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为推动书法教育改革,促进石岐街道书法教师专业成长,提升书法教师业务技能,提高书法教育质量,结合石岐街道书法教学实际,在2023年12月1日上午,石岐街道教育和体育事务中心在石岐中学开展了石岐街道书法任课教师能力提升培训活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参加本次活动的有中山市教研室书法教研员公春江,石岐街道美术、书法教研员周文丽,以及石岐街道中小学书法中心教研组成员和各校书法老师。</p> <p class="ql-block"> 本次活动由石岐街道中小学书法中心教研组组长叶季琳老师主持,公春江老师为主讲嘉宾。</p> <p class="ql-block"> 公老师结合新课程理念下中小学书法课程的要求,深入剖析了现阶段中山书法教育的现状和特点,指出了优势和不足,以及中山书法教育的前景和未来,给参会的老师们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 </p><p class="ql-block"> 接着公老师从三个方面讲解了书法教育该如何去教?一、剖析孩子写不好字的原因 ;讲座中,公老师向与会的老师提出了“孩子写不好字原因”的疑问,并现场邀请了两位老师发表他们的看法。随后,公老师给出了的自己的见解:孩子字写不好的根本问题不在没掌握书法技法,而在心性和审美教育上(马虎大意、心浮气躁、三心二意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写字好和写字不好的孩子都需要我们多加鼓励,好好培养,因为不少人很有创造力,善于打破思维定式。这两种人就像两套系统,一个为心魔(乱画),一个为佛(规范),在长期练字中磨砺了心性,让心中的佛和魔自然内化调和,身心和谐,同时笔下书法的共性与个性也达到了调和统一。</p> <p class="ql-block"> 在书法学习是一种心性培育立面。公老师认为书法教育应关注人的身心和谐发展,通过书法审美教育和长期持之以恒的技法学习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的心性。</p><p class="ql-block"> 在谈到如何培养孩子写一手好字方面,公老师认为要以环境和文化熏陶为基础进行书法兴趣的培养。他以自身学书法的经历和教育自己孩子书法的例子来讲解,很好的诠释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提出要以坐姿和书写态度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为抓手,以审美和书法技法作为能力提升的核心。公老师建议与会老师在平时的书法教学课堂中,要以文字演变等形式来讲解汉字的故事,从而激发孩子们学习书法的趣味。并鼓励老师们除了在教学中教授书写技法外,还可以多讲解文字的演变、名家书法作品赏析、书法家勤奋学书的故事激发孩子们的书写兴趣。</p> <p class="ql-block"> 最后,公老师还提出,有条件的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的熏陶,举办校园品牌书法活动,并长期坚持。创造给孩子充分展示的机会,创造条件做好全校语文书法老师的硬笔书法长效培训机制。还要鼓励家长多培养孩子的书法兴趣,讲书法小故事,对好的笔画和字进行鼓励、看书法展览,多去一些有书法的美术馆和博物馆欣赏观看,提高孩子的眼见,积极参加校内外的书法活动,让家长了解书法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孩子的正确的书法练习方法。</p> <p class="ql-block"> 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划上了完满的句号,大家都为公老师深厚的书法艺术功底和渊博的书法知识所折服。活动最后,石岐街道中小学书法中心教研组组长叶季琳老师对下一阶段的工作做了具体部署。一是要求所有书法课老师一起努力,从PPT课件、教学设计、视频资料和图片资料方面完善一套本学年质量较高的书法教学资源包,从而构建石岐街道小学书法教学资源库;二是通过举行石岐街道试卷格式书写比赛,从基本功、课程标准、答疑和解惑方面实现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书法课程要求;三是通过多样化教学构思、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和相互学习,开展同课异构的书法教学示范课活动;四是通过磨课、技能练习、读书和经验总结等方式举办书法教学故事分享会。为了进一步激发书法老师们的学术热情,石岐街道中小学书法中心教研组巧妙地设计了一场别开生面参会老师的硬笔书法比赛,将整个活动推向了高潮。这项安排,既是对培训的一个美好收官,也是对书法老师们辛勤付出的一次集体肯定,为石岐街道的书法教育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和创造力。</p> <p class="ql-block"> 本次培训是石岐街道为了贯彻落实国家课程方案以及教育部《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精神而开展书法教师系列培训活动的开端。通过这次能力提升培训活动,石岐街道书法任课老师们不仅拓展了视野、提升了业务水平,更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相信在这股教育改革的春风下,石岐街道书法教育事业必将展现更加生机勃勃的新局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撰稿人:吴永伟、邓南海</p><p class="ql-block">摄影:邓南海</p><p class="ql-block">编辑:吴永伟</p><p class="ql-block">审稿:周文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