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行

王洁宇

<p class="ql-block">  本来是件很遥远的事儿,被牛中涛轻松一约,便觉得唾手可得;一听说要去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看看,感冒立即好了一大半儿。</p> <p class="ql-block">  诗词班几个文友,约好九点集合上车,一路向西。驶出了轘辕关,就是十八盘。这里自古就是战略要道,山高路险,历史上曾多次改道。新中国成立后,也曾数次维修。1982年开始新建了一条207国道,纵穿登封南北,横穿偃师境内,交通更为便利。1988年第一次去洛阳看牡丹花会,就是经过这里,当时的惊险遭遇历历在目。今天重新经过,未免心有余悸。不过,听“百事通”姚松涛说,现在这条是后来又扩修的,更为宽阔平缓的新207国道,当年的古官道已经湮没在风尘里,只有探幽觅古者能找到它的所在。老207国道此段也渐渐冷落,新207国道上车水马流,一派繁忙景象。过了参驾店,由于修路,绕行数公里,终于到达目的地。</p><p class="ql-block"> 虽然车子停在距离遗址博物馆入口处较远的地方,但步行应该是朝拜者对远古最起码的礼仪。一下车,首先吸引我的是,阡陌纵横土地上种的竟然是荻花,好像有意为之,大面积已被收割,只有边道上零落的几株在风中摇曳。获花有个很诗意的名字:蒹葭。公园、水边常常见到它们的身影,洁白、摇曳、易活、多用,这是我所能想到的关于它的有限词语。这两年我好像对这种植物情有独钟,不单是《诗经·蒹葭》的诗篇,更是因为从女娲“炼石补天”的故事中,我知道它们就是炼五彩石时,用作燃料的植物。蒹和葭都是价值低贱的水草,因其适应性强、可再生,易种植、用途广而为广大农户所喜爱。女娲炼出了五彩石,修补了苍天,才使人类免于罹难。蒹葭伴随人类的历史这么多年,让我对它们产生了一丝敬意。</p> <p class="ql-block">  当一座带着远古的洪荒气息的建筑迎面而来,那巨大的夯土层,列好整齐的方阵,是在向我邀请,还是在问我来意?博物馆的外观设计以“华夏之源最早中国”为基本理念,包含了“钥匙”“盘龙”“绿松石龙”“铜爵”“玉璋”等二里头元素,寓意二里头遗址是探寻华夏文明起源的重要物证,象征着二里头文明是打开中华文明的一把钥匙。不知道是因为久远产生了疏离,我的心有点忐忑不安。我只是在央视的《百家讲坛》上首次听到它的大名,那是关于“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一个讲座。也许是它的厚重,我的浅薄?我也说不清楚。且遵从脚步的安排,走进未知的宫殿,看我们能不能互解心中的疑问。</p><p class="ql-block"> 参观是免费的,扫码而入。许是天气寒冷,参观的人并不多。从一楼到二楼有五个展厅,包括“第一王朝”“赫赫夏都”和“世纪探索”三部分。依次而行,在悠远的陶埙声中,感受着来自远古的震撼。当一幅幅画卷次第打开,一个个文明的片断,仿佛遗落的珍珠被悉心串起,我难言内心的惊喜;当一件件精美的器物,在眼前呈现,一幕幕生活场景便在脑海浮现,我便逐渐走近,不再隔离。</p> <p class="ql-block">  其实,最吸引我的,不仅是那件和三星堆文明、良渚文化有着类似文化符号的,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绝世珍品,更是那些生活的痕迹。特别是在看到陶器制作过程的拉泥成坯时,我好像看到了父亲制瓦的情景。那是1976年,我家的祖屋,被邻居家的一声意外大火引烧,我们一家六口,只能挤在别人家的灶屋里生存。无处借贷,父亲一个人辛苦了两春一冬,自制了一万多块砖瓦,把房子修补好,才搬回去安居。因此,记忆深刻。这些并未走远的历史,也是文明延续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关于二里头遗址的探源和结论,历来就有许多争议,特别是西方学者,并不认同。其实一种文化的形成本身就不是某支孤立的考古学文化直接发展而来,总是经融合多种方式。在二里头文化身上,发现了河南龙山文化、豫东造律台文化、山东大汶口文化、晋中鬲文化以及良渚文化诸多遗传因子,也说明中华文化的融合很早就开始了。这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优秀特质,何必要追求西方学者的认同?我们的文明到现在为止并不断代,只是在某个阶段被剪辑、删除,无法复制而已。实际上文明本身就是多源头的共同发展和融合,到今天为止,我们在不断发现,不断推翻、不断更迭的进程中,小心翼翼地求证中华文明的历史。二里头文明所处的时代足以证明,它是对断代的补充和实证,尽管没有文字记载,但那些实物经得起考验,说它是一个王权的缩影,并不为过。何况,这才仅仅是个开始。</p><p class="ql-block"> 原本计划两个小时的游览,抵不住满天星斗的诱惑,一次又一次追溯着祖先的脚步。直到饥肠辘辘的抗议声起,才在月明星稀的远古回荡中,恋恋不舍地离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从遗址博物馆出来,再看到那些在西风中摇曳的蒹葭,忽然感到它们不再悲凉,是二里头这位“华夏千年孤客”最长情的陪伴。</p><p class="ql-block"> 离开时徐徐回望,那是我们的来处;再上路仆仆风尘,那是我们的奔赴。</p><p class="ql-block"> 因为,文明不断代,不仅是过去,也是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