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分割

<p class="ql-block">  黄金分割最早见于古希腊和古埃及。黄金分割又称黄金率、中外比,即在一条线段上取一点,使线段分为长短不等的a,b两段,并且使a:(a+b) =b:a。其中,a:(a+b)的比值为0.6180339…,这种比例在造型上比较悦目,因此,0.618又被称为黄金分割率。黄金分割率被广泛地应用于建筑、设计、绘画等各方面。</p><p class="ql-block"> 代表雅典古城的帕提侬神庙,在公元前447年就已经确立了它的地位,并且屹立至今,成为西方建筑的代表,其在设计上就利用了黄金分割比,它的正立面的高与长之比是0.618,具有这一比例的矩形,称作“黄金矩形”。帕提侬神庙是用坚硬的大理石建成,但是经过设计师的巧妙构思,整座建筑一点都不让人觉得沉重。工程品质即使以今天的标准来看,仍属一流。譬如:神庙所有的巨大石柱都是向内倾斜,而非互相平行。如果它们都平行,会让人产生它们向外弯的错觉;所以设计师以一英里的高度作为交会点,每根石柱都向内微倾,使得神庙更为稳重而巩固。古代的建筑师又研究出来,大型建筑的地基如果完全水平,也会使人产生扭曲的感觉,因此神庙的地基是中间最高,沿着和缓的曲线向四周低伸。庙基的石砖重达数吨,却间不容发;巨大的廊柱吸引所有人的目光,不管在哪一个角度眺望,帕提依神庙都和周围的景致和谐共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有关“黄金分割”,中国也有记载。虽然没有古希腊的早,但它是中国古代数学家独立创造的,后来传入了印度。经考证,欧洲的比例算法是源于中国而经过印度由阿拉伯传入欧洲的,而不是直接从古希腊传入的。</p><p class="ql-block"> 到19世纪黄金分割这一名称才逐渐通行。黄金分割数有许多有趣的性质,人类对它的实际应用也很广泛。最著名的例子是优选法中的黄金分割法或0.618法,是由美国数学家基弗于 1953年首先提出的,70年代由华罗庚提倡在中国推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0.618这个数字在自然界和人们生活中到处可见:人的肚脐是人体总长的黄金分割点,人的膝盖是肚脐到脚跟的黄金分割点。有些植茎上两张相邻叶柄的夹角是137°28’。这恰好是把圆周分成1:0.618.的两条半径的夹角。据研究发现,这种角度对植物通风和采光效果最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