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克孜尔石窟</b></h3> 克孜尔千佛洞(Kezil Thousand-Buddha Grottoes),又称克孜尔石窟或赫色尔石窟,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拜城县克孜尔乡的明屋达格山,石窟始凿于公元3世纪末至4世纪初叶,早于敦煌莫高窟300年,于8世纪后逐渐被废弃,窟群分谷西区、谷内区、谷东区和后山区,绵延3千米,共有石窟251个,现有编号的洞窟有236个,内存壁画约1万平方米。 克孜尔千佛洞石窟群始凿于公元3世纪后期,于8世纪后期逐渐衰落。克孜尔千佛洞艺术是洞窟、雕塑、和壁画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形成独有的龟兹风格,从中可以窥见古代佛教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流传和演变的脉络,对于研究中国佛教史、美术史、美术理论和古龟兹的社会历史都有特殊的价值。除了宗教内容以外,还有许多表现耕种、狩猎、商旅来往、音乐舞蹈和民族风貌的画面,克孜尔千佛洞背倚明屋达格山,南临渭干河,是中国修建较早、规模较大的可挛石窟寺群,也是反映龟兹古国佛教艺术的典型代表,和敦煌莫高窟同享中国“四大石窟”之美誉,堪称“中国第二敦煌”,素以优美的壁画著称。 1961年3月4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2014年6月22日,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瓦罕走廊</b></h3> 瓦罕走廊(英语:Wakhan Corridor;波斯语:واخان),又称阿富汗走廊、瓦罕帕米尔,是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巴达赫尚省至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呈东西向的狭长地带,位于帕米尔高原南端和兴都库什山脉北东段之间的一个山谷。西起阿姆河上游的喷赤河及其支流帕米尔河,东接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整个走廊东西长约300公里,南北最窄处仅15公里,最宽处约75公里。也是东亚到西亚最近的道路。中阿两国在狭长的瓦罕走廊东端相毗邻,边界线只有92.45公里,这也使得阿富汗成为了所有与中国接壤的国家中边境线最短的。也使得阿富汗成为了唯一与我国相邻的西亚国家。 中阿之间一年8-9个月大雪封山。历史上曾为中国领土,是古丝绸之路的一部分,也是华夏文明与印度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东晋高僧法显、大唐高僧玄奘和西域佛经汉译创始人安世高(安息高)都曾经过这里,去古印度(天竺)研究佛法。 来源:瓦罕走廊的阿富汗地带是1895年大英帝国和俄罗斯帝国划定的英俄缓冲区,送给阿富汗王国。该领土及帕米尔高原本属大清帝国的领土。英俄划界事件,大清帝国政府向英、俄进行了抗议和交涉。 广义瓦罕走廊长约400公里,东西走向,其中在中国境内长约100公里。中阿边界线只有92.45公里。 以上文字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