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行(5)酒泉的左公柳

高京林

<p class="ql-block">酒泉位于张掖西,古称肃州,原河西四郡之一,甘肃的“肃”就出自这里。</p><p class="ql-block">前121年,霍去病率3000将士攻打匈奴,大获全胜,收复河西。朝廷为犒劳三军赏御酒数坛,霍将之倒入一泉中使共饮,此泉故得名酒泉。</p><p class="ql-block">这口泉水现在市区一公园内,不大,几米见方,用石头砌成,2000多年前不知是什么样子的。</p> <p class="ql-block">(图)酒泉的泉眼</p> <p class="ql-block">泉旁有一大树,高25米,树冠覆盖面积百余平方米,枝繁叶茂。有一铭牌日:左公柳。这是清代封疆大臣左宗棠亲手种的,时间应该在1866~1881年之间。</p> <p class="ql-block">(图)酒泉公园内的左公柳</p> <p class="ql-block">左宗棠在这段时间任陕甘总督,并曾于63岁和67岁时两次带兵到新疆平叛。第二次进疆时抬着棺椁,以示战死沙场的决心。鲜为人知的是军中士兵还带着大量树苗沿路插栽,其中以杨、柳、榆为主。</p> <p class="ql-block">自中原至新疆走潼关、兰州、穿河西走廊,路是元、明、清三代的驿道,已经破损严重。所以修路和行军是同时进行的,这有点像1950年代解放军从青海进军西藏时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修路后要护路,除其它措施外,沿路植树也是十分必要的。当时修路和植树的要求为;“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有人说植树为潼关到迪化(乌鲁木齐),也有人说只到嘉峪关,因为再往西连水都找不到了。从潼关到嘉峪关3000里,植树达100~200万余株,这是当时的估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经过近十年的苦心经营,左公返程赴京时看到,所栽树木已“浓荫蔽日,翠帷连云”一片生机勃发了。后人将这一时期经左宗棠倡导栽培的杨、柳、榆等树统称为左公柳,以表感激之情。</p><p class="ql-block">这有一些当年的统计数字。会宁属境:两万一千余株;安定属境:十万六千余株;金县属境:四千四百余株;皋兰属境:四千五百余株;自陕西长武县界起至会宁县东门外600里,其成活二十六万四十余株;柳湖书院活1200余株;平泾固道署内外活1000余株等等。</p> <p class="ql-block">植树为护路,同时也改善了当地的生存环境,但有来自两方面的困难。</p><p class="ql-block">一为自然环境。西北“水卤原高”,土质疏松,养分少,加之干旱少雨,成活率很低。树苗需从内地运来,路途遥远且多有损失。</p><p class="ql-block">二为人的因素。西北本地少有种树的习惯,民众也没有那种以树为命的情感。种树多为他人所强,也就没了保护的责任。所以,“树艺伊始,每为游民窃拔牲畜践履”。尽管政府颁布了严厉的护树令,仍然屡禁不止。1877年,左公平定阿古柏叛乱从新疆返程路过酒泉,见进城的村民将驴子栓于树旁任其肯食树皮,大怒。立即将之斩杀并以告世人,说再有此况就要杀驴子的主人了。另一方面颁布优惠政策,植树、护树一定规模者可不纳租税等。但百姓似乎无动于衷。“栖身无地,糊口无资”,毁树之事比比皆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尽管如此,植树护树的效果还是明显的。光绪五年(1877)继任陕甘总督杨昌浚赴肃州会见左宗棠时,对道路两旁的行道树大加赞扬“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直到1911年被任命的新疆巡抚袁大化路过肃州时仍可看到“皆高枝蔽日,浓荫覆道”的景色。</p><p class="ql-block">到了民国,政府分别于1925年、1932年、1935年、1946年均颁布了《保护左公柳》的政令,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阻止其遭受破坏的命运。</p> <p class="ql-block">1935年,甘肃省政府对境内左公柳进行了清点,平凉7978株,德隆5203株,静宁1386株,固原4351株,山丹1220株,永昌1311株,临泽235株,古浪1015株,与左宗棠当年所种数目相比,幸存甚少。而陕西境内破坏更加严重,其中潼关至西安道中,零落殆尽,西安至窑店,则已斩伐无余株矣。</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西北地区经济落后,普通百姓生活得不到保障,捉襟见肘,如遇各种灾祸,他们千方百计寻求各种能够食用的资源,满足果腹之欲。1932年,甘肃平凉,左公柳被灾民剥食殆尽。1934年,军阀混战,百姓卖儿卖女,街上饿殍随处皆有,连树皮草根都吃光了。此时左宗棠所种杨柳成为它们的食物,“大恩要谢左宗棠,种下垂杨绿两行,剥下树皮和草煮,又充饭菜有充汤”。下层人民非常感谢左宗棠,因为其所种下的杨柳拯救了它们的生命。</p> <p class="ql-block">当普通百姓盗伐左公柳时,政府官员和军队也加入其中,随意砍伐。</p><p class="ql-block">1920年,甘肃地震,许多地区桥梁毁坏,县级政府砍伐左公柳用来修补。</p><p class="ql-block">1925年,为解决军队燃料问题,甘肃各县政府不顾保护法,允许砍伐,左公柳十之仅存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解放后的一段时间,生态保护也没有被提到日程上。据1998年统计,甘肃省境内仅留存有202株左公柳,其中,平凉柳湖公园内187株,兰州滨河东路 13株,酒泉泉湖公园2株。与民国时期相比,所存无几。</p> <p class="ql-block">当然,近些年的情况已不能同日而语了。我们一路走来,碗口粗的杨柳比比皆是,更粗的树木也成片成林、除去沙漠的腹地,有人居住的地方皆绿树成荫,如古浪、武威、张掖、酒泉、嘉峪关、玉门、瓜州、敦煌等,就是敦煌以西的阳关镇也是满目皆绿的。此刻,我们可以告慰左公了。</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