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海南唯一探花故居

沈建太:火山宝地守护者

<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由隋炀帝于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开启。</p><p class="ql-block"> 隋炀帝杨广是隋朝开国皇帝杨坚的嫡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隋炀帝骄奢淫逸、狂妄好战,使得民不聊生,也葬送了隋朝政权,但他做了3件大事:一是率兵平定南朝最后一个政权陈朝,结束中国南北割裂的格局;二是按照统一标准修通全长2000多公里的大运河;第三就是开创了科举制度。</p><p class="ql-block"> 隋以前历代中央及地方政府的高级官员多由世家大族子弟担任,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科举制度在今天看来弊端多多,但在当时打通了寒门子弟通过读书进入仕途的通道,算得上是进步。</p><p class="ql-block"> 科举制度是一个不断演变和发展的过程。清朝末年,随着洋务运动兴起,清政府迫于形势需要,开始建立新式学校、培养新式人才。科举制度走过1300年历程后,在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被正式废除。</p> <p class="ql-block">  科举制度的目的不是教育,而是为官场选拔和输送官吏,更像今天的国考。清朝时期的科举考试自下而上分为院府县试、乡试、会试和殿试等4个级别。院府县试通过者即为“生员”,俗称“秀才”。生员通过乡试后称为“举人”,即具备被举荐为官资格的人。举人通过会试者称为“贡士”,即可以贡献给朝廷为官的人。“贡士”要通过由皇帝亲自监考的“殿试”即成为“进士”。</p> <p class="ql-block">  院府县试、乡试和会试都是淘汰制。据统计,在清朝时期院府县试的录取率为万分之一,也就是说1万个读书人中只有1个考取秀才。乡试和会试的录取率都是5%左右。</p><p class="ql-block"> 殿试是排名考试,所有参加殿试的“贡士”均可成为进士。殿试的前3名为一甲进士或进士及第,其中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之后的约1/4者为二甲进士,也被称为进士出身。其余者为三甲进士,也被称为同进士出身,意思大概是同等学历者。</p><p class="ql-block"> 科举制度一般每3年举行一次,在1300年的科举史上一共产生了约11万名进士,诞生了状元、榜眼和探花各592名。</p> <p class="ql-block">  孤悬海外的海南岛,在古代长期属于蛮荒之地。在科举制度实施的前400年里,海南不仅和进士无缘,而且没有中过举人。从唐朝中后期开始,海南成为统治者惩罚犯人的主要流放地。 位于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的五公祠,就是为纪念被贬到海南岛的唐代宰相李德裕、宋代宰相李纲、赵鼎,南宋抗金名将李光和胡铨等5位历史名臣而建。</p><p class="ql-block"> 凡事皆有两面。正是流放海南的官员和文人的不幸,把比较发达的中原文化带到海南,成就了海南文化教育的大幸。</p> <p class="ql-block"> 公元1097年,北宋最杰出的文学家苏轼被贬海南儋州,在这里度过了他一生中第3次也是最后3年流放生活。苏轼“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自我评价可能带有自嘲的意味,但是对于儋州、对于海南来说却是贴切的。有史书记载的海南第一位举人姜唐佐、第一位进士符确都曾到儋州拜苏轼为师。他们能够考取功名,都离不开苏轼的教诲和影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从1109年的儋州人符确到1889年的儋州人王云清,海南在780年里出了96位进士(海南博物馆列举的进士是111位,但其中的第一位陈孚就有争议)。张岳崧于1809年科殿试中一甲第三名,是海南在科举时代唯一的探花。</p> <p class="ql-block"> 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张岳崧出生在琼州府定安县高林村。</p> <p class="ql-block">  海南是个移民岛。