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 银雀山《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简

乐山乐水

<p class="ql-block">  2023年10月25日下午,闻名中外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兵书原简在公安部门等各方力量的保驾护航下,安全到家,陈列在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汉墓遗址厅。这是自1972年4月竹简出土以来,历经漫漫五十一载,首次回到临沂展出。</p> <p class="ql-block"><b><i>《孙子兵法》汉墓竹简 原简</i></b></p> <p class="ql-block"><b><i>《孙膑兵法》汉墓竹简 原简</i></b></p> <p class="ql-block">  两千多年前 ,一位官居司马或者姓氏司马的人,把近5000枚汉简带入了墓中。两千多年后,古城临沂春风拂面,天淡云闲,就在这一天,银雀山汉墓的蓦然苏醒,震惊了全世界!</p> <p class="ql-block">  这次发现的汉墓座落在临沂市兰山区银雀山西南麓。银雀山和附近金雀山的地下有规模较大的汉代墓群,以西汉墓葬为主,兼有战国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墓葬群。1964年被发现,1972年至1986年先后发掘一百余座墓葬,大多是西汉前期墓葬。</p> <p class="ql-block">  1972年4月在银雀山发掘古墓两座,定为银雀山一号、二号墓。墓址开凿在岩石上,为长方形竖穴,均为一椁一棺。椁内有隔板一侧放棺、一侧为边厢,边厢内放置随葬器物。考古人员在边厢里发现的竹简,经专家整理,其中有中国古代四大兵法《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和《墨子》《管子》《晏子春秋》《相狗经》《曹氏阴阳》等先秦古籍。二号墓出土的《汉武帝元光元年历谱》是迄今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古代历谱。</p> <p class="ql-block">  这批珍贵的竹简为研究中国先秦和汉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文学、音训、简册、历法等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文献资料。特别是失传1700多年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的同时出土,解开了历史上孙子和孙膑是否一人、其兵书是一部还是两部的千古之谜。汉简出土名扬四海,震惊中外,与“马王堆”“兵马俑”齐名,被列为“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p> <p class="ql-block">  汉代以前的正史文献虽然多次提及孙武、孙膑及其兵法,但均极简略而零碎。最早记载孙武、孙膑的文献有《吕氏春秋》和《韩非子》,两汉时期的《史记》、《汉书》也均有所记,但《隋书·经籍志》中,《齐孙子》不见著录,自此以后,历史上有没有“孙武”这个人?孙武是否就是孙膑?还有,《孙子兵法》的真伪问题,成为了一场聚讼千年的悬案。</p> <p class="ql-block">  银雀山汉墓的《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同时出土,给出了准确答案——即两者为不同时期的两个人,历史原貌不辨自明。银雀山汉简的出土,向世人昭示,孙武和孙膑不但是历史上真实的两位人物,而且分别有“兵书”流传于世,同时也证明了《史记》、《汉书》等早期文献记载的真实性。</p> <p class="ql-block">  现有《孙子兵法》源出孙武,完成于孙膑,是春秋末期到战国中期长期战争经验的总结,并不是一个人专著。</p> <p class="ql-block"><b><i>孙武和孙膑到底什么关系?</i></b></p><p class="ql-block">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公元前470年),字长卿,齐国乐安人,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约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五世纪初。由齐至吴,经吴国重臣伍员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为将。</p> <p class="ql-block">  孙膑出生于阿、鄄之间(今山东省阳谷县阿城镇、菏泽市鄄城县北一带),是孙武的后代。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p> <p class="ql-block">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孙武是吴孙子,孙膑是齐孙子。他们分别是春秋、战国两个时期的人。据考证,孙膑是孙武之后世子孙,《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之间存在内在的师承关系,前者是后者的依据和基础,后者是对前者的阐述和继承。</p> <p class="ql-block"><b><i>两部《孙子兵法》的流传</i></b></p><p class="ql-block">  《孙子兵法》也称《吴孙子》,是中国迄今流传下来的时间最早、内容最完整、影响最深远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该书的作者孙武,是春秋末年齐国人(今山东惠民一带),为逃避齐国的战祸,辗转到南方的吴国,因为熟知兵法,吴国大将伍子胥将孙武推荐给吴王,于是孙武向吴王献上自己的兵法,并做了吴国的将军。此后孙武帮助吴国“西破强楚,北威齐晋,显名诸侯”,由此,《孙子兵法》流传于世。</p> <p class="ql-block">  由于其经历主要在吴国,故人称“吴孙子”。可见《孙子兵法》大约成书于春秋末期。两汉时期官方曾经三次组织人员整理各家兵书,《史记》、《汉书》均提到了《孙子兵法》,东汉末,曹操认为当时流行的《孙子兵法》过于“烦富”,且没有抓住“兵书”的主旨,因此曹操专门为此书做了注解,名为《孙子略解》。南北朝至唐,为《孙子兵法》注解者渐多。</p> <p class="ql-block">  北宋时期,由于边塞军事吃紧,朝廷特别重视“兵书”,于是组织人力编纂了《武经七书》,《孙子兵法》列“武经”之首,第一次被当作官办教材进行讲授。