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悠悠涡河水,缓缓向东流。</p><p class="ql-block">岸北闫庄村,三百多年史。</p><p class="ql-block">来祖名讳亨,甘肃陇西人。</p><p class="ql-block">元朝战乱为避难,携带家眷东行盼。</p><p class="ql-block">跋山涉水数千里,迁至古城鹿邑县。</p><p class="ql-block">风风雨雨六百载,二十余世当下传。</p><p class="ql-block">河水流不尽,传承永不停……</p> <p class="ql-block">初始曾祖父,是在儿时在二爷家供桌上一幅带有相框的黑白照片所认知,朦胧又深刻的记忆中,他宽大的额头上藏着几道深深的皱纹,,高高的鼻梁上方一双睿智有神的眼里透出无尽的慈爱,清瘦的面颊深藏俩酒窝 ,一缕稀疏的胡须又似张力无限的笔锋随时待写人生的阅历。每次看到这幅照片,总感觉满满的爱笼罩着我,我们几个小孩子,都会争着对他亲切的喊上几声“老爷爷、老爷爷……”,好似冥冥之中他能听到似的……</p><p class="ql-block">后来的日子里,大人们都在农田里辛苦劳作或在单位里辛勤工作,并未听到有关“老爷爷”的事情。</p><p class="ql-block">直到我在淮师读书期间(大约93年前后)一个暑假里的某天,村里来个自称亳州的江湖老郎中,为村民看病时打听闫鹤年其人,说其是他老师,并免费为几个本家婶子看病送药,此事一时传为佳话。因为好奇询问,才听父亲说曾祖父早年时曾经在亳县、涡阳一带教过多年私塾。母亲补充说听前辈讲“老爷爷”饭量小,早上就一个鸡蛋,半碗粥,所以特别清瘦,人送绰号“闫老瘦(寿)”(因其字寿山,应该也有尊其为老寿星的意思。)此时并未引起笔者的太多在意,只是头次知道“老爷爷”也是一位老师而已,因为祖父和父亲都是老师,读中师的我注定将来的工作也是老师,故而感觉一切本应如此而已。</p><p class="ql-block">后来在《鹿邑老年书画集》里看到了有关曾祖父的简介和几幅遗作。更是对我家“老爷爷”倍增几分敬意!想多了解一下曾祖父生前事迹,却因不知从何处着手探寻,也就此深感遗憾的藏下了这桩心事。</p> <p class="ql-block">直到1997年春节期间,本人婚礼头天的婚宴前,潘又泉爷爷执意前往我“老爷爷”墓前祭拜。之前只知道潘爷爷是我父亲的老师,曾担任多届县政协副主席,省内知名度非常大的书画家,为我家写过好几幅中堂,父亲曾经带我去县高中院内看望他好多次。这事过后才知道潘老师曾是我“老爷爷“的学生。曾祖父在鹿邑城内开私塾时潘老师曾经跟着他读经诵史练书法。经此事能深刻感受到潘老师对其老师的尊崇之情!这时忽然感到“老爷爷”应该是有点本事的人,不仅仅是一位普通的师者。</p> <p class="ql-block">直到前段时日,朋友志峰联系我,说有人准备写一篇有关我曾祖父的文章,想见见我详细了解一下,听到此,作为后辈因对先祖了解甚少深感愧疚!为了不让对方失望,就先答应下来,随后便抽空回到老家邀请小叔(二祖父家的幼子)到家里和家父一起共忆家庭往事——</p><p class="ql-block">首先,小叔讲述了一件亲身经历的事,小婶多年前得了一场大病,为了治病,他家欠生产队1000多元(70年代),因医院下了逐客令,不得已“有病乱投医”,经亲戚介绍寻到城西一位80多岁从医院离休姓陈的老中医。看病闲谈中得知小叔家是河北闫庄时,便提到闫鹤年,并说其有三子分别叫从朴、从让、从龙,相当年老二在城里开杂货铺,老三外出求学后从事教育工作,小叔当时很是惊讶:“您咋知道这么清?您说的闫鹤年是我爷爷,我是老二家的孩子!”</p><p class="ql-block">“哦……原来你就是……啊!这真是缘分!”</p><p class="ql-block">老先生会心一笑并没有回答原因,随即安排其家人说这个病号先不收费,并交待小叔三副汤药喝完病应该能好,好了到时再来送药钱吧。</p><p class="ql-block">回家三副汤药喝完,果真痊愈。一家人感激之余,带上药钱,又买了两封果子(那个年代,过年走亲戚才会买两封果子)表示感谢。这次见面,推让之下老医生才动情的说:“孩子,你不知道哈,我欠着你家的大恩情呢,能给你媳妇治好病,回报的没有点滴啊——相当年,我家穷困潦倒之时,你爷爷在县城组织参与的“放饭、放衣”,我家没少光顾,能活到今天,那是受了你家的大恩大德的!一点药钱算啥!”</p><p class="ql-block">——听得我心头一热,泪水打转……</p><p class="ql-block">此时的小叔点根烟深吸了几口,顿了顿,又向我讲述了从二爷爷和二奶奶那里听到一些家事——</p><p class="ql-block">“老爷爷”曾在亳县、涡阳一带教私塾,挣些钱置办了土地,加上“老奶奶”懂得酿酒技术,雇几个工人,在家建立个酒作坊(就是酩流酒),后来老爷爷回到鹿邑城内设馆教书,闲暇时经常为县衙抄写文书,又在城里开了个杂货铺,由二爷爷去经营。家里经济逐步小有富裕,在这期间,曾祖父在县里组织参与了“同善社”(百度云:同善社,亦称“孔圣教”“同善堂”、“中国福善社”、“中国三教合一会”……等名称。成立于清光绪八年,壮大于宣统元年,民国年间在全国流传较广、影响较大。 )教学之余,组织富人捐粮捐物(他们几个组织者肯定首当其冲),在大隅首处,每月固定几个时间,统一向穷苦人发放。