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序言(摘录)</b></h1> 在诺曼底与巴黎作画的其实是同一批艺术家,他们的视野与创作实践着自然主义。诺曼底是一片独特的艺术乐土,莫奈、雷诺阿、琼金德、欧仁·布丹、莱平等都曾在这里留下代表作。他们在纯自然的条件下学习,尤其是潮湿环境和多变光线主导着景观变化的诺曼底,工作和愉悦感紧密相连。早在1820年,一些英国水彩画家就开始了纯粹自然主义的初次尝试。很快,柯罗、德拉克洛瓦、伊萨贝、杜比尼和库尔贝也陆续追随。<br> 诺曼底是自然主义的真正摇篮。得益于当地特别的自然条件,诺曼底的绘画作品涵盖了大部分海滨地区:翁弗勒尔的圣西梅昂农场,多维尔、特鲁维尔、勒阿弗尔和迪耶普的海滩和港口,以及沿塞纳河沿岸到鲁昂及周边的乡村。我们将遇到那个时代最有影响力的名字:柯罗、杜比尼、库尔贝;以及那些备受追捧的名字:莫奈、雷诺阿、布丹;此外,我们还会遇到卡尔斯、博格斯、杜布尔、安格朗等鲜为人知的名字,他们作品的深刻性和诗意与前面的名家之作相比,也绝不逊色。我们向他们致敬,我们也不会忘记,在诺曼底,维耶尔坚守着印象派,博纳尔则重新回到了印象派 人们对印象派的名家和名画的热情往往会让人忽视美丽而深刻的文化内涵。诺曼底的绘画就是这样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诺曼底绘画协会”成立于1992年,收藏有180幅作品,其中以1820年至1920年间的知名或非知名的印象派作品为主,这批作品现藏于多维尔的方济各会博物馆,并在欧亚大陆间流转。这些画作既是诺曼底的外交大使,也是一种结合了绘画流派和地区特色的历史记录,让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接触诺曼底的风土人情并与这里的文艺氛围产生共鸣。<br> <h1>策展人:阿兰·塔皮耶 AlainTapie<br>主办单位:<br>中国文化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br>北京中创文旅文化产业集团<br></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一单元 海滨度假村</b></h1> 从翁弗勤尔到鲁内,在诺曼底海岸的许多地方,画家之间的聚会交流频繁,催生了自然主义的风景画。他们年复一年地积累画,在1830年至1870年间留下了印象派风景画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从1850年开始,各种艺术流派的画家、作家、评论家和摄影师都在追踪“图像”。他们对“图像”的记录与时刻更新的生活方式相伴相生,这些新生活方式被统称为“现代生活”。<br> 艺术史学家罗伯特·L·赫伯特阐述了新生活方式的关键点:一方面,渔民、劳动者,仍然囿于传统的生活节奏中;同时,他们与小船、海强和岩石融为一体,象征了潮汐平静的表面下生命苦难的一面。他们在退潮时捞起海带,拉着渔船,撒下鱼饵,然后在涨潮时冲上渔船,把网撒到海湾深处。为了描绘这些画面,圣西梅农场的画家与劳动者们住在一起。另一方面,宁静的海边迎来了一群衣着华丽的游客,他们姿态各异,互相交谈,仿佛在城市中从未享受过这番体验,游客们双双相伴,或是拖家带口——海滩上最为常见的是女性身影,她们带着孩子,到了周未,丈夫们也会加入——布丹将他们描绘成成群结队的人,画家与作画对象保持着一个冷静的距离,以免互相打扰,游客则是阳光和海浪的体验者与消费者,画家则借着他们的视线凝视着自然的奥秘。 <div><br></div> <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奥古斯特·雷诺阿</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1841-1919</h1> <br>雷诺阿是法国印象派的重要画家,以充足的光线和饱和的色彩闻名。1841年,他出生于法国的小镇里蒙(Limoges),后来随家人搬迁到巴黎。雷诺阿早年曾跟随学院派画家格莱尔学画,受德拉克洛瓦和库尔贝的影响,对鲁本斯及法国18世纪绘画有较深的研究。在创作上能把传统画法与印象主义方法相结合,以鲜丽透明的色彩表现阳光与空气的颤动以及明朗的气氛。虽然雷诺阿早期曾和印象派有紧密的联系,但他在19世纪80年代中期和这一流派决裂,并逐渐转向用更克制的技法来创作肖像和人物画,尤其是女性题材的作品。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奥古斯特·雷诺阿</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男孩半身像》</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905年 18.3x 16.5cm 布面油画</div></h1> 该画中的小男孩是一幅作品中的一隅,在雷诺阿巧妙的构图中,传递出喜悦的情感。男孩有着金色的头发、红彤彤的脸颊,穿着红色的上衣,这些元素都带有温暖、明亮又柔和的质感,人物因此看起来闪闪发亮。画面呈现出来的暖色调与男孩蓝色的眼睛在色彩上形成对比,使他显得恬静又端庄。