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品味军营岁月,回忆青春年华。生活就应该如此。想想当年,重温那时的激情与速度,领略那段绿色军营里的青春风采。我给军旗敬个礼,毕竟,青春热闹了练兵场,经历丰富着一个老兵那段人生的阅历和难以磨灭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  穿上军装就是兵,无论你来自哪里,军龄长短,一声战友已经把彼此紧密相连。搏酷暑,战严寒,训练生活的紧张劳累,让我知道了啥叫紧急集合、啥叫病号饭、啥叫站岗放哨,啥叫野营拉练,特别是那次野外宿营,虽然已经过去四十多年,至今还让我记忆犹新。</p>  <p class="ql-block">  我当兵的部队是一支有着光荣传统和战斗作风的炮兵团,主战装备为85毫米反坦克加农炮,驻地内蒙古通辽,当时隶属沈阳军区炮11师。这里曾先后涌现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全国著名的战斗英雄范来宝、苏兆丹、唐生禄等。</p>  <p class="ql-block">  特别是我所在的一营三连在当年那场抗美援朝战争的机动防御作战中,英勇顽强,屡立战功,用曾经装备的76.2毫米野炮击毁敌坦克1辆,随后在下九井阻击战中与5连击毁敌坦克6辆,全连4门野炮全部受损,还伤亡20多人,写下惨烈悲壮的生命篇章。</p>  <p class="ql-block">  军<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人是什么?军人是保卫共和国的钢铁长城,是捍卫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忠诚卫士。</span>本着平时多吃苦,战时少遭罪;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的精神追求,我们对日常的训练或生活要求还是很严格的。比如坚持一日生活制度,每天起床、早操、洗漱、吃饭、学习和包括队列、炮兵专业知识、单兵军事技能训练不仅有严格的时间和标准,更是风霜雨雪,雷打不动。</p>  <p class="ql-block">  所以,在我们完成了差不多三个月的新兵连集训后迅速由社会小青年转变为初步合格的军人。</p>  <p class="ql-block">  难忘的那次野外宿营。就在我们编入一线作战班组后不久,我们就迎来了一次野外宿营的训练任务。记得那天还刚刚下了一场大雪,气温应该在零下20多度。</p>  <p class="ql-block">  在清冷的月光下,我们按科目安排与要求,将自己的装备领到手中,由炮车牵引驶离营房来到一处野外空地将牵引车和火炮开进拥有通道口的大坑里并上好伪装网,随即,我们用战稿、铁锹依次沿大坑的边缘的坑底挖出自己的隐蔽战壕,</p>  <p class="ql-block">  那可是寒冬腊月呀,白雪皑皑,寒风凛冽。还好,那些冬土层有的地方一稿刨下去一个白眼,但大多数地方都属于通辽特有的土质,沙土地,冻的没那么硬。我们大家团结互助,齐心协力,虽然一个个也挥汗如雨,累得气喘吁吁,但总算完成了任务并开始跟着老兵学习,四处捡起干树枝子、松树叶子或荒草等,严严实实的把它们铺在冻土层上,随即再铺上褥子,自己的羊毛军大衣还有厚厚的棉军被等。</p>  <p class="ql-block">  在陆续完成基本的雪地训练任务后,炊事班做好了面条,天也完全黑下来,我吃完晚饭也开始了第一次的野外宿营。</p>  <p class="ql-block">  那天晚上真的好冷,虽然我们在大坑底部的战壕里过夜,风比外面还小了不少,但那刺骨的小北风刮起来也是如同刀割一般,我放下棉军帽的护耳,带上护鼻,穿着棉袄棉裤,盖着棉军被又把借来的一件棉军大衣压在身上还是冻得直打哆嗦,几乎是一宿没睡,那真是应对于有句歌词:“夜半三更呦盼天明,寒冬腊月呦盼春风”啊!</p>  <p class="ql-block">  然而,周边看看那些老兵,人家却像没事人一样,脱掉棉袄棉裤,只穿衬衣衬裤甚至有的就穿条短裤,睡的是那么从容那么淡定,纯自然入眠。</p>  <p class="ql-block">  啥情况?他们有什么秘密武器还是秘密装备?第二天,我悄悄的问起我们的老班长。老班长一听,哈哈哈笑个不停,然后说到:“这就是你们不懂啦,你们野外宿营穿着棉袄棉裤睡,身体热量只在你们穿的棉袄棉裤里,散发不出来,整个被窝都是凉的能不冷吗?</p>  <p class="ql-block">  由于人体是恒温的,如果脱掉棉服身体热量迅速散发到被窝里,你棉被上再压上自己的棉服,身下还有那么多甘草、树枝和羊皮大衣、棉褥子,自然就不冷啦,”老班长那长长的一席话让我茅塞顿开,第二天晚上我也学着老兵的样子真的没感觉那么冷了。