后来由于曾祖父年迈体衰多病,供应孩子求学等原因,家境逐步衰退。再后来,“打土豪,分田地”,虽然不是土豪,因为地多,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家境一落千丈!</p><p class="ql-block">随后小叔又提到说本村永年爷是我老爷的学生。</p> <p class="ql-block">现年96岁高龄的永年爷爷,是我记事以来,村里德高望重者之一,得知来意后,打开话匣子,娓娓道来——</p><p class="ql-block">“我13、4岁在县里曾跟着他读了两年私塾,吃住都在一起,当时私塾设在老牌坊后闫老三的大院里,老师最大的爱好就是写字,每天晨起,我先给他墨墨,很大的砚台墨到满满的,然后我做饭,他写字,课余时间大多时间都在写字,很多时候,附近好多人都前来观瞻,围得里外三层。当时他写的字在县里那是首屈一指,没几人能比得上!他代表“同善社”去开封参加交流会都不敢公开露面。”</p><p class="ql-block">“为啥不敢露面?”</p><p class="ql-block">“找他写字者太多,原来一去开会,有人看到他就拦着要字,一写就得两三天走不脱,后来再去开会就不再公开露面。</p><p class="ql-block">对于“同善社”一开始发粮发旧衣,后来名声在外,来者太多,供不应求,没办法,就用芝麻、小米、蜂蜜等做成“药丸”,说是为灾年乞讨者治病,其实是为他们充饥续命。就这样,传开以后,太康东就来了好多灾民到这讨要所谓的“药丸”。</p><p class="ql-block">“你老爷作为“同善社”的组织领导者之一,家里没少付出钱物,个人没少付出辛苦——我作为他身边的学生和近邻,最是了解的。你家是咱村最先开的酿酒作坊,看到可以致富,邻居、邻村好多都来学习技术,你老奶全都是免费尽心传授,当然有学成者,有半途而废者,后来我们村开了不少家庭酒作坊,大家一块走上致富路。我也是其中成功者之一,由于家父去世,不得已,16岁辍学结婚成家,然后就又跟你家老奶学了酿酒技术,自己开了酒坊,挣的钱都买了地,结果搞成分运动时评个“地主”,不仅挨批斗,破四旧时,把你老爷为我婚礼时写的中堂也拿去一把火烧了……哎——”</p><p class="ql-block">此时有些激动的他眼眶润湿了……</p><p class="ql-block">一声长叹,叹出了他人生中无尽的心酸和无奈!</p><p class="ql-block">讲述停止的数分钟内,我也明白了我家为啥没有老爷爷的遗作了——我爷爷民国时期教书时用结余下来的薪水置办了土地和他一样的命运——家里的瓶瓶罐罐全都被没收破坏了!</p><p class="ql-block">问为何后来没有了“同善社”这个民间组织,他说八路军来了以后就取缔了。</p><p class="ql-block">“我们同学中,他最赏识的是潘又泉,说他是难得的大才子;还有个学生刘子江,是太清营子寨人,模仿老师四幅子平可以以假乱真,后来要字者太多,年龄也大了,忙不过来,四幅子平就让刘子江代写,落款老师的名字;我学的时间短,没有学成,只能春节时为村民写写对联啥的;记得当时同学还有城里的侯家庆、张善德等,都比我年长,估计都已经不在了!”</p> <p class="ql-block">寻访结束几日后,应约在志峰画廊见到了“中原书画才子”郭亚东老师,称是潘又泉老师的学生,听说过我曾祖父其人,崇拜他的书法艺术,非常想写一篇有关他的文章,以此纪念鹿邑籍的书法名人,叙谈后,洒脱大方的他主动送我“梅兰竹菊”四幅画。甚是让我感动!</p><p class="ql-block">没几日,亚东老师所写《塾师闫老瘦》便发表了,并被《鹿邑百位名人录》“当代•艺术名家”篇收录。</p> <p class="ql-block">随后笔者邀请潘又泉爷爷的幼子潘勇叔叔和亚东老师一块欢聚,共话情谊。</p> <p class="ql-block">小叔家唯一一幅曾祖父的遗作,目前听知情者说有两家有曾祖父的中堂,努力沟通中,还未得见……</p> <p class="ql-block">家谱记载:从康熙七年闫氏家谱推断,闫庄建村已有三百多年了,!根据一九九八年出土的“明敕封文林朗见川闫三公墓志铭”(目前存放县博物馆)里叙述知闫庄闫氏来祖讳亨,及元避乱从甘肃陇西(天水一带)迁来鹿邑,迄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传至曾祖父闫鹤年一辈为十七世。</p> <p class="ql-block">我家教书事业从曾祖父一辈开始传承,就像老家门前涡河流水一样永不停歇——祖父闫讳从龙开封求学,淮阳农校毕业后一生从事一线教育事业,曾在郸城及鹿邑几个乡镇教学,直到70岁离休时才离开讲台。</p><p class="ql-block">家父闫讳志刚淮师毕业后曾在鹿邑木店、贾滩、涡北几个乡镇教学,获得无数荣誉,1985年教师节时获得县政府颁发的“三代从教之家”牌匾。</p><p class="ql-block">笔者95年淮师毕业后已经从教近30年,曾获得县优秀教师、市“五一奖章”、省“教育世家”等荣誉,特别是省厅的“教育世家”称号,那是从曾祖父以来几代人不断传承、共同努力挣来的荣誉!</p><p class="ql-block">薪火相传,奋飞不辍——女儿郑州师范学院毕业后目前依然从事教学工作,继续传承教育事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