒,当孤独成为人生必修的课题,那么与其否认,与其抗争,与其无谓地逃避,不如正视它,接纳它,享受它。</p><p class="ql-block"> 每当喧嚣狂喜过后孤独的接踵而至,每当放纵欢乐过后孤独的沁心噬骨,每一次巨大孤独的袭来,请静味它的力量,不必悲伤难过,因为这是我们对人生,对生命最好的注解。</p> <p class="ql-block"> 从最初的晦涩难懂到如今的爱不释手。每读完一本书都会在意犹未尽中浮想联翩。收获的并不是书里讲了什么,而是精神上的一种冲击和满足。</p><p class="ql-block"> 记得课堂上有位同学读着读着就笑出了声,我问他为什么笑,他说觉得里面的内容很好笑,课堂上脑子里突然蹦出一个问题:什么是读懂?一定要读懂吗?</p><p class="ql-block"> 这个学生在阅读中有了他的收获,这便是有效的阅读,有的时候,读一本书,我们真的不必完全读懂,慢慢想来,读懂这本书本身来说也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至于那些没读过或者读不下去这本书的同学,我也不会嘲笑你,因为世间美味本就不多,你还留有一份未曾品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