唐宋以后的海南移民多从福建莆田而来。从对移民的认知来讲,海南人心目中的福建莆田甘蔗园,相当于中国汉人心目中的山西洪洞大槐树。据张氏家谱记载:宋嘉定年间,张岳崧先祖从莆田到琼州府琼山县任知县,落籍琼山。曾祖由琼山迁来定安。 </p><p class="ql-block"> 张岳崧的曾祖父张宏范和父亲张基伟都是庠生。他从小就受到家庭教育的良好熏陶。</p><p class="ql-block"> 在清代,凡是准备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都叫做童生。童生通过了院府县试被录取者为庠生,俗称秀才。</p> <p class="ql-block">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高林村是张岳崧高中探花以后亲自规划的,就连“高林”这一村名也是那时起的,寄托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期许,迄今已有260多年历史。村庄房屋坐北朝南,依山傍水,七纵三横。房屋、院墙和道路都以火山石材为主。</p><p class="ql-block"> 高林村属琼北圈。万年前的一场火山爆发,给广袤的琼北地面留下了厚厚的一层火山岩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火山岩民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村南进村道路两旁的洼地里有两眼井,地势较高的“日井”泉水清澈,专供村民饮水;较低处的“月井”专为村民饮牲口和洗衣所用。</p> <p class="ql-block">  张岳崧从小聪明好学,15岁应考县试时,所作的文章深为杨知县所赞赏,称其为“廊庙器也”。</p><p class="ql-block"> 张岳崧17岁那年,母亲因病逝世。守丧期间,他在家设馆授徒3年,远近慕名而来的学生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 张岳崧1804年中举,1809年36岁时殿试一甲第三名进士,在海南科举史上空前绝后。</p><p class="ql-block"> 神话般的事总会被进一步神话。在张岳崧故乡流传着这样的故事:当年恩科考试,张岳崧考分列居头名。朝廷中的贪官污吏害怕他一旦中了状元,会像铁面无私的海南老乡海瑞一样查办他们。他们知道嘉庆皇帝想把当年的状元招为驸马,和自己的皇妹成亲,便哄骗皇帝说张岳崧其貌不扬,皇妹肯定看不上,而排在他后面的安徽考生洪莹是帅哥一枚。嘉庆皇帝为了兄妹之情,只好改点洪莹为状元。前三甲中的另一位是满族人,加分成了榜眼,张岳崧则位列第三名,成为探花。</p><p class="ql-block"> 事实上,这种故事是经不起推敲的。首先,海瑞是明朝官员,朝廷贪官们因为一个已经去世200多年的人就把所有海南人都当成铁面清官未免过于牵强;其次,状元不是政法委书记,探花也将来也未必无权查办贪官;再次,中国科举史上出了几百个状元,唐朝的郑颢是唯一被招为驸马的,且清朝禁止旗人下嫁汉民。嘉庆皇帝为皇妹招状元驸马几无可能。再说,状元郎的平均年龄30多岁,基本上都是有家室之人,少有招驸马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与张岳崧同科榜眼廖鸿荃是来自福建的汉人,也不存在他靠旗人身份加分的条件。</p> <p class="ql-block">  嘉庆帝感叹边陲海岛能有张岳崧这等人才,特赐匾赞誉“何地无才”。这倒是真的。</p> <p class="ql-block"> 前年我去只有5万人口的陕西省吴堡县石城参观,嘉庆十九年(1814)吴堡知县张履臣在石城兴建书院,由贡生宋步祥书写的对联,横批就借用了嘉庆帝对张岳崧评价:“何地无才”。</p> <p class="ql-block"> 张岳崧中得探花后初授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官,后历任会试同考官、文颖馆纂修官、武英殿纂修、教习庶吉士,四川乡试正考官,陕甘学政,文渊阁校理、翰林院侍讲,江苏常镇通海兵备道,两浙盐运使,浙江按察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詹事,湖北布政使、护理巡抚等职。</p><p class="ql-block"> 他为官勤政廉明,曾与林则徐同司江北赈扶灾民事宜。</p><p class="ql-block">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是年5月,66岁的张岳崧回海南为继母奔丧。