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地窑第一村”三原县柏社村

北堂萱草

<p class="ql-block">“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入户不见门,闻声不见人,平地起炊烟,忽闻鸡犬声”。这是对地坑院独特景观的生动描绘。柏社村位于三原县新兴镇,距县城25公里。柏社村是国家下沉式地坑窑集中保护区,享有“天下地窑第一村”、“中国生土建筑博物馆”之美誉。柏社村始建于晋代,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目前,柏社村内保留有传统的窑洞民居780院,其中下沉式窑洞四合院225院,是目前全国地窑最多、保留最为完整的村子。享有“天下第一窑”之美誉。</p><p class="ql-block">柏社村林木繁茂,现有中国珍贵树种楸树5万多株,被誉为“楸树王国”。高大繁茂的楸树遮天蔽日,村落掩映在天然的绿色屏障中,形成十分幽静的村落环境,被赞为“见树不见村,见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奇村子。</p><p class="ql-block">中央四套《远方的家》栏目、九套《航拍中国》栏目、十一套《一鸣惊人》栏目、七套《农民新春联欢晚会》、《三原一九三七》、电影《向阳花》等都在柏社古窑拍摄。</p> <p class="ql-block">走进古窑坑院柏社村门楼小路。</p> <p class="ql-block">在村口路边房屋墙壁上,绘画醒目的“柏社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p> <p class="ql-block">三原地坑院起源于中国穴居时代,从发掘的历史遗迹中可以看到地坑院的雏形,秦汉唐时期持续发展,宋元时期达到成熟,明清时期已达到全盛。她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和科学,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p> <p class="ql-block">地窑是由原始社会人猿以洞穴栖身演变而来的一种古老奇特的民居形式。被誉为人类穴居文明史上的“活化石”,地窑受外界气候影响下,是天然的温度调节器,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地坑院里的取水排水:在坑院中间下挖深4---5米的旱井,俗称渗坑,专门用来聚集渗进坑内的雨水。地坑院里通往地面的门洞内挖一口水井,安装一把辘轳就解决了人畜吃水问题。</p> <p class="ql-block">三原地区属于半干旱气候,凉爽干燥,四季分明。年降雨量只有500毫米左右,很少有大暴雨发生,不会殃及地坑院落。干旱性气候有利于保持土壤干燥和坚固,窑洞建筑经久耐用。一年四季温差较大,更能体现窑洞冬暖夏凉的优势。</p> <p class="ql-block">三原地区的新兴塬上黄土层深厚,一般在50~150米,土质结构十分紧密,具有抗压、抗震、抗碱作用。这里地下水位低,一般在30米一下,这些都为“地下挖坑,四壁凿洞”民居形式提供得天独厚条件。</p> <p class="ql-block">地坑院中一个洞要凿成斜坡,形成阶梯形弧形甬道通向地面,称为门洞,这是地坑院的出入口。</p> <p class="ql-block">村路边有个同家小院。柏社古窑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向陕北输送后备物资和知识分子通过的交通要道。1933年习仲勋曾多次在同家地窑留宿,和同家先辈共同开展抗战地下工作。至此柏社的同家古窑成为当地的旅游景点,让游客深切体会到抗战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随着旅游业发展,满足游客需求,同家古窑也开办为农家乐,提供吃、住、行一体化服务。</p> <p class="ql-block">现在是旅游淡季,进入同家小院的坑道大门紧锁。</p> <p class="ql-block">由三原县政府颁发的牌匾,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每个坑院都有标注了姓名和编号,及建设年代。</span></p> <p class="ql-block">一位当年知青的子女割舍不断父母那段乡愁,也出于对坑院的保护,来到这里,租住了3个坑院,并把3个坑院打通相连,投资修缮了破旧的窑屋,建起了农家乐。</p> <p class="ql-block">咸阳妇联、文化旅游局、乡村振兴局为其颁发了“最美巾帼农家乐”牌扁。</p> <p class="ql-block">进入农家乐坑院的通道。</p> <p class="ql-block">双人间客房。</p> <p class="ql-block">客房</p> <p class="ql-block">客房</p> <p class="ql-block">通往各院落的通道。两旁摆放着商品供游客选购。</p> <p class="ql-block">窑洞里的装饰。</p> <p class="ql-block">墙壁上张贴着1973年11月13日陕西日报头版,毛泽东主席接见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照片和新闻。</p> <p class="ql-block">坑院里安装了供游客休闲娱乐的秋千。</p> <p class="ql-block">院里架起炉灶,炖煮美味佳肴。</p> <p class="ql-block">在村里房屋墙壁上书写着标语随处可见。彰显出村风村貌。</p> <p class="ql-block">村里还有废弃的原始坑院,杂草丛生。</p><p class="ql-block">社会经济原因,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生活在黄土塬上的先民比较贫穷,建筑房屋难度很大,而地坑院结构简单,用材少,成本低,防风放火防盗。这是地坑院生存发展的主要原因。</p> <p class="ql-block">如今,许多窑院长久闲置,没人维护,坍塌破败,地坑院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修缮保护迫在眉睫。</p> <p class="ql-block">废弃的进入坑院的通道。</p> <p class="ql-block">如今,社会发展,时代变迁,大部分村民搬出坑院住上新住宅,过上好日子。坑院成为历史和记忆。</p> <p class="ql-block">2008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建设设计大师张锦秋支持设计了三原柏社村地坑窑洞民俗文化村发展规划。2010年,“全国第四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论坛”分会场设在柏社村。2013年,西安建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形成了《陕西省柏社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2013年8月,被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2014年3月被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评选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9年12月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评为“国家森林乡村”。</p> <p class="ql-block">千古柏社风,百家地下横。</p><p class="ql-block">云天栽楸树,洞府漫幽笙。</p><p class="ql-block">笑语林间起,炊烟脚底生。</p><p class="ql-block">寻村何处去,叟指一方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