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袁林

乐弈

<p class="ql-block">  袁林位于安阳市洹水北岸,是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袁世凯的陵墓,建于1916-1918年。陵墓沿用明清皇陵建筑格局的同时仿美国总统格兰德濒河庐墓形式,是我国陵墓建筑史上的一个创举。陵墓未用“陵”的称谓,取名为“林”,既彰显皇家气派,又区别帝王陵寝。</p> <p class="ql-block">  袁林中轴线南端是照壁,长66.8米,高7.8米,厚2.2米,呈“八”字形,这是国内现存规模最大的照壁。↓</p> <p class="ql-block">  照壁内侧正中的砖雕勋章。↓</p> <p class="ql-block">  砖雕勋章的两侧各有一个五蝠拱寿的勋章。↓</p> <p class="ql-block">  照壁两端的八字墙上也是砖雕勋章。↓</p> <p class="ql-block">  神道始于照壁,至牌楼有四百多米长。↓</p> <p class="ql-block">  从照壁往北走,神道上第一座桥叫糙石桥。↓</p> <p class="ql-block">  第二道桥叫青白石桥,神道在这里拐了个弯。↓</p> <p class="ql-block">  牌楼门为六柱五楼冲天式,每个柱子顶端都盘踞着一个神兽望天吼。余塞板雕花由模制水泥砂浆浇筑,图案有龙、雉鸡、牡丹、荷花等,寓意富贵吉祥。↓</p> <p class="ql-block">  方柱、额枋等构件全部用“铁筋洋灰”筑成,牌楼结构是中国古建筑形式,却使用了现代建筑材料,是中国牌楼中的特例。↓</p> <p class="ql-block">  石像生,建于1918年,两组对称,由望柱、石马、石虎、石狮、武官和文官组成,均为青白石雕。↓</p> <p class="ql-block">  望柱高一丈五尺,柱身六面,上面的花纹称为“章”,共有十二种,所以称作“十二章纹”。十二章纹是中国传统的帝王专用纹样。↓</p> <p class="ql-block">  文武翁仲真人般大小而略胖,文官头顶平天冠,身着祭天大礼服,袖手肃立;武官身着北洋军服,腰扎皮带,手握军刀<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体现了袁世凯时期的礼仪风貌。↓</p> <p class="ql-block">  石像生之后是碑亭,位于神道上,四面开券门,面阔三间。↓</p> <p class="ql-block">  赑屃上的墓碑高达5.5米,碑正面镌刻“大总统袁公世凯之墓”端楷大字,出自徐世昌的手笔。↓</p> <p class="ql-block">  碑上雕刻数条蟠龙,显现墓主人身份的非比寻常。↓</p> <p class="ql-block">  碑亭拱券门上的宝相花。宝相花与摇钱树、聚宝盆合称吉祥三宝。↓</p> <p class="ql-block">  西值房,看守人员的住处。三间,硬山卷棚顶,青砖灰瓦,带前廊。↓</p> <p class="ql-block">  东值房,功能、建筑与西值房一样,只是东值房曾毁于战火,现为重建。↓</p> <p class="ql-block">  堂院大门位于中轴线上,面阔三间开三门,所以称为三进门。建成于1918年,单檐歇山,绿琉璃瓦顶。↓</p> <p class="ql-block">  三进门的六扇朱红大门都带有七路铜乳钉,未按帝王等级九路门钉制作。↓</p> <p class="ql-block">  堂院是一组四合院式样的建筑,由景仁堂和东、西配殿组成,<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袁林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span></p> <p class="ql-block">  堂院中轴线上这个叫<span style="font-size:18px;">风磨铜鼎炉</span>,是祭祀袁世凯活动中的法器。↓</p> <p class="ql-block">  东配房,面阔五间,为政府高级官员拜祭时休憩及僧人作法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西配房,与东配房功能一样。↓</p> <p class="ql-block">  屋内置有桌椅、茶几等。↓</p> <p class="ql-block">  景仁堂,面阔七间,歇山绿琉璃瓦顶,是当时祭祀袁世凯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屋内原有供桌、祭器和袁世凯生前的衣冠剑带。↓</p> <p class="ql-block">  北洋政府执政时期,每年都要举行隆重祭祀仪式,军乐、仪仗一应俱全,并有政府要员亲致祭词。↓</p> <p class="ql-block">  袁世凯手迹。↓</p> <p class="ql-block">  墓台铁门在一层墓台之上,建成于1918年,为中大两小,呈“山”字型,六根青白石柱雕成西洋形式,面宽16.8米,柱高5.94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中间两扇大铁门上嵌着两枚铁铸勋章图案的墓徽,下栏板为“圣叶”图案。↓</p> <p class="ql-block">  青白石五供桌,雕成于1918年,宽5米,高1.16米,上列有青白石香炉、蜡台、花瓶五供。五供桌由三块巨石雕成,上有嘉禾、缠枝西蕃莲等浮雕。↓</p> <p class="ql-block">  墓冢,建成于1918年,圆径20米,总高8.72米,其中青白石墙高4.22米,墙顶周围有西洋式青白石狮12个。宝顶在二层墓台之上,高4米,上植草皮。其下为袁世凯墓室,有墓室两间,放置袁世凯及夫人于氏灵柩。墓室由钢筋水泥封护,建筑形式中西合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宝顶前檐镶石匾额,上书“中华民国五年八月兴修越二年六月望告成”。↓</p> <p class="ql-block">  墓冢后侧。↓</p> <p class="ql-block">  袁世凯(1859-1916年),字慰亭,号容庵,河南项城人。其家族四世同堂、三世煊赫。袁世凯在1864年过继给无子的袁保庆为后嗣。1866年始,袁世凯随嗣父袁保庆官职变迁而辗转济南、扬州等地,直至1873年嗣父病逝。