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的觉醒

ヽ(○^㉨^)ノ♪

<p class="ql-block">  这本书最大的好处是在于,它不仅仅告诉了我们很多关于育儿的知识和盲区,而且它上升到了生活的哲学的高度。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知道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其实最重要的是完成父母本身的觉醒。我们平常使劲使错了的原因就在于,我们总想花很大的力气去改变孩子,但实际上,孩子来到我们身边是为了唤醒我们,是为了让我们对自己有重新的认识。当你能够把劲使在自己身上的时候,你会发现整个家庭就得到了觉醒。</p> <p class="ql-block">  首先看一个场景,我们平常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场景:自己跟一个孩子大声地咆哮,咆哮完了以后,冷静下来,又觉得自己刚才非常失态,觉得自己真不应该这样做。请问为什么我们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那个咆哮的你是真的你,还是那个后悔的你是真的你?我相信几乎所有的家长都经历过这样的场景。这里需要解释的是,那个大声咆哮的叫作“自我”,那个冷静下来能够理智反思的才是“真我”。</p> <p class="ql-block">  为什么我们的自我经常表现出来的是带有控制欲的、苛刻的、愤怒的?我们要搞清楚,自我并不能够代表真我。自我来自哪儿?我们的自我取决于我们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和周围环境的影响,自我的反应根植于恐惧之上。我们在恐惧什么呢?我们恐惧环境,恐惧周围的人,恐惧未来。所以,当我们内心充满着对周围世界各种各样的恐惧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愤怒,恐惧跟愤怒是联系在一起的。</p> <p class="ql-block">  有一个词叫“关心则乱”。比如说,你不会跟同事大喊大叫,即便你的同事有点小毛病,你笑笑就过去了。但是当你有了孩子以后,你发现你把全副身心都放在这个孩子身上,你特别关心他,同时,你的恐惧感也被调动,而这个恐惧感给你带来无数的愤怒。</p> <p class="ql-block">  所以,你要能够学会一件事,你要知道无论身在何方,你的内心都可以达成和谐。这时候才能够调动出来你的“真我”,而不是用这套装腔作势的“自我”来对待周围的人。比如说,当孩子写作业稍微慢一点,我们的自我的反应就出来了,我们会想:如果孩子一直这样磨蹭下去的话,将来怎么办,他一点竞争力都没有。你看,这个背后是不是恐惧?一个孩子跟你顶嘴,不听你的话,你的自我开始膨胀,说:“他怎么能够这样对我?他这样没有礼貌,这样不孝顺,他将来怎么办?”你看,这背后依然是一大堆的恐惧。所以,我们要通过和孩子的互动,认识到我们内在充满着大量的恐惧,我们才能够把自我和真我真的分开。</p><p class="ql-block"> 所以要感谢我们的孩子,孩子是唤醒者,他来到我们身边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让家长更成熟。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你可以把孩子当作一面镜子,像照妖镜一样照出你内心当中各种各样的恐惧和不成熟的地方。你要知道,孩子本来是觉醒的,你不要试图去改变孩子,你只需要让这个觉醒的孩子保持他的天性。他会爱自己,他会对自己好,他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他做事没有那么多功利的态度,这是三岁以前的孩子本来的样子。但是随着我们的教养,慢慢地把他变成了跟我们差不多的人——有烦恼、发脾气、喜欢摔门、喜欢跟他人对抗。</p> <p class="ql-block">  孩子本来是觉醒的,而我们大人有一个糟糕的习惯,什么习惯呢?就是我们总是习惯于主动作为,我们觉得如果不去努力地做一些事,那肯定不对。所以,在孩子从小到大的人生中,我们在不断地做加法。我们就觉得“你做得越多,你将来的收获越大”。但是如果你真的读过很多伟人的传记,你会发现,放空的阶段对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无聊的阶段,悠闲的阶段,有一段时间无所事事,甚至彷徨迷茫,这些阶段对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们家长今天不能够接受这些,我们觉得那是浪费时间,于是不断地主动作为。