陟椒三教堂,又称泽州三教堂、李寨三教堂,位于山西省泽州县李寨乡陟椒村东的李寨旅游风景区内。现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br>    陟椒三教堂现存五通碑刻考证,三教堂创修于明嘉靖十五年,清康、乾、道光时期屡有修建,始呈今日规模。萨那交通坐北向南,一进院落,中轴线上建有舞楼、献亭、三圣殿,两厢建配殿各六间。献殿面宽三间为8、8米,进深四椽为5、2米:古砌台基1、3米,建筑面积65平方米。殿顶单椽歇山式,五踩双翘双昂异形拱。柱础垒叠式,雀替装饰华丽,雕作牡丹、龙凤。舞楼上下二层宽三间,上层供演出,分前后场,斗拱分布于柱头、补间、五彩双下昂,单椽歇山顶。台内有关演出剧种、戏班、演员的题记为上党戏剧研究的重要史料,整座教堂形制整齐,规模宏大。<br>    三教堂为崇祀儒、释、道三教堂创始人而立。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br>    陟椒三教堂,被古建筑专家誉为我国古代木雕艺术的精品,庙为一进院,房屋68间。中轴线上有舞楼、献亭、三圣殿,两边为厢房、看楼、配殿。庙门是朝东开。整个庙宇布局合理,结构严谨,古时称为晋城出南门第一大庙。<br>    大殿内的塑像,中间为佛主释迦牟尼,两旁分别为太上老君和孔老夫子。三教堂把佛、道、儒三种不同的教派合为一体,有人戏称是“合署办公”,有人说是“统一战线”,妙趣横生,富有哲理。<br>     俗话说天下庙门朝南开,三教堂的庙门却是朝东而开。为何三教堂的庙门是朝东开?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div>    陟椒村的“陟”为步步高升的意思,“椒”原系植树发家的寓意。陟椒村原村只有刘姓一族,古时原名“折家腰”后改为“陟椒”,起源于汉朝,称为“千年传奇古村”。地居南升之龙山头,南有屏风叠嶂,北枕阳阿九曲,东有小山拱秀,西有沁渡萦波的风水宝地,村里古建众多,特色鲜明,曾被专家称为“北方民居的典范”。<br>     陟椒村早在唐代前就已经形成了村落,到明清时期是鼎盛。尤其是大户刘家靠贩卖铁器和贩红果发家,相传安徽州城中有陟椒村刘家一条街的商铺。村里的古建筑,主要刘家所建。院落相连,青石铺路。全部建筑为砖瓦结构,木柱支撑。大院气势恢宏,建筑风格独特,是我国北方民居一绝。<br>     据陟椒三教堂碑文记载,陟椒村人为汉高祖刘邦之后。该村位于晋城市西南部,距市区25公里,是革命老区村之一。陟椒村村内有大量的明清古院落、古店铺,尤其以三教堂和刘家大院著名。村中现存历史建筑规模达23500平方米,属于典型的建筑遗产型村落。村中的建筑在院落布局上有一进四合院、二进四合院、棋盘院、簸箕院等格局。院落中的门楼、影壁、砖雕、石雕等小品建筑和建筑艺术十分精湛。<br>     明清时期,经济较发达,相传安徽州城中有陟椒村一条街的商铺,刘家为当时古建筑,由几个院落相连,全部建筑为砖瓦结构,木柱支撑,街面为青石长条铺设,气势宏大,美观大方。三教堂亦为当时修建,至今约400多年,清康熙、乾隆、道光年间曾有扩建和大修,因大殿内中间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两旁分别是太上老君和孔老夫子,释、道、儒三教一体,故称三教堂。三教堂中木雕堪为一绝,龙形虎头,象鼻狗柱等,皆为缕空透雕。<br>    刘家大院与正北侧山岗之上的三教堂曾有一系列有趣的故事,两者也因此联系在一起流传下来。传说当初建三教堂时,原址选在村东北不远的山岭上,可是就在村里已准备好了砖瓦木料,并选好吉日,准备开工的时候,在选好的庙址上一夜之间竟然长出18棵大松树,每棵大树需5人合抱。人们都认为这是神意,把18棵松树视为18罗汉的化身,大庙也移至现在的地方。大庙建好之后原本是坐北朝南,但是后建的刘家大院由于大门开在北面,正好与庙门相对,信奉风水的刘家祖先认为对己不利,可是又不敢得罪神灵,便拿出黄金,修缮了残破的庙宇,将三教堂的庙门改建为朝东开,并在庙门外增建了富丽堂皇的影壁。 “清道光十一年记事碑”记载了三教堂规模最大的一次修葺,其两位工程总理为刘姓,传说就是刘家大院的两位当家人。</div>  <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