在对男孩的面部描绘中,能够看到巴洛克艺术家保罗·鲁本斯的影子,而整体色彩的运用则有着18世纪法国洛可可艺术的特点,画面传达出一种迷人的视觉感受,洋溢着幸福的氛围,正如雷诺阿一直认为的——绘画的目的是带给观者愉悦。该画创作于雷诺阿艺术生涯的晚期,不同于1880年代进行的强调人物轮廓的古典主义尝试,此时他的艺术创作回归了早期成熟作品中典型的印象派风格,画面充满鲜丽透明的色彩与朦胧的光线,同时为了溶解轮廓,他采用了稀疏模糊的笔触来描绘人物线条。此画为遇见博物馆馆藏。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雅克·维永</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海滩上的帐篷休闲,布隆维尔》</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约1906年 50x 61cm 布面油画</div></h1> 维永与景物拉开距离,眼光中透露着智慧。他将来自巴黎及其郊区的典型人物缩影到海滩上,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效果,或描绘帐篷下的方寸,或描绘海滩上的喧嚣。1904年后,他的画作带有浓厚的野兽派风格,而非像某些评论家所说的那样沉重。维永在欢快、明亮、强结构性的水彩画中充分利用了创作诙谐漫画时习得的技巧。布隆维尔海滩描绘的场景中汇集了以上所有优点。他选择了印象派的画面处理方式,风格上倾向于体现贴合主题的轻松的现实主义,画面内容则来源于画家本人的直接观察。<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雅克·维永 1875-1963</b></font></h1>维永是法国立体主义画家,原名加斯东·杜尚,是雕塑家杜尚·维永和知名画家马塞尔·杜尚的大哥。1894年他被父亲送去巴黎学法律,并搬到了巴黎艺术家的聚集区——蒙马特生活。在这里,他逐渐对艺术产生了兴趣,并在随后的12年间为报纸创作漫画和插画。1904年,维永正式开始学习绘画。他的风格最初属于新印象派,但在1910年之后,逐渐转向立体主义。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马克西姆·莫福拉</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勒阿弗尔的海滩》</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893年 38.1x55.4cm 布面油画</div></h1> “海景很美,但它们仍然只是草稿…您怎么不继续完成呢?”莫福拉的回答自然而然:“绘制天空和大海的运动时,在现场往往很难随心所欲。雨、风和其他温度变化会干扰,在现场我总会遇到无法深入的主题。”这幅画中,莫福拉摒弃了所有的对比关系,以使光线氛围与空间规模相适应。风景不再只被拘泥于画面,而是在画面之外延续,不受阻碍。<br>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马克西姆·莫福拉</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861-1918</div></h1><h3>莫福拉是法国著名印象派风景画画家。起初他跟随着油画大师查尔斯·勒杜克学习画画,后来听从家人安排赴英国从商。由此,他得以接触到了英国著名浪漫主义画家特纳的作品。1884年回到法国,他成为了职业画家。他也是第一批驻扎在巴黎蒙马特地区的艺术家,且他的工作室就位于著名的艺术家聚集地洗濯船区。莫福拉主要以描绘风景和海景为主,有时会使用毕沙罗或西斯莱的点彩画技巧。</h3>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让-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罗</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796—1875</div></h1> 柯罗是法国著名的写实主义风景画家和肖像画家,是巴比松画派的一员。作为法国风景画的关键人物,他的许多作品回溯了新古典主义的传统但又预示了印象派的外光主义。柯罗少年时期在诺曼底鲁昂求学,并养成了终生不变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他在巴比松村附近的枫丹白露森林创作了很多风景画,贴近自然而不抄袭自然,发展出一种如绒毛般柔和诗意的画风,迥异于直接而深刻的写实观察。他慵懒柔软、以灰绿色调处理景物的独特手法,在当时的法国蔚为风潮。画面中朦朦胧胧的暮色与清晨,色彩的明亮单纯和阳光的效果都不亚于后来的印象派。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让-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罗</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诺曼底的海滩》</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约1872-1874年 45x 60cm 布面油画</div></h1> 柯罗似乎不喜欢大海的波澜。