这种主动作为的行为会破坏孩子的天性,进而使得孩子从一个觉醒状态,转变为一个对抗的、焦虑的状态。</p> <p class="ql-block">  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关心掩盖在命令之下,比如,家长怎么表达自己的关心呢?不是说好吧,你随便玩吧。家长表达关心的方式是“我给你安排点事”:这点时间安排点事、过个节安排点事、有点钱就去报个班……总是想办法把命令覆盖在孩子身上。这个命令背后紧跟着的就是恐惧和绝望,因为我们认为人生压力重重,我们认为人生是一场巨大的冒险,人生是一场零和博弈的巨大竞赛,所以觉得如果孩子落后了,以后就会更糟糕。其实这些是很可笑的想法,稍微有点人生经验的人就会知道,人生的随机性实在是太强了。</p> <p class="ql-block">  当家长永远在努力保持忙碌和掌控的时候,他跟孩子就会有一个长期冲突,这个冲突来自哪儿呢?来自对时间的看法。你会发现,当一个人长大了以后,我们做当下的一切,都是为了一个虚幻的未来在做准备——做这件事是为了小升初,做那件事是为了能够加几分,做这件事是为了拍照放到朋友圈里边让大家看一看,这些都是为未来准备的。但是孩子跟我们不一样,在他的天性没有受到破坏的时候,孩子的时间是分配给当下的。所以你有没有发现,就算一个孩子被人揍了一顿,正在那儿哭得难受,只要遇到了一个好玩的东西,他又玩起来了。我们经常说小孩子不会骗人,只要不发烧,他就玩,他就高兴,因为他时时刻刻都在为当下活着。这就是一对巨大的矛盾。</p> <p class="ql-block">  孩子终其一生最需要的三件事:第一个叫作“我被看见”,第二个叫作“我有价值”,第三个叫作“我很重要”。这像不像阿德勒写的《自卑与超越》里的观点?像不像我们讲过的《陪孩子终身成长》里的观点?这几本书讲的都是这个道理。各位成年人,我们也曾经是孩子,所以我们自始至终需要的就是这三件事。我们有时候需要的并不是钱,并不是荣誉,我们需要的是被看见、有价值、被尊重,这三件事也是孩子真正需要的。但是家长不给孩子这些,取而代之的是家长批评他,说“你没价值”“你不行”“你管不了自己,必须让我来管你”。所以,大家现在理解了家长跟孩子的矛盾,是孩子想要的家长根本不给他,而且家长还会很累。</p> <p class="ql-block">  好多家长都有一种感觉,说:“我的孩子故意气我。”比如说,哥哥打妹妹是在故意气我;他不写作业是在故意气我;他明明会做这个题,他说不会做,是故意气我。你注意,孩子根本没工夫故意气你,孩子只是在做他自己。孩子不会做作业,他就是忘了,他就是不会做,他根本没有想过要故意气你。但是,为什么家长会有一种孩子是故意气自己的感觉呢?</p><p class="ql-block"> 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头脑当中有着很多反应触发点,这个反应触发点像膝跳反应一样,只要孩子一出现某种行为,父母就被点着了,跟点打火机似的,就是这么简单,就是这么灵。而这个反应触发点来自我们头脑当中很多关于教育的迷思,作者总结出来七大迷思:</p> <p class="ql-block">  第一大迷思,叫作“教养都是为了孩子”。我们很多家长是不是经常讲“还不都是为了你”“我们还能为了谁,全都是为了你,将来财产都是你的”。当我们认为教养都是为了孩子的时候,你知道养育了什么吗?一个欣欣向荣的育儿产业。我每次最头疼的就是,来我直播间买书的人总是想买育儿的书,然后我就不断地跟他们讲,你要多买一些给你自己看的书,这个才是核心,因为一个家庭真正的改变来自父母读书,而不是让孩子读那么多的书。家长给孩子买书花多少钱都愿意,因为他们觉得这都是为了孩子好,但实际上这是第一大迷思,教养的核心对象不是孩子,而是家长本人。</p> <p class="ql-block">  第二个迷思,叫作“成功的孩子总是在前面”。你有没有发现,整个社会越来越竞技化了:学乒乓球越来越早,学体操越来越早,学弹钢琴越来越早。为什么?因为我们开始走上了竞技化的道路。大量的家长都是逼着孩子学,一个三岁多的小孩子弹钢琴,妈妈拿着鸡毛掸子站旁边敲,这孩子还会有什么兴趣弹钢琴?为什么大量的家长会这么玩命地让孩子去参与竞争呢?因为我们头脑当中有一个错误的想法:一个人只要在童年的时候排在你前边,那么这个人大概一辈子都排在你前面。但是你们只要做一个很简单的回忆,回顾一下你们上学时班里的排名,跟今天你们的生活状态是不是一一对应的,你就明白了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人生有很多起伏错落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作者把孩子的能力比喻成五根手指。