而且自宋代始兴起了《孙子兵法》研究的热潮,一些文人将以前历代(东汉末至北宋)名家注解的“孙子兵法”收集起来,合称《十一家注孙子》。《武经七书》和《十一家注孙子》是后世《孙子兵法》传本的主要来源。明清以后,《孙子兵法》的研究仍热度不减。</p> <p class="ql-block">  《孙子兵法》第一次走出国门是在唐代,由日本遣唐使和留学生传至日本;18世纪又由传教士翻译成法文,在巴黎出版,据说拿破仑经常词读《孙子兵法》,20世纪初期,《孙子兵法》被翻译成英文,开始在西方国家流传,并被各院校当作必读的军事教材:到20世纪80年代,《孙子兵法》已被翻译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几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出现全球性“孙子热”。不过,现代人对《孙子兵法》的研究已不局限于战争和军事及政治的方面,而上升到经济管理、人事关系、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p> <p class="ql-block">  《孙膑兵法》也称作《孙子兵法》、《齐孙子》,作者为孙膑本人及其弟子。孙膑出生地在今山东鄄城、阳谷一带,是孙武的后世子孙,晚孙武百余年。“孙子膑脚”和“马陵之战”是了解孙膑最好的两件事例。孙膑原与魏国将军的庞涓同师学艺,但庞涓妒才,自觉不如孙膑,于是将孙膑骗到魏国后软禁起来,并施以膑刑,挖掉了孙膑的膝盖骨,故此后人又以“孙膑”呼之,真名倒忽略了。后来孙膑被一位来魏国的齐国使者偷偷运到齐国,推荐给齐国的大将田忌,并受到齐威王的重用。</p> <p class="ql-block">  《史记》记载,在围魏救赵战略中,齐宣王采用孙膑的计谍,最后孙膑以“减灶诱敌”的计略,在马陵大败魏军,击杀魏将庞涓,俘虏魏国太子申。马陵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经典的以谋略取胜的战例,此战也使孙膑一举成名,名留青史。现在据学者考证及新出土的《孙子兵法》记载,擒庞涓实为桂陵之战。由于其经历主要在齐国,故人称“齐孙子”。虽然早期文献还见有孙膑其人其事的记载,但《汉书》以后,就几乎失载了。人们推测《孙膑兵法》大约在东汉后期失传,已失传近1800年。</p> <p class="ql-block"><b><i>珍贵文物西汉帛画</i></b></p><p class="ql-block"> 这幅帛画于1976年5月在金雀山九号墓中出土,置于墓主人棺盖的麻布之上,是长江以北地区唯一出土的西汉帛画。画呈长方形,长200厘米,宽42厘米,以红色细线勾勒,平涂色彩,有红、蓝、白、黑等色。画面主要内容分为天上、人间、地下三部分。天上有日月,日中有金乌,月中有蟾蜍和玉兔;人间有蓬莱、方丈、瀛州三座仙山,山前有一建筑物,内有一贵妇人端坐右方,前有侍婢模样的三个女子侍立,另有一女子手捧容器跪于女主人之前作奉献之状。由此开始,连续出现几组人物生活场面,其中包括乐舞、迎送宾客、纺织、问医、角抵表演等,表现了墓主人起居宴游等生活情景。这是国内继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之后,在长江以北地区首次发现的帛画,它不仅是珍贵的艺术珍品,而且对研究古代的丧葬制度、神话传说和宗教思想也具有重要意义。这也充分反映了当时中国民间绘画艺术已达到很高的水平。</p> <p class="ql-block">  中华文化深谙“自古知兵非好战”,熟知“好战必亡、忘战必危”的辩证关系,历来崇尚“以和邦国”“和而不同”“以和为贵”,蕴藏着解决人类战争难题的重要启示。《孙子兵法》是一部兵书,却深刻反思先秦时期的社会现实,提出慎战、不战、止战。新时代,需要借鉴《孙子兵法》等传统优秀文化,把其中超越时空、跨越国界的思想精髓提炼出来,揭示其当代价值,彰显其世界意义。通过宣扬先哲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大智慧,为世界观察和感知中华文明打开一扇窗,为超越文明偏见和误解提供一个契机,让世界了解中华民族一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历史渊源,为我国稳定发展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同时,也为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提供思想利器,反对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和保护主义,抵制个别国家、政客的穷兵黩武行径,提升文化战线国际斗争水平,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p> <p class="ql-block"><b><i>《国家宝藏》第二季</i></b></p> <p class="ql-block"><b><i>简介:</i></b></p><p class="ql-block"> 临沂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古称琅琊、沂州,山东省辖地级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因临沂河得名,是东夷文化的核心发祥地,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春秋时建启阳城,秦时属琅琊郡,汉代设临沂县,清设沂州府。思想家荀子、宗圣曾子、智圣诸葛亮、书圣王羲之、大书法家颜真卿和珠算发明家刘洪都出生或曾生活在这里,孔子72贤徒中有13人、历史上24孝中有7孝在临沂。</p><p class="ql-block"> 1972年,闻名中外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简在临沂银雀山出土,解开了历史上“孙武、孙膑其人有无、其书真伪”的千古之谜,轰动海内外。银雀山汉墓先后入选“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孙子兵法》竹简入选“九大镇国之宝”。这也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一次重要发现,是代表临沂历史文化的靓丽名片之一。竹简出土后国家文物局非常重视,组织专家开展银雀山汉墓竹简的整理与研究工作,整理后一直保存于山东博物馆。在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第二季中,银雀山《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汉简代表山东省博物馆入选2019年度《国家宝藏》特展文物。</p><p class="ql-block"> 注:文字来源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