↓</p> <p class="ql-block">  袁世凯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家中先后为其请多名名师教习。图为袁世凯少年时诗作。↓</p> <p class="ql-block">  两次乡试不第后,袁世凯将所存诗文付之一炬,感慨到:“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安能龌龊久困笔砚间,自误光阴耶”。↓</p> <p class="ql-block">  1882年,朝鲜以闵妃为首的政治集团引发“壬午兵变”,袁世凯随吴长庆奉命赴朝平叛。1885年因功被任命为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p> <p class="ql-block">  袁世凯因平叛有功而获得以李鸿章为首的清廷当权派的赏识。↓</p> <p class="ql-block">  1895年袁世凯奉命赴天津小站以西法督练“新式陆军”。图为小站练兵时的袁世凯。↓</p> <p class="ql-block">  新建陆军在兵员、兵制、组织结构、操练方法、军纪、武器装备等各个方面,都与旗兵及湘淮旧军迥异。↓</p> <p class="ql-block">  袁世凯所创立的以步队为主、炮队为辅、马队巡护、工程队供杂役的多兵种分工合作的合成军制,一改中国陆军传统的单一步骑混合制,使军队的整体性与作战灵活性大大提高。↓</p> <p class="ql-block">  新建陆军是我国第一支近代化的军队,小站练兵是中国陆军近代化的开端,同时也培养了北洋军事集团的班底。↓</p> <p class="ql-block">  图为小站练兵的劝兵歌。↓</p> <p class="ql-block">  表中可见袁世凯小站练兵的重要将领,日后深具影响的民国人物,如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等。↓</p> <p class="ql-block">  甲午战后,变法维新运动声势高涨。袁世凯先后应光绪帝之命上万言条陈、捐银加入强学会、代康有为递交“上清帝书”、两次上翁同稣说帖,倡言改革方案而获得维新党人信任。↓</p> <p class="ql-block">  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将光绪皇帝软禁,袁世凯审时度势,背叛了维新派,倒向慈禧。↓</p> <p class="ql-block">  谭嗣同请求袁世凯带兵勤王,杀荣禄,软禁慈禧。但袁世凯告密,致使六君子被杀。↓</p> <p class="ql-block">  1899年冬,袁世凯由工部侍郎升任山东巡抚,40岁的袁世凯首次出任封疆大吏。↓</p> <p class="ql-block">  袁世凯在山东采取高压政策,将义和拳运动镇压。↓</p> <p class="ql-block">  1901年11月,李鸿章病逝,袁世凯继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p> <p class="ql-block">  袁世凯在直隶总督任上,采取了一系列新政措施,天津逐步恢复繁华,直隶也成为全国推行新政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袁世凯与张之洞多次上奏朝廷,最终使清廷于1905年9月废除科举制度,打破了中国一千多年来以科举选拔官员的体制,<span style="font-size:18px;">扫除了新式教育的发展障碍。↓</span></p> <p class="ql-block">  1905年,袁世凯积极倡导立宪,并向清廷奏请派大臣出国“考察各国宪法,便同实行”。1907年,袁世凯奏请实行立宪,并列陈十事。↓</p> <p class="ql-block">  1908年11月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摄政王载沣主政。此时的袁世凯权倾朝野,引起满清保守势力的极大恐慌。1909年1月以袁世凯身患足疾为由,勒令其回籍养疴。↓</p> <p class="ql-block">  袁世凯下野后,先后辗转卫辉、百泉,最后定居彰德(今河南安阳),度过其三年的隐居生活。↓</p> <p class="ql-block">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清政府迫于形势,重新起用袁世凯。↓</p> <p class="ql-block">  1911年12月中旬,南北议和谈判开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p> <p class="ql-block">  孙中山以赞成共和、逼清帝退位为条件,让位给袁世凯。袁世凯得到保证后,开始逼清帝退位。2月12日,清帝颁布退位诏书。↓</p> <p class="ql-block">  2月15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3月10日,袁就任临时大总统。↓</p> <p class="ql-block">  1913年10月6日,国会选举袁世凯为正式大总统。1914年袁世凯下令解散国会,5月公布《中华民国约法》,以法律形式确立总统专制独裁。↓</p> <p class="ql-block">  1915年5月25日,在日本的逼迫下,中日两国签订“民四条约”(又称二十一条)。↓</p> <p class="ql-block">  袁世凯先后发布尊孔号令、祭天令、祭孔令,并亲率文武官员至孔庙祭孔、天坛祭天,为其复辟帝制制造舆论。↓</p> <p class="ql-block">  袁世凯在日、英等国的支持及国内部分人士的鼓动下,决定复辟帝制。袁下令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p> <p class="ql-block">  袁世凯帝制自为,激起全国反抗。护国军将领蔡锷在云南起兵讨袁,各地纷纷响应,南方各省争相独立。迫于形势,众叛亲离的袁世凯被迫于1916年3月取消帝制。↓</p> <p class="ql-block">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因尿毒症恶化在北京病逝,终年57岁。北洋政府遵其“扶枢回籍,葬吾洹上”的遗愿,慎选堪舆,将其葬于安阳洹水北岸的太平庄。其墓地名曰“袁公林”,简称“袁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