外在成就,比如说学习成绩和体育成就,充其量是小拇指(就是最小的一根拇指),其他四根手指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关系。首先是与自己的关系,一个人能不能跟自己和谐相处(这是大拇指);然后是与家人的关系(这是食指);再是与社区的关系(这是中指);然后是与各种目标的关系(这是无名指);最后才是外在的具体表现(这是小拇指)。这五根手指是一个人受教育的最重要的目标。但是现在家长们把它们反过来了,把“小拇指”(外在成就)看作唯一,整天带孩子参加各种竞赛,参加各种比拼,考证,觉得童年只要领先,这一辈子似乎都能够领先。</p><p class="ql-block"> 这种想法来自家长通常对孩子的未来有过度清晰的想象。家长如果对孩子的未来有着过度清晰的想象,这会是一个家庭的灾难。你想一下,我爸能够想象我今天在从事这么一份工作吗?不可能,家长是根本不可能知道三十年以后会有哪些工作的。你越是刚性化地规定孩子人生发展的路径,你和孩子的冲撞、矛盾就一定会变得越多。第二个迷思叫“成功的孩子总是在前面”,这个迷思一定要打破。</p> <p class="ql-block">  第三个迷思,叫作“孩子有好坏之分”。很多家长为了回避对自身的反思,他们的办法是给孩子贴标签,把一顶一顶“帽子”扣在孩子身上,直到这个孩子抬不起头来,比如我的孩子不听话、我的孩子天生就好动、我的孩子很粗心、我的孩子没有逻辑思维、我的孩子没有方向感……家长在不停地给孩子身上贴标签,为什么呢?因为贴标签比怀疑自己要容易得多,一个人最难的事是反思、改变。尤其是我们毕业以后,突然觉得自己是成年人,于是认定自己不需要再改变。但实际上,生了孩子以后才是我们真正改变的开始,才是我们真正开始反思自己、调整自己,让自己跟着孩子一块儿不断地进步的时候。</p> <p class="ql-block">  第四个迷思,叫作“好家长是天生的”。有人认为他善于做家长,因为这种能力是天生的。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女士,从她出生到她慢慢长大的过程中,她的奶奶就跟她讲,等将来她做了妈妈,肯定会成为一个好妈妈。作者问为什么,她奶奶说因为她有爱,有爱就能成为好妈妈。</p><p class="ql-block"> 我们很多人在当妈妈之前会有一个浪漫的想象,我们觉得要成为一个好妈妈只要有爱就可以。作者说,我们要打破那个幻想,成为一个好妈妈,我们要靠大量的学习和训练,还有自我的成长。你会发现,没有哪个妈妈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刻是不感动、不爱自己的孩子的,都希望赶紧把孩子抱过来。但是,等这个孩子长到三四岁以后,开始学习、开始不会写作业、开始丢三落四、开始迟到的时候,那个妈妈的耐心就被消耗得差不多了。所以,千万不要对于成为好家长有浪漫的想象,它是需要我们进行大量的学习和自我成长的。这是第四个迷思。</p> <p class="ql-block">  第五个迷思,叫作“有爱就是好家长”。你要小心爱这个东西,爱当然是一个好东西,但是在爱后边特别容易跟着的一个东西是恐惧。佛教里边讲,叫“由爱而生怖”。你如果没有爱,你也没有那么多恐怖。</p> <p class="ql-block">  而很多家长认为“我都是从爱出发的,我就没有错”。不对,你从爱出发,衍生出了恐惧,而恐惧带来了占有欲和控制欲。所以,很多家长根本就是在控制这个孩子,要求这个孩子一切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包括出门穿什么衣服、考试考多少分,这些都是父母的要求。这种占有欲和控制欲,会导致爱变味。所以,恐惧使得我们的爱成为成长的对立面。那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我觉得书里有一个特别值得跟大家讲的案例,作者经常接待这样的来访者:</p><p class="ql-block"> 12岁的斯凯拉,第一次辅导时全程都在哭诉:“感觉好像我的整个生活就是为了让妈妈开心。”她说,“但无论我做什么,总是不够。总有更多的事情要我去做。如果我在某方面搞砸了,妈妈的反应就像是世界末日。”斯凯拉的感受与我辅导过的其他一百多位孩子的感受一样。他们大部分都感觉自己生存在世上的目的是为了达到父母的标准,并以此来换取父母的爱。父母一边打骂孩子,一边宣称:“我这样做仅仅是因为我爱你。”我们的动机也许是爱,但并不代表我们的孩子接收到的也是爱。</p><p class="ql-block"> 最大的陷阱是什么呢?“我们的许多爱其实是爱自己,只是伪装起来成了爱别人。”