他很少画海岸,即便有,也只是将它们静静地排布在画面上,保持着一种平衡,这种风格成为了画家的经典特征。为了避免反射,他以一种类似于哑光的悖论方法,他用渐变的蓝棕色,赋予那些光滑平整的岩石以生命,画面没有任何凸起之处。柯罗的绘画近乎于概念,因画中不存在绝对的主题,一个海湾,一片海岸,一艘船的到来,一位正在等待渔夫,放在恰到好处的平衡点上,对欣赏者而言,留下的是对华丽元素材质的享受。<br> 柯罗的童年在鲁昂附近的诺曼底度过。后来因父母生意做大,回到了巴黎。柯罗的第一幅风景画是在诺曼底的迪耶普附近取景的。在那里,他练习海景技法。1825年至1829年,他在意大利进行了一次重要的旅行,然后,他带着画架穿越整个北法,又前往瑞士,寻找带有英雄主义色彩的风景。1848年,他被选为沙龙行政委员会成员,对新流派的印象主义创新了产生有益的影响。与杜比尼相熟后,1854年,柯罗和他一起在枫丹白露森林里采风。到了1872年,在他晚年时期,他又回到了诺曼底,徘徊在伊波特、克里克博夫和埃特勒塔,这幅画就是大约在这个时期绘制。 <div><br></div>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奥古斯特·雷诺阿</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夕阳,根西岛的风景》</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约1893年 22.5x 36.5cm 布面油画</div></h1> <div><br></div> <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欧仁·布丹</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1824-1898</h1> 布丹是首位描绘户外场景的法国风景画家,曾跟米勒和特罗荣学画。他出生于水手之家,其父亲是一位领航人,因而大海的印象深深烙印在布丹的童年记忆之中。布丹在翁弗勒尔对岸的勒阿弗尔经营过一家文具和镜框店铺,并在此遇到米勒。受米勒的建议,他前往巴黎学习绘画,但由于不习惯都市的生活,布丹后来又回到了家乡。回乡后,他在诺曼底的沿海区域研习绘画。因其在巨幅画布上描绘具有延伸感的天空而被誉为“天空之王”。1857年,布丹结识了年仅17岁的莫奈,并劝说他放弃漫画转而成为风景画家。在布丹的指导下,莫奈逐渐培养出对明亮色调和表现水面光影的热爱。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欧仁·布丹</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夕阳下的退潮》</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约1880-1885年 26.9x21.2cm 布面油画</div></h1> 这两幅日落分别是布丹和雷诺阿的作品,似乎从这个绘画阶段起,他们的画作开始忠实于整体。这种整体性的造型塑造思维来自柯罗,是自发出现的,并非起源于抽象,而是源于实体形象不可避免的缺失。<br> 1890年,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布丹始终在家乡多维尔看海。他最终不再执着于灰暗的色调,而开始运用亮色,表现出了他“对光的渴望”。为了在画面中突出色彩的强度,他更在喜欢在黎明、中午和日落时分作画,特别是秋天这个季节。他的生命和艺术成就一同结出华丽的果实。他面临的疾病迫使他全神贯注。布丹大胆地与一向以傲慢出名的雷诺阿合作,共同在诺曼底创作。这一举动使二人取得了来之不易的胜利。从1879年开始,他借住在瓦尔格蒙特的贝拉尔博士家,五月,他又住在滨海伯尔尼瓦尔的别墅。得益于诺曼底优美的季节景色,他创作了一些海上日落的简稿。<br> 布丹通过造型的概括性思维记录归纳每一笔,目的是简化风景画的模板。相反,雷诺阿则希望画中有更多的扩充。前者通过颜色构建空间,后者则追求在画中铺设如波浪般的色彩;两者都证明了各自直觉上的成功:带有印象派自然主义特征的基本想象力与画技和颜色的创新形成了互补。雅克-埃米尔·布兰奇指出,在诺曼底逗留期间,雷诺阿通过创作风景画追求放松的状态:“蓝色和绿色浸染在湖泊中,至于红紫色,则来自于醋栗果酱。但时间会将这些活泼的颜色融合并整合一体”。许多在诺曼底画的素描都是快速几笔画成的,并不用于后续出售。雷诺阿也将日落和云层交错的天空作为画作主题。1883年,他游览了泽西岛和根西岛。通过比照海岸的朦胧轮廓,我们发现这些小画似乎就是在此处胜景的启发下完成的。"雅克-埃米尔·布兰奇Jacques-EmileBlanche,1861-1942,法国艺术家,自学成才,后来成为一名成功的肖像画家。在伦敦和巴黎工作。 <div><br></div>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奥古斯特·博纳尔</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阿罗芒什的海滩》</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约1862年 24.2x 41.3cm 布面油画</div></h1> 1845年,21岁的博纳尔以一幅描绘孩子们捕捉天牛的作品进入沙龙,该富有现实主义启示的画作中的形象并不是来自户外的观察,而更多地来自复制版画回或石版画,或者是一些文学形象。而版作品的影响也使得博纳尔形成了一种给圆造型的技巧,这种技巧似乎忽略了视觉的主观感受,忽视了空气和光线对形态的影响。人们认为博纳尔的风格是更为刚硬鲜明的,这体现在他的一些速写作品中。比如这幅他在特鲁维尔和维利耶逗留期间创作的《阿罗芒什的海滩》。在毫不遮掩的野性中,画家摆脱了自己的主观视角,以平实和谦虚的态度重现了海景的壮丽与简朴。这曾是他很少有机会做到的。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奥古斯特·博纳尔</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824-1884</div></h1> 博纳尔出生于波尔多的一个艺术家庭,并在他父亲的工作室里接受了他唯一的正式艺术培训。博纳尔以动物画和田园风景画著称,并深受17世纪荷兰画家的影响,如阿尔伯特·库普和保罗斯·波特。他喜欢奥弗涅随峭的山区,并经常回来在康塔尔作画。在他的姐姐罗莎的影响下,他的风景中总是有牛群、羊群等动物活跃其中。然而,博纳尔总是会被拿来和他更成功的姐姐罗莎·博尔纳作比较。这可能对他的职业生涯产生了消极影响。但这并不影响英国和美国收藏家对他作品的欢迎和喜爱。此外,梵高的叔叔,一位艺术商人,也曾拥有过博纳尔的作品。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西奥多·古汀</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贝辛港》</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827年 41.6x66.6cm 布面油画</div></h1> 西奥多·古汀的技艺传承自画家吉罗代(Girodet)。他专攻海景画,并收获了许多政府的官方委托,特别是来自凡尔赛宫的委托。他的画主题轻快,技法也使画作当得起“风景如画”的评价,但这也导致他始终无法辞去其港口国家的官方职位。尽管如此,正如我们从《贝辛港》中看到的那样,诺曼底能唤起人们对本质的追寻,并找回浪漫主义文学影响下的艺术初心。除了它的色彩和罕见的黑色光泽,这幅画的价值在于它见证了工业时代之前珍贵的渔港。大面积的空间留白更能唤起人们的怀旧情绪。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西奥多·古汀</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802-1880</div></h1> 古汀是新古典主义画家,安妮-路易·吉罗代的学生,深受浪漫主义和英国绘画流派的影响。他最初在法国海军服役,不过时间很短,在服役期间他前往美国。回国后,他在1822年的沙龙上展出了描绘海洋主题的画作,并受到公众的极大赞赏。在1824年的沙龙上,他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并被授予了一枚奖章。在1827年的沙龙上,古汀展出了他的《肯特号大火》,这幅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被授予荣誉军团勋章,并得到了奥尔良公爵的官方保护。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拉乌尔·杜菲</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勒阿弗尔的罗伊湾》</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907年 37x23.7cm 板上油画</div></h1> 诺曼底的画家布拉克、杜菲和弗里茨被评论家称为“野兽派”,但当他们在诺曼底时,由于色彩的强烈对比和诺曼底自然环境的力量,这种风格的概念遭遇了挑战。据说杜菲在这个时期创作的画作仍然带有印象主义的技巧。这是他的印象派典型作品之一。画幅虽小,但画面表现力强且面丰富,可以在画中看到流光溢彩被牢牢固定在宁静的表现主义中。这些鲜明的色彩重构了诺曼底的真实光影,嵌在日常景色中。杜菲领先了许多人。他于1907年在勒阿弗尔港口画的老房子就已经采用多种色彩表面相互贴合的方法丰富画面,混合了抽象和具象的感觉。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拉乌尔·杜菲</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877-1953</div></h1> 杜菲是一位从印象主义到野兽派之间的过渡性画家。其作品以鲜艳的色彩和极具装饰性的奢华场景闻名。杜菲的早期作品属于印象派,但到了1905年,他开始采用野兽派艺术家特有的大笔触和明亮色彩。