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之单偶婚形态的渊源与发展

那秋

<p class="ql-block"><b>提要</b>:人类婚姻形态,经母系氏族社会前的群婚(杂婚)、血缘群婚,到母系氏族社会的多偶婚(伙婚)、再到父系氏族社会的对偶婚(主妻主夫)、单偶婚,<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六种主要的婚姻形态</span><b>走过了漫长的150万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创作动机</b><span style="color:rgb(1, 1, 1);">:李银河说:婚姻违反人性!这句话在我心里忐忑了几年。以此为引,我试图研究清楚</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婚姻的起源</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在哪里?远古人类基于什么而</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制造出了一个婚姻(形态)</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以及</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婚姻是否就是两性结合的唯一模式</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鉴于篇幅太长不符合阅读习惯,本文仅探讨20万年。后篇再续。</span></p> <p class="ql-block"><b>人类早期没有婚姻。</b>婚姻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极其复杂的演变过程。</p><p class="ql-block">中国最早人类是170万年前的<b>元谋人</b>,从元谋人至20万年前的这<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50万年</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古人婚姻不具有现代意义的婚姻内涵</b>,只能称为<b>婚姻形态</b>,是一种两性自然结合的家族内婚制——<b>群婚</b>。</p><p class="ql-block"><b>群婚又称杂婚</b>,其主要特征是:<b>在血缘家族内部群居群交,</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后代只知母不知父</b>。群婚至少经历了150万年的漫长岁月,直至旧石器时代中期才基本结束,然后进入血缘群婚时代。</p> <p class="ql-block"><b>血缘群婚 </b>存在于20万年—<b style="color: rgb(237, 35, 8);">5万年前</b>。其主要特征是:在同一血亲家族内部,两性的关系严格限制在同辈人群之间进行。这种婚姻形态相比之前的群婚,<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排除了不同辈人群之间的性的关系</b>。血缘群婚依然属于<b>近亲繁殖</b>,尚未走出血亲家族、去外部寻找两性关系结合的对象。</p><p class="ql-block"><b>在1万年前,母系氏族公社诞生</b>。这是人类最初的<b>社会组织</b>。在氏族内部,子女属于母方氏族成员,世系按母方计算,女性受到尊重,是氏族的中心。</p><p class="ql-block">母系氏族公社婚姻俗制:<b>氏族内部禁止发生两性关系</b>。本氏族成员必须和另外一个氏族的成员通婚,这就是<b>族外群婚制</b>,两个或多个通婚氏族构成早期的部落。</p> <p class="ql-block"><b>族外群婚制 </b>主要形态:<b>多偶婚(伙婚)</b>,存在了大约5500年。</p><p class="ql-block">主要特征:<b>配偶关系不固定,男子可另寻女子,女子亦可别觅男子</b>,群婚特性依然存在,这使得<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子女难以确定生父</b>。尽管两个或多个部落通婚——交换婚,但依然未改变母系氏族社会制度下<b>从妻居的婚姻形态</b>。</p><p class="ql-block">多偶婚(伙婚)形态的重大意义:原始社会婚姻形态经过群婚(杂婚)、血缘群婚发展,终于颠覆了血亲家族内部通婚习俗,革命性地进入了母系族外群婚制,<b>实现了不同氏族异性通婚,时间或长或短,</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一人多个伴侣,可随时更换</b>。这一婚姻形态相比族内血缘群婚前进了一大步,<b>阻止了近亲生殖</b>。</p><p class="ql-block">多偶婚(伙婚)初期以一妻多夫为主,后以一夫多妻为主,意味着向父系社会过渡。</p> <p class="ql-block">在5500前,母系氏族社会逐步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多偶婚(伙婚)也逐渐发生着变化。</p><p class="ql-block">主要特征:两厢情愿、不受约束但稍有固定。一个男子有若干女子,其中一个是主妻。一个女子有若干男子,其中一个是主夫。这给子女生父确定提供了可能,也为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变创造了条件。</p><p class="ql-block"><b>父系氏族社会诞生</b>:男性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占据经济主导,取得控制权,母权让位父权,父权诞生。随之,<b>多偶婚(伙婚)向单偶婚过渡</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单偶婚标志着完全意义婚姻习俗正式诞生。</b></p><p class="ql-block">主要特征:打破从妻而居的母系氏族形态,从夫而居使得子女知母知父,<b>形成了以父权为中心的个体家庭</b>,并按照男系计算世系、继承财产,<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到尧舜时完成了向父系社会的过渡</b>。</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070年,中国最早的朝代——夏朝建立,结束原始社会,<span style="font-size: 18px;">彻底改变原始部落制度,</span>进入奴隶社会,婚姻习俗、婚姻制度和婚姻<span style="font-size: 18px;">内涵不断丰富,并</span>得到进一步的发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