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通读《弟子规》,我们会发现,作者虽然没有明说我们要去爱物,但却通过字里行间告诉我们:</p><p class="ql-block">置冠服,有定位; 勿乱顿,致污秽。</p><p class="ql-block">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p><p class="ql-block">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p><p class="ql-block">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p><p class="ql-block">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p><p class="ql-block">当你把衣服理解成生命时,你的心里多了一个生命。当你把几案理解成生命时,你的心里多了一个生命。当一个人的心里装着无数生命时,他的生命也升华了。</p><p class="ql-block">传统文化告诉我们,“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同一”,“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你就是我,我就是你。</p><p class="ql-block">爱众之道</p><p class="ql-block">《弟子规》是爱的教育:</p><p class="ql-block">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馀力,则学文。</p><p class="ql-block">孝悌谨信爱仁文,七个根,事实是一个根,那就是爱。孝是爱父母,悌是爱兄弟,谨是爱品格,信和仁是爱他人,文是爱的方法和途径。</p><p class="ql-block">凡是人,皆须爱。</p><p class="ql-block">为什么?因为</p><p class="ql-block">天同覆,地同载。</p><p class="ql-block">《弟子规》是一个比量境界。爱人,并不意味着凡是物,勿须爱。人也要爱,物也要爱。东方传统视世界皆为有情,皆须爱。</p><p class="ql-block">世界到底从何而来?现在大家都在争论。其实老祖先已经讲出来了:“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从哪儿来的呢?从“本性”来的,这个“本性”是一,不是二。所以孔老夫子当年把他人生体验精华中的精华作为秘诀衣钵性地传给他的得意门徒曾参,说:“参,吾道一以贯之。”通常我们给学生讲“一以贯之”这个成语的时候强调的重点是“贯”,就是做事要彻底持久,但是请注意,孔老夫子在这个成语里面强调的重点是“一”。“一”是什么?就是老子也讲不清楚的那个东西。“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一”。它讲的是什么呢?性,本体。既然世界的本质是“一”,那我们大家都是“一”,不是“二”既然是“一”,不是“二”,那就意味着你是我,我是你。所以我爱你,等于爱谁呢?爱自己。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确实要“凡是人,皆须爱”。</p> <p class="ql-block">永远不要去责怪你生命里的任何人。</p><p class="ql-block">好的人给你快乐,坏的人给你经历,</p><p class="ql-block">最差的人给你教训,最好的人给你回忆。</p><p class="ql-block">别人怎么对你,那是因果。</p><p class="ql-block">你怎么对别人,那就是修行。 </p><p class="ql-block">每一天多看别人,多想到他人好处。</p><p class="ql-block">人生难得,多一份珍惜和感恩</p> <p class="ql-block">美好“食”光,附中食堂与你同行</p><p class="ql-block">学校食堂用心地将每一道菜品变成我们之间沟通与对话的桥梁。我们的每一次空盘、脸上的笑容都是对他们工作的感谢与支持,色香味俱全的菜品也是他们对我们学习与生活的支持以及极大鼓励。情感在无声间传递,打动每个人的心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