1907年,受塞尚作品的影响,他暂时采用了更低调的色彩。1908年和1909年,他的风格受到了立体主义的影响,但很快又回到了更自由的野兽派风格。在野兽派的团体中,杜菲的绘画语言是最为独创的。莫奈、毕沙罗、梵高的绘画对他也有很大的启示,通过对这些画家的探索和研究,使他能从根本意义上发现马蒂斯的价值。他的一系列诺曼底港和街道的作品色彩大胆,生气勃勃,极富创造力。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卡尔·杜比尼</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维勒维尔的海岸景观》</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约1870年 54x65cm 布面油画</div></h1> 从瓦兹河到塞纳河再流向大海:杜比尼师从他的父亲夏尔-弗朗索瓦·杜比尼,即“水景贝多芬”。父子俩都曾长期在枫丹白露野外作画。这种混合了近处和远处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画家被各种元素包围的印象。我们可以认为老杜比尼的成熟风景画不仅滋养了他的儿子卡尔·杜比尼,也给学术界、沙龙举办者带来了挑战与创新。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卡尔·杜比尼</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846-1886</div></h1> 又名夏尔-皮埃尔·杜比尼。杜比尼于出生于巴黎,是备受推崇的画家查尔斯·弗朗索瓦·杜比尼的儿子。在父亲的影响下,他有着和父辈相似的美学思想。杜比尼曾周游法国乡村进行绘画创作,主要在奥韦尔、诺曼底和枫丹白露等地工作。17岁时,他的作品《瓦兹河畔沃克斯岛》在巴黎沙龙首次亮相。到22岁时,他已经在沙龙上赢得了多枚奖牌。杜比尼英年早逝,享年40岁。他能够通过绘画传达对自然的奉献和热爱,这一点深深影响了第二代巴比松画派的艺术家。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约翰·巴特霍尔德·琼金德</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圣阿德里斯的海滨》</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862年 27 x40.5cm 纸上油彩</div></h1> 装裱画布上琼金德通常被称为印象派的先驱。从1844年开始,他淡化了从老师安德烈亚斯·谢尔夫豪特那里继承的用色习惯和技法,同时保留了荷兰画派中的主题层次和精确的描述手段。他的造型解放归功于与欧仁·伊萨贝的相识,以及他那多变的风格:在这种影响下,琼金德的笔触变得带有激情,他的画作中开始出现黑色的阴影,和亮部形成鲜明对比。在1860年至1880年期间,他画作中的天空、大气和光线影响了布丹、库尔贝、莫奈和卡尔斯,使他们走上了风景画的英雄主义道路。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约翰·巴特霍尔德·琼金德</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819-1891</div></h1> 琼金德生于荷兰内斯拉特罗普,是一位画家和版画家,也是印象派的先驱。他的风格主要受注重氛围的17世纪荷兰风景画影响,而非19世纪法国绘画。他的小型、非正式的风景创作延续了荷兰风景画家的传统,同时也刺激了印象派的发展。琼金德最初在海牙跟随当地风景画家学习。1846年,他移居巴黎,在风俗画家欧仁·伊莎贝和弗朗索瓦·皮科的指导下学习和工作。他于1848年和1852年两度入选沙龙,深受柯罗和夏尔·弗朗索瓦·杜比尼的赞赏,并获得了一枚奖牌。他的作品通常以塞纳河沿岸的风景如画的巴黎老城区、诺曼底海岸以及荷兰运河的景色作为主题。常用水彩进行户外写生,然后再加工成油画。因此他的油画保持了写生稿的生动性,色彩感觉极佳。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亨利·勒·斯丹纳</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远处海上的帆船》</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896年 55x58cm 布面油画</div></h1> 斯丹纳是一位热衷于以街道上的行人、空旷的广场、空桌子、秘密花园作为主题的画家。他为沉默作画,通过灵感诠释生命,无论生命本身存在与否。从1883年开始,他经常造访英吉利海峡的海岸,埃塔普勒和诺曼底的海滩,但是他的视角偏向于非自然主义。他通常会选择相对完善的主题,着重描绘光线的变化。在这个领域,巴黎沙龙曾公认他与莫奈一样博学。他的画技炉火纯青:画作本身是印象主义的,但同时又被盖上了象征主义的面纱。画面的纹理来自于纵向排布的笔触。它们着重确保画面整体的融治而不至使某一场景过于突兀。他更注重通过记忆中的感觉而不是仅凭直接的观察作画。早期的印象派画家力求以观察捕捉素材,后期的印象派画家则更注重减弱自然主义的影响,强调光影的效果。