他在途径广州时拜会林则徐,接受委托代为协理琼州、雷州之禁烟事宜。张岳崧不负重望,为禁烟之事奔走于岛内各县,并经常写信向林则徐汇报禁烟情况。</p> <p class="ql-block">  张岳崧还接受琼州府知府明谊委托,组织撰修《琼州府志》。44卷《琼州府志》刚完成几个月,为继母3年守丧期未满,张岳崧就于1842年初在他的出生地高林村病逝。</p> <p class="ql-block">  (海南博物馆藏张岳崧墨宝,以及他用过的砚台和印章)</p><p class="ql-block"> 张岳崧擅长书画,与丘濬、海瑞、王佐并誉为海南四大才子,是海南读绝(丘濬)、忠绝(海瑞)、吟绝(王佐)、书绝(张岳崧)“四绝”中的“书绝”。</p> <p class="ql-block">  张岳崧在高林村有两处故居,一处为出生之祖居,占地1500多平方米。祖居仅存正屋1幢。据说,他的祖居在“文革”期间遭邻村造反派打砸,正屋的前廊被毁,仅存一石柱。近年来,村里对祖居进行了修缮,重修了偏房。</p> <p class="ql-block">  祖居院子里有一株百合花和一株含笑花,据说由张岳崧亲手栽种,依然鲜花盛开,给小院带来生机。</p> <p class="ql-block"> 另一处故居,位于村西南面,占地1200多平方米,四合院式结构,今仅存正屋1幢,后屋1幢,两侧横房2幢。</p><p class="ql-block"> 按照高林村的宣传资料,该处故居是由张岳崧为官时所建,并得到了其孙媳许小韫娘家的大力支持。</p><p class="ql-block"> 许小韫娘家是定安县的大户人家,对这处故居建设支持很大。许小韫是远近闻名的才女,还在该大院兴办“高林学馆”。这些都是事实。</p><p class="ql-block"> 不过,上述说法容易造成误解,让人以为这处院落是张岳崧组织修建的。</p><p class="ql-block"> 张岳崧一生清廉,既没有这份财力,也反对增田置产。在他看来,住房“能避风雨,容膝即可。”他自己在故居门上亲书匾额‘容安山馆’即是明证。</p><p class="ql-block"> 张岳崧为官后,在新院里只是建了一座堂屋,两侧的偏房是他的儿子们所建。他那出生大户人家的孙媳妇许小韫嫁入张家后在娘家资助下扩建了这座院落,并在这里兴办学馆,但那时张岳崧早已去世。探花张岳崧和他的才女孙媳许小韫未曾谋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许多宣传资料里,张岳崧的祖居和故居,前者位于地势较高的村东北角,后者位于地势较低的村西南,分别被称为“上署”和“下署”。我在高林村看到的指示牌上写的是“上衙”和“下衙”,官气更甚。我以为,这些也都是后人们为表达对他们这位二品大员先祖的敬仰之情而起的名字,不一定符合张岳崧本人的心愿。</p> <p class="ql-block">  不过,不喜欢大兴土木修住屋的张岳崧,在为继母守丧期间,也就是他生命中最后的3年里还是主持了一项建设工程,那就是张氏宗祠。</p> <p class="ql-block"> 张氏宗祠占地1500多平方米,有完整的山门、前殿、正殿、廊庑。</p><p class="ql-block"> 抗战期间,定安县城被日军占领,张氏宗祠成了定安中学的校舍。</p> <p class="ql-block">  走进张氏宗祠,我所看到的除了颂扬探花张岳崧一生的功绩和他的书画作品外,就是满墙的“文革”印记:领袖像章、领袖语录、领袖万岁标语。可以想象,这座在封建时代出过高官的家族宗祠,在以阶级的斗争为纲的年代是彻底的红色阵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张氏宗祠前的广场上,除了身着官服的张岳崧塑像,还有一块用玻璃罩着卧放在地上的张岳崧墓碑。张岳崧死后棺葬于离高林村不远的海口市琼山区甲子镇毛头村前。墓地在“四清”、“文革”时期被毁。他的后人把折断的墓碑运回村里,安放在宗祠前,向来人诉说着张岳崧身前的荣耀,以及那段历史的残酷和人性的丑恶一面。</p> <p class="ql-block">  张岳崧家族被誉为“海南第一家”。民间用“父子两进士,三代四功名”来盛赞他。张岳崧次子张钟彦中进士,四子中举人,其孙中举人,三代四俊士皆科举登科,一时无二。</p><p class="ql-block"> 海南科举史上出现过7对父子进士。</p><p class="ql-block"> 高林村不大,现在只有48户、250多人居住在这里。据说,从高林移居海外的有数十人,多是张岳崧的后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