很多家长不去给孩子开家长会,理由是没脸去、太丢人。你听这些话背后他说的是爱谁?他爱的根本不是那个孩子,他不是为了让孩子能够过上一个美好的童年,他是为了让孩子的童年成为自己的一份装饰品,以此表现出“我是一个不错的妈妈(爸爸)”“我的孩子很长脸”。所以你要好好问问自己,你整天嘴上说的那个爱,到底是爱孩子还是爱你自己,这是两回事。</p> <p class="ql-block">  爱的定义是什么?作者说:“爱,我的定义是,一种能够全面地看见、接受且尊重他人本来面貌的能力。有觉悟地爱他人,就是要增强这种能力。走出自我,与他人持续联系在一起。这意味着我们不要求对方同样爱我们,也不为他们对我们的爱设置条件。换句话说,我们的感觉是不包括在其中的。”这个境界太高了,可能一般人接受不了,会觉得我爱他竟然不需要交换他来爱我?但实际上,爱不是用来交换的。</p><p class="ql-block"> “这种爱的定义,挑战我们去尊重自己,使我们感到自我满足,满足到无须他人来帮忙实现这种满足。”如果你发自内心地爱你的孩子,不要求回报,你只是因为爱了他就已经满足了,这才是真正的爱,而不是让孩子必须用一些事情来跟自己交换。这是第五个迷思,不要以为爱就有那么了不起,如果这个爱是出了问题的,它反而会带来更多的恐惧和痛苦。</p><p class="ql-block"> 第六个迷思,叫作“父母的使命是培养快乐的孩子”。为什么这也是个迷思呢?你会发现,有很多家长特别怕孩子的人生受到一点点挫折。家长就觉得“我的责任就是给我孩子最好的”,如果这个孩子的人生受到一点点挫折,比如说在学校里被人欺负、考试成绩不及格、在学校里被退学、高考没考上,家长就会觉得完了,整个世界都完蛋了。但实际上,人生有它本来的样子,挫折有它本身的意义,有可能这个孩子在这儿所受的挫折,正是其后让他不断进步、不断上升的动力。</p><p class="ql-block"> 但是,很多家长内在的恐惧使我们觉得“我不能够让这些事情发生”,所以一旦孩子出现了任何需要说“不”的情况,家长都站出来反对,站出来替孩子解决一切,这会让自己活得非常累。而孩子是真正知道快乐真谛的人,孩子是活在当下的。比如说,哪怕我儿子现在已经上初中了,都是活在当下的,他只要有10分钟能打场篮球就高兴,根本不用考虑后面会有什么样的问题,他还没到那个年纪。所以,孩子有能力活在当下。而我们家长的状态是什么呢?忙忙碌碌。我们整天忙忙碌碌、急急忙忙,追求一些未来的、虚幻的东西。实际上,孩子比我们更会生活,所以我们的使命是培养孩子,而不是培养一个快乐的孩子。</p><p class="ql-block"> 第七个迷思,叫作“家长要控制一切”。家长喜欢控制一切,因为很多家长从小到大没有控制过东西,所以当他有了孩子以后,他觉得自己终于是老大了,现在可以控制一些东西了。这个作者很有意思,她在生她女儿的时候,有一个特别顽强的执念,她说自己一定要顺产。她觉得自己完全可以顺产,她之前做瑜伽,做了很多练习,觉得自己没问题,肯定会成为一个顺产的妈妈。结果熬了好几天,到最后一刻,医生说不行,必须得剖腹产。她非常难过、痛苦、挣扎,跟自己的丈夫吵架。这件事让她后来产生了一个感触:连是否顺产这样的事,我都没法做决定。你还想掌控这个孩子成长的一切,这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p><p class="ql-block"> 家长真正能够掌控的只有一个东西,就是自己的情绪和反应。当孩子出现了一些问题、状况,事情发生了,此时你的情绪和反应才是你影响圈里可以自己掌控的东西。但是我们往往不掌控自己的情绪和反应,我们放纵自己的情绪跟反应,而希望掌控那个掌控不了的东西,这就是痛苦的来源。</p> <p class="ql-block">  作者说,我们应该培养出一个真正的人,而不是一个我们控制之下标准的人。那什么是真正的人呢?她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不能剥夺孩子的经历,即使有些经历是痛苦的,他们也有权利去感受。孩子的一些经历呼唤起我们心中某些强烈的情绪,但我们不能让这些情绪蒙蔽一个事实:孩子有他们自己的人生路,而不是我们的。我们没有权利对孩子如何表达他们的人性发号施令。相反,我们却有幸可以通过肯定他们拥有的是何等宝贵,来向他们展示忠实于自我的重要意义。随着孩子生命历程的展开,我们的职责是拥抱他们,为他们的生命喝彩。通过这样,我们歌颂着每个孩子生命的独特体验,包括他们惊人的力量,也包括他们自身的局限。”</p> <p class="ql-block">  愿作为家长的我们,能够把懂得的道理付诸于行动,真正做好自己,陪伴孩子健康成长。让生命与爱同行,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