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亨利·勒·斯丹纳</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862-1939</div></h1> 斯丹纳是后印象派画家的同时代人,以描绘亲密的家庭室内场景和安静街景的绘画而闻名。他于1862年出生于毛里求斯路易港,1872年随家人定居在法国敦刻尔克。他曾在美术学院学习,但发现自己对学院派绘画毫无兴趣。为了寻求新的视角,斯丹纳于1885年搬到了艺术家聚集地,在那里他发现了印象派。受到莫奈的户外空气风景的启发,他在接下来的九年里研究了沿海景观和城镇。在此期间,他开始在沙龙上展出作品。他的风格包含印象派元素,受到马奈、莫奈和点彩画家修拉等人的影响。斯丹纳喜欢柔和地使用颜色,尤其喜欢细致入微的灰色和蛋白石,并用不均匀、斑驳的笔触来营造氛围的神秘感。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欧仁·布丹</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海边的垂钓者》</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891年 36.3x58.6cm 布面油画</div></h1> 1888年,布丹在勒阿弗尔和多维尔作画,年底他又去了迪耶普。像往常一样,他把两幅画送到沙龙。七月,在特鲁维尔,他在退潮时创作了一些以特鲁维尔的港口码头为主题的画,他的技艺和精神,像涨潮时的海水一样达到了顶峰。另一张画幅更大的码头画也体现了类似的景色,但是背景中的风更柔和,使得云层和港口船只的分布有所不同。作为自然主义风景画的典范,布丹将自己置身于重复的主题与视角中,以便更好地忘记它们先前固有的样子,并通过这样的方法定义了法国艺术评论家杜兰蒂*所说的“天空的所有变化几乎都是一个内在的、个人化的概念”。这是描述布丹在大海主题及其小港口主题创作理念的真实写照。<br> *路易斯·埃蒙·杜兰蒂<br>1833-1880,法国小说家,艺术评论家印象派予以支持。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欧仁·德拉克洛瓦</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迪耶普的悬崖》</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约1834年 12.8x16.8cm 纸上水彩</div></h1> 1832年,德拉克洛瓦进行了一次摩洛哥之旅,这次旅行使他亲身感受到了古罗马时代的印记,并影响了他画作中颜色的运用。人们通常忽视了诺曼底在他青年时代所扮演的角色。从1813年到1860年,他一直都在游览诺曼底。树林、建筑、悬崖、海浪等集中在迪耶普。他的绘画生涯中既有摩洛哥,也有诺曼底。我们可以在许多水彩画中找到诺曼底的痕迹,也能在钢笔画、水彩和粉彩的作品中看到相关主题,这些作品是先在自然中取景,然后在工作室绘制完成的。他在1857年的日记中写道:“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我们周围的物体时,无论是风景还是室内,我们都会注意到物体之间存在一种由大气产生的联系。包裹它们的大气以及由此造成的各种反射使所有物体构成了和谐之景。”对大气反射的理解促使他在画作中将物体的轮廓模糊处理。这就是印象派画作描绘物体的核心技法。 <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古斯塔夫·库尔贝</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1819—1877</h1> 库尔贝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画派的创始人和代表画家,是新一代法国艺术家的灵感来源,影响了许多印象派和立体派画家,包括马奈、莫奈和雷诺阿。他始终坚持只描绘他所能看见的东西,通过描绘非理想化的工人和农民来挑战主流美学思想和绘画传统。印象派画家继承了库尔贝“让艺术面向当代生活”的主张,让绘画进一步摆脱了对历史、神话、宗教等题材的依赖,摆脱了叙事传统对绘画的约束。库尔贝早期通过在卢浮宫研究西班牙、荷兰和法国大师的作品来发展自己的风格,将自己的生活和所见所闻作为绘画的现实基础。他是一位画路宽广、手法多样的大师,擅长风景、静物、肖像等题材。1865年,他回到诺曼底并创作了多幅海景和风景画。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古斯塔夫·库尔贝</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风浪中的大海》</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871年 31x41cm 布面油画</div></h1> 1869年,库尔贝就以埃特勒塔悬崖为创作题材,画中的石壁坚不可摧,隔绝着破坏力强大的巨浪。第二年,摧枯拉朽的巨浪再次成为其画作主题。