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2年陕西与内蒙、青海、宁夏、山西、河南、四川、云南8省正式启动新高考改革,从2022年秋季入学高一年级开始实行,2025年首次按新方案进行高考,采用“3+1+2”新高考模式。这是在新高考背景下,全国范围内第五批启动新高考的省份。前面已经有四批省(市)走在了前列。</p><p class="ql-block">第一批是浙江和上海两个省(市),2014年启动了“7选3”“6选3”的新高考模式,2017年分别执行新高考不分文理科。改革的背景是同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主要对高考进行改革。</p><p class="ql-block">第二批2017年北京、天津、山东和海南4省(市)同时启动了“6选3”的新高考模式,2020年同时执行新高考不分文理科。</p><p class="ql-block">第三批2018年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和重庆8省(市)同时启动了“3+1+2”新高考模式,2021年同时执行新高考不分文理科。</p><p class="ql-block">第四批2021年甘肃、黑龙江、吉林、安徽、江西、广西、贵州7省份启动新高考,2024年同时执行新高考不分文理科。</p><p class="ql-block">综上,陕西省是第五批,截止2023年,全国29个省(市)启动新高考,14个省(市)已经执行了新高考。</p><p class="ql-block">改革总是向前的,我国高考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里不再赘述。为了帮助广大家长和学子能较好的理解新高考,把握好机遇和挑战,笔者拟从高考录取的依据变化、“3+1+2”的数字意义、选课组合注意事项等方面,尝试将自己眼中新高考之“新”作一阐述,希望对参加新高考的学子们有所帮助,也渴望能缓解家长因为不了解而产生的压力。</p> <p class="ql-block">一、新高考录取的依据变化</p><p class="ql-block">2014年,国家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着力对高考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大学录取的依据从比较单一的“一考(高考成绩)定终身”走向了多元依据,即高考成绩、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大学录取依据也从传统终端关注走向了贯穿高中三年的“过程性”关注,特别是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学业水平测试放在第二部分解释),其中综合素质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修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这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贯穿学生三年高中生涯。</p> <p class="ql-block">二、“3+1+2”模式具体意义</p><p class="ql-block">在具体解释“3+1+2”模式前,先要说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变化。陕西省从2022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开始,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选择性考试,合格性考试是高中生毕业及同等学力认定依据,也是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依据之一;参加考试的对象包括三类,一是高中在校生,所有学生均需参加,二是高中阶段教育其他学校在校生,三是有需求的社会人员也可参加;考试科目为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14门课程。合格性考试每年组织一次,科目成绩以“合格/不合格”和等记呈现。选择性考试每年组织1次,时间安排在统一高考科目结束后进行,成绩当年有效。下面谈“3+1+2”模式每一个数字的内容。</p><p class="ql-block">第一个数字“3”指的是3门统考科目,即语文、数学、外语3门,这3门科目使用“原始分”计入考生高考总成绩;</p><p class="ql-block">第二个数字“1”指的是选择性考试中的首选科目,即从物理或历史两门科目中选择其一,成绩使用“原始分”计入考生总成绩,每门满分100分;</p><p class="ql-block">第三个数字“2”指的是选择性考试中的再选科目,即从生物、化学、地理、思想政治4门学科中再选2门科目,这2门再选科目按“等级分”(学生卷面得分按当年全省参试人数进行科学换算后的得分)计入考生总成绩,每门满分100分。</p><p class="ql-block">新高考模式下,高考总成绩仍为750分。</p> <p class="ql-block">三、新高考模式学、考变化</p><p class="ql-block">根据新高考录取依据的变化和“3+1+2”具体科目组成,新高考模式下学生学习的最大的变化在于具有可选择性,除了统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以外,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潜力和所读学校条件,进行选择性学习,成就自己的高考,追逐自己的梦想。当然,这是“外在”的“学”的变化。“学”的“内在”的变化,笔者觉得,是新高考模式下高中生要必须具有较强的学习自主性、自律性,因为伴随着选科,条件好的学校可以提供选科之下的“走班”,如行政班(入校的原始班级)、教学班、组合班会应运而生,如果学生自己没有较强的自律性,靠家长或老师跟在身后督“战”督“学”,高中阶段肯定会留下遗憾。其次就是学生必须在高一阶段,要有初步的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定位自己未来的专业和职业方向,两个规划相辅相成,随着学期的推进逐渐明晰和突出,反过来也会产生一定的学习动力。</p><p class="ql-block">考的变化,在于外语科目一年多次考试,除了三门统考科目外,其他科目采取自主选考模式,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更大了。当然,新高考虽然充分体现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理念,但也为三年后的志愿填报提前定了调,对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提出了崭新的要求,某种程度上,这对农村、山区的学生和家长来说,是最最需要注意和加强学习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四、科目组合选择注意事项</p><p class="ql-block">新高考模式下,虽然不分文科理科了,但是选择性考试首选科目,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作旧高考“文科”与“理科”的“分水岭”,首选科目“物理”,就是偏向“理科”,首选科目“历史”,就是偏向“文科”。因为首选科目的后面,连带着“生物、化学、地理、思想政治”四门学科中任选两科的六种组合,组合的选择跟什么有关呢?跟后面所填报志愿的院校专业有关、跟就业职业规划有关。所以,科目组合选择时,笔者认为以下几点需要考生和家长特别注意。</p><p class="ql-block">一是结合学业实际,早做职业规划,谨慎确定首选科目。如果学习上没有明显的薄弱科目,职业规划取向又比较宽泛,建议选择旧的经典理科组合;学习能力中等以及比较薄弱的,不妨结合自己学业实际,扬长避短,优化选择。</p><p class="ql-block">二是高一阶段结束后,科目选择调整还是不调整,要理性对待。不要因为一两次考试已选科目成绩的不理想,就误判自己没有实力而草率放弃。要在努力学习的基础上,在健康学习心态的基础上,适度优化调整选择,坚决不能“抱着逃避的心理”做出选择。至于选科人数的多少,我认为不是关键因素,相信“狭路相逢勇者胜”的道理和现象,在当下学习和未来求职之路上,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全面释放自己的潜能,估计历经之后才会回首无憾。</p><p class="ql-block">三是学生和家长要多了解选科方面的知识,多咨询老师,多和班主任商量。经济条件一般的学生,不建议在选科方面参加社会或网络上的种种测量鉴别,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质等事项,如果连学生自己都不确定,连父母亲都不清楚,这是多么“现成”的人和事呢?</p><p class="ql-block">面对高考,请家长和学生都不要焦虑,广大青年学子当志存高远、不负韶华,争做热爱生活、脚踏实地、追求真理、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广大学生家长当放平心态,用自己日常的一言一行默默给学生树立“做人”“干事”的榜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参考资料:</p><p class="ql-block">1.《新高考(专业职业生涯规划)》(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23年 主编:文祺 钳立峰)</p><p class="ql-block">2.《全国高校专业解读》(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23年 主编:文祺)</p><p class="ql-block">3.省考试院网站</p> <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选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