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天坛公园,原名“天地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天坛内东里7号,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名为“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总面积273公顷,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天坛公园由两道坛墙环绕,被分为“内坛”“外坛”两部分;域北呈圆形,南为方形,寓意“天圆地方”;主要由春季祈祷丰年的“祈谷坛”,冬至日祭天的“圜丘坛”,皇帝祭祀前居住的斋宫、演习祭祀礼乐的神乐署四大古建筑群组成;祈谷坛中的祈年殿是北京市的标志性建筑。天坛公园外坛种植有大量古柏林。</p> <p class="ql-block">祈年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大祀殿”,为一矩形大殿,用于合祀天、地。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改为三重檐圆殿,殿顶覆盖上青、中黄、下绿三色琉璃,寓意天、地、万物,并更名为“大享殿”。</p> <p class="ql-block">祈年门是祈谷坛仪门,坐落于祈年殿南,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称大祀门,后改为大享门。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经乾隆皇帝钦定为祈年门。祈年门为庑殿顶建筑。殿宇五楹,中三间为门,崇基石栏,是中国古代最高等级门制。祈年门中门供皇天上帝专用,皇帝进出左(东)门,百官进出右(西)门。</p> <p class="ql-block">皇乾殿是平时供奉祈谷坛祭祀正位和配位神版的大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位于祈谷坛内壝外北侧,由三座琉璃门与祭坛相通,蓝琉璃瓦庑殿顶,崇基石栏,殿前设月台,月台前方和左右出陛各八级。院内西侧有古稀门。檐下悬挂“皇乾殿”匾额为明嘉靖帝亲书。</p> <p class="ql-block">圜丘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每年冬至在台上举行“祀天大典”,俗称祭天台。圜丘起初为一座蓝琉璃圆台,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扩建,同时变蓝琉璃为汉白玉石栏板,艾叶青石台面。圜丘的蹬坛石阶、各层台面石和石栏板的数量,均采用“九”和“九”的倍数,以应“九重天”。通过对“九”的反复运用,以强调“天”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棂星门设于圜丘墙外,是古代祭坛壝墙专用门式,形似牌坊,以汉白玉石雕造。天坛圜丘内外墙各设门四组,每组三门,共设棂星门八组24座,称“云门玉立”</p> <p class="ql-block">皇穹宇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初为重檐圆形建筑,名“泰神殿”,是圜丘坛天库的正殿。用于平日供奉祀天大典所供神版的殿宇。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名为“皇穹宇”。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改建为今式。皇穹宇殿高19.5米,直径15.6米,木拱结构,上覆蓝瓦金顶。殿内天花藻井为青绿基调的金龙藻井,中心为大金团龙图案。</p> <p class="ql-block">三音石为皇穹宇殿前御路的第三块石板,因站在石上击掌一次却能听到三个回音而得名。三音石恰于圆形回音壁的圆心位置,从这里发出的声波经由东、西配殿和回音壁墙面的反射,均能回到圆心;又因两个反射体到圆心的距离差别较大,所以能听到三声回音。</p> <p class="ql-block">斋宫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面积近4万平方米,是皇帝斋戒专用宫室。宫内建有无梁殿、寝殿、铜人石亭、钟楼、值守房和巡守步廊等礼仪、居住、服务、警卫专用建筑。斋宫布局严谨,环境典雅以宫墙两重、御沟两道环护。祀前皇帝需提前三天到斋宫斋戒,要求不茹荤、不饮酒、不听音乐、不入内寝、不理刑名、不问疾吊丧,清正洁身,以示敬诚。</p> <p class="ql-block">无梁殿即斋宫正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此殿因以砖拱承重,不用梁枋而得名。皇帝进出斋宫均在此举行有关礼仪。现殿内按乾隆时期原貌陈列,横额“钦若昊天”为乾隆御笔,屏风、宝座均为原物。</p> <p class="ql-block">神乐署位于天坛西外坛,为明清时期演习祭祀礼乐的场所,被誉为明清两朝最高的礼乐学府。神乐署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称神乐观,开有茶肆、药铺,又称天坛道观。清乾隆八年(1743年)改神乐观名为为神乐所。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定名为神乐署。署内有凝禧殿、显佑殿、昭佾所、穆佾所、伶伦堂及袍服库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丹陛桥长360米,是连通圜丘坛和祈谷坛的一条高出地面4米的大道。大道中部下有东西向券洞通道,故名桥,是北京最古老的“立交桥”。桥面宽30米,中间石板大路为“神路”,供天帝专用;东侧砖砌路面称“御路”供皇帝专用,陪祀王公大臣只能在西侧的“王路”上行走,上下进退等级分明。丹陛桥北高南低,北行令人步步登高,如临天庭。</p> <p class="ql-block">七十二长廊在祈谷坛之东,呈曲尺形,连缀着祈谷坛东砖门与神厨院及宰牲亭。明清时期,长廊是运送祭祀供品的通道。古代仪礼规定,宰牲房应距祭坛二百步以外,为了使供品不被雨雪风沙所污,因而建有曲折长廊。长廊宽5米,长350米,共72间,又称“七十二连房”,前窗后墙,连檐通脊。</p> <p class="ql-block">双环万寿亭是由一对重檐圆亭套合而成,结构奇特严谨,造型端庄匀称,屋面覆孔雀兰琉璃瓦,色彩明快,国内古建仅存一例。传为清乾隆六年(1741年),乾隆帝为其母祝贺五十大寿所建。平面形状寓意一对寿桃,亭前台阶形若两个桃尖,取意“和合、吉祥、长寿”之意。该亭于1975年迁建于此。</p> <p class="ql-block">2007年5月8日,天坛公园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