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1、扁鹊</b>(前407年——前310年)</p><p class="ql-block">出生地:渤海郡郸县(今河北省任丘市)</p><p class="ql-block">生活年代:春秋战国时期</p><p class="ql-block">擅长医学各科。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他创立“望、闻、问、切”中医四针法。奠定了中医诊断法的基础,被后人称为“中医始祖”。</p><p class="ql-block">代表作:《内 经》、《外经》</p><p class="ql-block"><b>2、华佗</b>(约145年——208年)</p><p class="ql-block">出生地: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p><p class="ql-block">生活年代:东汉末年</p><p class="ql-block">医学家,世称“神医”。 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他发明麻沸散、五禽戏等。</p><p class="ql-block">代表作:《青囊经》</p><p class="ql-block"><b>3、张仲景</b>(约150——215年)</p><p class="ql-block">出生地: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p><p class="ql-block">生活年代:东汉末年</p><p class="ql-block">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p><p class="ql-block">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p><p class="ql-block">代表作:《伤寒杂病论》</p> <p class="ql-block"><b>4、葛洪</b>(284年——364年或343年)</p><p class="ql-block">出生地:丹阳句容(今属江苏)</p><p class="ql-block">生活时代:东晋时期</p><p class="ql-block">医学家,炼丹家。他撰有《玉函方》一百卷(已佚)和《肘后备急方》三卷。《肘后备急方》共有86篇,虽经梁代陶弘景及金代杨用道补缺增益,但现存《正统道藏》本仅存68篇。除此之外还有《抱朴子内篇》二十卷等作品。整理了当时流行的各种炼丹术,撰写炼丹著作,成为炼丹史上一位承先启后的人物。</p><p class="ql-block">代表作:《抱朴子》、《肘后救卒方》</p><p class="ql-block"><b>5、李时珍</b>(1518年——1593年)</p><p class="ql-block">出生地: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瓦硝坝</p><p class="ql-block">生活时代:明代时期</p><p class="ql-block">他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历经二十七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这本书成为当时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不仅为中国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世界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p><p class="ql-block">代表作:《本草纲目》、《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p> <p class="ql-block"><b>6、皇甫谧</b>(215年——282年)</p><p class="ql-block">出生地:安定郡朝那县(今甘肃省灵台县或今宁夏彭阳县),后徙居新安(今河南义马市)</p><p class="ql-block">生活年代:西晋时期</p><p class="ql-block">著名医学家,他把古代著名的三部医学著作,即《素问》、《针经》(即《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综合编著成《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是中国第一部针灸学著作。</p><p class="ql-block">代表作:《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p><p class="ql-block"><b>7、孙思邈</b>(541年——682年)</p><p class="ql-block">出生地: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州区)</p><p class="ql-block">生活时代:唐朝时期</p><p class="ql-block">著名医学家,后人称为“药王”。他总结前代记载草药习性,并深入考察,为草药习性作了当时最完整的注解,影响深远;创立了脏病、腑病分类系统。总结妇、儿科成就,提出应独立设科,对后世妇、儿科形成专科有促进作用;提倡保健灸(足三里),按摩、导引、散步,轻微劳动及食治、讲求卫生等结合,为老年病的防治也留下了宝贵经验。</p><p class="ql-block">代表作:《千金方》(被誉为中国古代的医学百科全书)《唐本草》(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p> <p class="ql-block"><b>8、钱乙</b>(1032年——1113年)</p><p class="ql-block">出生地:东平郓州(今山东郓城县),祖籍钱塘(今浙江杭州)</p><p class="ql-block">生活年代:北宋时期</p><p class="ql-block">著名医学家。以“儿科”见长,被后世尊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他提出了小儿与成人相比较,在生理、病理上有其自身特点。如小儿在生理上“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在病理上“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等思想;五脏辨证论等。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p><p class="ql-block">代表作:《小儿药证直诀》为中医学中儿科的最权威著作。</p><p class="ql-block"><b>9、宋慈</b>(1186年——1249年)</p><p class="ql-block">出生地:</p><p class="ql-block">福建路建宁府建阳县(今属福建南平)</p><p class="ql-block">生活年代:宋朝时期</p><p class="ql-block">全古代中国最著名法医,被称为“法医学之父”。他开创了“法医鉴定学”。</p><p class="ql-block">他总结了宋代和以前法医方面的经验,再加上本人四任法官期间检验的心得,于淳祐七年(1247年)撰成《洗冤集录》五卷,于验伤、验尸、血型鉴定、检骨、死伤鉴别、毒物分辨,以及急救法、治服毒药方等,均有记载,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专著。</p><p class="ql-block">代表作:《洗冤集录》(是世界上第一本法医专著)</p> <p class="ql-block"><b>10、叶天士</b>(1666年——1745年)</p><p class="ql-block">出生地: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祖籍安徽歙县。</p><p class="ql-block">生活年代:清朝时期</p><p class="ql-block">叶天士最擅长治疗时疫和痧痘等症,是中国最早发现猩红热的人。在温病学上的成就尤其突出,是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首创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大纲,为温病的辨证论治开辟了新途径,被尊为温病学派的代表。</p><p class="ql-block">代表作:《临证指南医案》、《温热论》、《未刻本叶天士医案》</p><p class="ql-block"><b>11、唐慎微</b>(1056年——1136年)</p><p class="ql-block">出生地:居于华阳(当时成都府东南郊)</p><p class="ql-block">生活年代:北宋时期</p><p class="ql-block">药学家,他对发展药物学和收集民间单验方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开创了药物学方剂对照之先河。而且在多年广泛采集的基础上,约与公元1082年编成《经史证类备急本草》。</p><p class="ql-block">代表作:《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本草纲目》便以此书为基础和蓝本)</p> <p class="ql-block"><b>12、王惟一</b>(987年—1067年)</p><p class="ql-block">生活年代:北宋时期</p><p class="ql-block">名医,针灸学家。时称“天下第一针”。</p><p class="ql-block">他修改唐人针灸典籍记录之错误,在脏腑的布局,经络的循行,穴位的精确等方面贡献卓越。</p><p class="ql-block">代表作:《铜人腧穴针灸图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