</p>  <p class="ql-block">         就这样,3天的野外宿营任务圆满完成了,苦是肯定苦了点,不仅仅是野外住宿还有各种训练内容,然而,<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这冰天雪地的条件下,</span>我既没有冻感冒也没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在这以后,我们还连续进行了军事地形学、外军研究、火炮构造原理及炮弹性能等一系列军事理论学习与实际操练,逐步由合格的军人向过硬的军人转变。</p>  <p class="ql-block">  想一想真的,青春有很多样子,我最欣慰也最幸运的是自己的青春有过在绿色军营里摸爬滚打的样子,这是在退伍几年甚至几十年后经过岁月的沉淀所悟出的真谛,也明白了为什么人们总说部队是个大熔炉的深刻内涵。</p>  <p class="ql-block">  的确,经过部队生活的捶打锻炼,人的行为举止不同于普通人。面对生活的挫折和困难当过兵的人也许就能表现出一个硬汉子的形象,特别是退役后那种对战友刻骨铭心的情感和对军营那种魂牵梦萦的回忆,没穿过军装的人是体会不到这种特殊情感的。</p>  <p class="ql-block">  想一想今天的我离开军营四十年有余,双鬓斑白,但军人的风骨还在,军人的气质依存,平常散步偶尔还会摔出几个正步,关键是即使我从愣头小子变成孩子的爷爷,但自己,包括与战友聚会时回忆我们青春的模样,那绝对是刻在脑海中的永恒记忆,而军营里火热的战斗生活也时常在梦里重演。</p>  <p class="ql-block">  那一排排老旧的营房,那一张张在我心里永远年轻的战友脸庞,那一场场苦练军事本领的画面和那一次次火炮实弹射击演练的瞬间已经深深镶嵌在我心灵深处留有折痕的那一页。</p>  <p class="ql-block">青春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营老营房的院门口,我还在这里站过岗!</p>  <p class="ql-block">要求不要太高,有点兵样就行!</p>  <p class="ql-block">俺新兵班时的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摸摸熟悉的老装备,感慨万千!</p>  <p class="ql-block">  我们炮兵401团,原81347部队最初建制于1951年2月。</p><p class="ql-block">      1946年8月,以吕梁军区第八分区的清源,太原,徐沟县大队为基础组建第17支队。同年12月,以该支队7,8,9中队改变为吕梁军区8分区5团。1947年3月,改编为晋中军区2分区49团,1948年10月改为晋中军区独立2旅4团,同年12月,改为华北军区独立5旅13团,1949年5月改为7军21师61团。</p><p class="ql-block">       1951年2月,由步兵21师61团一营二营及四野一个高射机抢连为基础在炮兵第四训练基地组建反坦克炮兵401团,隶属炮兵31师,下辖57和76.2口径火炮各3个连,均为四门制。</p><p class="ql-block">      1951,3月入朝参战。1953年下半年调归炮兵33师建制,1958年10月回国。驻防辽阳地区正式装备85毫米加农炮。1961年调防吉林省延边地区,驻地铜佛寺。1970年初,移防长春市九台县,1972年移防长春市花园路(现解放军装甲兵技术学院)。</p><p class="ql-block">       1976.5月,407团撤销,一营调归401团建制。改编为沈阳军区独立炮兵401团,1978.7月我团调归炮兵11师管辖。1983年1月,划归赤峰守备区。1985.10月与404团扩编为反坦克第一旅。2003年改编为吉林省预备役反坦克炮兵旅。</p>  <p class="ql-block">  张德学,笔名闻欣:辽宁鞍山人,辽宁大学中文系毕业。退伍军人,现为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鞍山市诗人协会,市企业文化研究会诗歌朗诵创作协会理事,鞍钢文学创作协会理事,鞍钢文联特约作家,曾长期受聘于鞍钢日报社特聘记者。从1982年最初在部队创作小诗《哨兵》到1986年在鞍钢日报发表散文《蓝色的诗行》至今,先后在国家、省、市的各种报刊媒体发表诗歌、散文、人物传记、企业经营方面的报告文学、文艺随笔、党建或企业文化论文与经验、特写和新闻(图片)报道3000余篇,有的还在各种征文大赛中荣获过一、二、三等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