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286、《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问题》摘联</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九三六年十二月</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东方不亮西方亮;</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黑了南方有北方。</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创作背景】</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是毛泽东1936年12月在陕北的红军大学所作的演讲。演讲涉及五个问题:一、如何研究战争。二、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革命战争。三、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四、“围剿”和反“围剿”—中国内战的主要形式。五、战略防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为了《战略问题》的写作,毛泽东曾经系统阅读和学习过许多相关书籍。毛泽东在这篇著作中重点论述了“持久战”的问题。《论持久战》中的基本思想和观点在《战略问题》中已经基本具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两部伟大的军事著作是姊妹篇,二者互为补充,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持久战”理论体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毛泽东在《战略问题》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不愁没有回旋的余地。这其实是一个很客观的结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敌强我弱的时候,保存实力,准备最好的时机才是最佳的选择。这些特点,其实大多数人都能看清楚,但是一到了战场,往往就会出现头昏脑热的情况,为了一时之气而硬碰硬,比如第五次反"围剿。”所以,这个结论对于当时的红军来说是最为重要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意思是指暗了东方,西方还亮;南方黑了,北方还明。比喻一处情况不利,还有别处,做事应当灵活通变,不可拘泥。不会吊死在一棵树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为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奠基之作。全文用通俗、浅近的白话写成,其中也有一些诗句(或引用或自撰),如引用民间俗语:“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孙武子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自撰“明于知己,暗于知彼”、“明于知彼,暗于知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见《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一卷,第690-759页,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后见于龙剑宇、胡国强著《毛泽东的诗词人生》,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1月版。</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