1871年,库尔贝曾参加过一段时间的巴黎公社起义,并坚决主张推倒象征帝国主义战争的旺多姆圆柱。旺多姆圆柱亦称“凯旋柱”,造型仿造图拉真记功柱,是为拿破仑建立的记功碑,上面刻着拿破仑的战绩。公社通过法令认为它是“野蛮行为的纪念物”,并于1871年5月16日予以拆毁。尽管库尔贝很快就与这些摧毁圆柱的叛乱分子脱离了关系,但在巴黎公社失败之后,他还是因此被捕,并被囚禁在圣佩拉吉监狱里。在狱中,送来的花朵和水果成为其静物画的主题。这幅《风浪中的大海》正是在他被拘留期间所作。前景是岩石,而大海即将吞没一艘处于危险中的船,阴惨的天空与画家此刻的悲惨生活共鸣。库尔贝完全通过回忆画成这幅画——鼓动的风帆、翻滚或堆积的云层,没有一样是真实的,但每个元素都从栖息于人类灵魂深处的自然中唤醒,闪烁着真理。艺术家最大可能地利用了他在圣西梅昂农场的生活体验,他认为自然唤醒人,让人感受到存在的重量,以及交替出现的、无穷无尽的幸福与宁静。通过这种风格,库尔贝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伟大的自然主义画家的梦想。他剥离画作中的全部现实主义,只保留真理的讯息,使自然风景成为哲学冥想的一个触发点。<br><div><br></div>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皮耶·博纳尔</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多维尔的游艇码头》</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约1910年 40x49cm 布面油画</div></h1> 博纳尔于1912年在维尔农见到了莫奈。他并未完全接受开放性的风景画,而是更喜欢花园。无论什么主题的创作,他首先尝试捕捉分散的光影,并将其排布在一个倾斜的画架上。在《多维尔的游艇码头》中,博纳尔并没有从侧面展现这个主题,而是将它整合到经过构思的符合心理学的模式中。水面、船只、桅杆、山丘和钟楼共同构成了一个充盈着月光的夜晚,它们被自然地汇集起来。要素的垂直排列尊重了图案的平面空间。蓝色巧妙地将画面统一,小船的白色侧面则赋予画面节奏感,此外,船的甲板、轮廓上使用了棕色线条,体现了画面结构。<br>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皮耶·博纳尔</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867-1947</div></h1> 博纳尔是法国画家、插画家和版画家,以其风格化装饰和对色彩的大胆运用而闻名。他擅长风景、城市场景、肖像和亲密的家庭场景。对画面背景、色彩和绘画风格格外关注。他是纳比派的创始成员,也是印象派向现代主义过渡的领军人物。博纳尔以色彩而闻名,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色彩画家之一。他最大的艺术特色在于他并不简单地模仿自然,而是通过对空间、光线、色彩、构图等绘画元素的探究,对描绘对象做出主观处理。<br> <div><br></div>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卢多维奇·勒皮克</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海滨,海上帆船》</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约1875年 27 x46cm 布面油画</div></h1> 在参加了两次印象派国展后,勒皮克离开了这个流派,并于1876年去了贝尔克。在那里,他创作了大约一百幅作品。这幅画是他最大胆的作品之一。可以看到画面中大海、沙滩和天空融化在珍珠般的光芒中。他的画作通常没有细节,在前景构图中,他并未像其他国家通常做的那样排布搁浅的船只。他的画面布局是为了让观众的视线直接接触辽阔的大海。遗憾的是,勒皮克从未成为一名公认的伟大画家。他所享受的富裕的上流生活使他被打上纨绔的标签。而实际上他的艺术技巧出色,特别是在雕刻领域。他宁愿选择艺术生涯,而不是家族传统的军事生涯。他也是一位出色的天文学家,而且无论是学术派的卡巴内尔还是现代风格的马奈,都与他维持了长期的友谊,这也侧面证实了他的艺术水准。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卢多维奇·勒皮克</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839-1889</div></h1> 勒皮克是一位法国艺术家、考古学家和艺术赞助人。他是德加的朋友,后者为其创作了十一幅油画和粉彩作品。勒皮克只是部分地使用印象派风格进行绘画。在他的作品中,光线的演染并不是那么明显,笔触也更流畅,呈现出更多的细节。勒皮克只参加过两次印象派画展。他与莫奈有过接触,但他似乎一直在几个艺术家圈子外,并没有建立更深的关系。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欧仁·勒波特文</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在埃特勒塔游泳》</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约1858年 21x48.5cm 板上油画</div></h1> 与欧仁·伊萨贝一样,欧仁·勒波特文也属于19世纪30年代那一代艺术家。他将浪漫主义的印象与历史叙述、文学轶事和户外活动相结合。他是那些将艺术家们吸引到埃特勒塔海滩的人之一,他在水边的房子在1896年成为了库尔贝的工作室。他的风格立足于传统,但实际上包含了他的同时代人无法完全察觉到的创新特质,因为他的画作总是让大众很快趋之若鹜。勒波特文更专注于打磨画面,均匀地使用颜色,而非一味苛求精细地描绘作画对象。相对明亮的色调有利于作品的整合。现实主义的场景并不完全摆脱沉思的价值。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欧仁·勒波特文</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806-1870</div></h1> 欧仁·勒波特文于1806年7月31日出生于巴黎,20岁时他进入法国美术学院,并师从路易斯·赫森特和奥古斯特·泽维尔·莱普林斯。自1827年首次亮相巴黎沙龙,他共展出了150多幅绘画作品。勒波特文以海景画著称,且在职业生涯早期便取得了成功。他特别喜欢诺曼底埃特勒塔的小渔村,并创作了大量与此相关的作品。画家将浪漫的印象和历史叙述、文学轶事和户外野趣结合起来,是19世纪30年代法国风景画的代表。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让-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罗</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翁弗勒尔,建造中的船只》</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约1822-1823年 23x31cm 纸上油彩</div></h1> 所谓真正的“柯罗研究”是一个伪课题,因为柯罗的绘画不是为任何研究而做准备的,他也不为沙龙展而作画,他的画作主题质朴天真,关键是画家自我表达时所用的色调的细微差异。早在1825年,概括精神已成为他画作的基本特征。这一特征作为雅致含蓄的预言式的思想而显现。那时,柯罗的画作就已经遵循理性而作了。他的现代性与同时期画家特纳*气势雄伟的神韵恰恰相对,雅克-埃米尔·布兰奇*称之为一种帕斯卡式的细腻的精神,其中“量”和“调”的关系必须以非常精细的单位计量。他总是从远距离抓取画面,将主体缩小,使得画作对象难以定位:画面上,有同医院灯塔一般高的建筑工地;在远处,又有翁弗勒尔港的入口码头,但它仅隐约可见。柯罗拥有吸引观众目光的能力,这种技巧在上个世纪的夏尔丹*的画作中也尤为突出。 <div><br></div>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欧仁·勒波特文</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拉芒什海岸的傍晚》</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831年 76.5x 102.5cm 布面油画</div></h1> 勒波特文常常收到来自官方对历史主题画的订单,他对具有启发性的现实主义风格画也得心应手,同时他也能满足浪漫主义的主题需求。其创作方式受到特纳和博宁顿宏大又微观的影响。《拉芒什海岸的傍晚》堪称向这些大师学习的典范。画面的明暗排布具有修饰作用。搁浅船只的桅杆划破阴云密布的天空,查拉的风帆悲壮徒然地鼓动,而船身则永远停滞在未完成的航线上。当忙碌的渔民在在昏黑的角落里结束作业时,我们的视线被带往远处阳光下部分显现的峭壁。这些巧妙的细节表明他的画作经得起大胆的局部推敲。<div><br></div>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愿我的作品</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给去过的朋友,带来美好回忆;</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对想去的朋友,能够有所帮助;</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让没去的朋友,随我旅游一趟。</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谢谢观看</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国华 </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3年12月 摄影</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3年12月 制作</div></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