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家乡有个流杯池公园,据说其名称来源与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有关。因为黄庭坚谪居宜宾时在此修造了这个流杯池。流杯池在宜宾很有名,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都很喜欢去耍。长大后才听说这流杯池并不是黄庭坚的创造,他这是在向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致敬。</p><p class="ql-block"><br></p> <h3>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与朋友们在兰亭引曲水流觞,饮酒赋诗成集,王羲之为之作序。他一气呵成了书法名作《兰亭集序》,这幅书法作品是千古名作,这场聚会也成为千古佳话。兰亭曲水流觞就是宜宾流杯池的原形,其遗迹在浙江绍兴兰亭至今犹存。</h3></br><h3>今年5月23日我在绍兴参观完鲁迅故居后,慕名来到了兰亭景区。我此行目的除了瞻仰书圣墨迹之外,还想看看宜宾流杯池模仿的原形是什么样子。</h3></br> <h3>走进景区里面的门,迎面见到一块取自兰亭集序中的书法文字立于路旁: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也!公园与兰亭集序的关系稍露端倪。再走不远,路边出现了一个长长的池塘,这就是传说中王羲之当年养鹅的鹅池,鹅池中几只鹅正在休息。传说中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合作写成的鹅池碑就立在旁边。鹅池及王家父子合作写成"鹅池"碑的故事网上随手可搜,就不用我讲了。鹅池碑是游客到此必须打卡的点,我们慢慢地仔细观看碑刻又拍照打卡之后才离开。</h3></br> <h3>走不多远见一个小亭子中又立着一座碑,这就是兰亭碑亭,是兰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碑亭建于清康熙年间。碑上的“兰亭”二字是康熙皇帝的手书。文革时红卫兵将碑砸成四块,后于80年修复。修复后的兰亭二字有点模糊,而且“兰”字缺了尾,“亭”字缺了头。这块断碑算是对那场浩劫一个无声地控诉吧!旁边几个干部模样的人似乎正在规划将对公园进行新的改造项目。现在我们应该不用担心这些文物会被破坏了。</h3></br> <h3>寻找曲水流觞之处是我到此园的初衷,循着导游图我很快找到了流觞亭。里面有画图和对曲水流觞的解说,而当年文人们流觞赋诗之处就在流觞亭前。一块崎岖不平的石头地上,流过一条“之”字形的曲水,中间有一块木化石,上面刻着“曲水流觞”4个字。1600多年前王羲之和他的朋友们就是坐在这些石头上饮酒赋诗,留下了千古流传的佳话。</h3></br> <h3>我和妻也到曲水旁边各自找了一块石头坐下。我们沒有酒也没有杯,就在地上捡了一点落叶,三三两两的放进流水之中,看看它们会在什么地方停下来。树叶或疾或缓流过一个个转弯处,我似乎也体会到了当年坐在不同位置上的文人们希望酒杯在自己面前停下或顺流而过的不同心情。对智能文学稍弱者,酒杯来到面前,停或不停意味着惊险的挑战和平安避险。对智识才情超卓者,酒杯停或不停则是表现的机会和无缘的遗憾。900多年前黄庭坚来到这里,一定也体会到了这样的不同心情。</h3></br> <h3>当我头脑里冒出这些想法的一瞬间,我忽然觉得好像明白了黄庭坚为什么要在宜宾修建流杯池的原因。才华横溢,满腹经纶的黄庭坚是从来不惧挑战的。在他谪居戎州(宜宾)期间仿造一个"曲水流觞",除了表达他对书圣和当年兰亭集会的敬意,这也是他与文友们张扬才情和挑战惊险的场所,可以激励他和文友们乐观豁达面对生活的一个创意。</h3></br><h3>在现场,我把兰亭流杯池和宜宾流杯池作了一个比较,得出了两者的异同。</h3></br><h3>兰亭流杯池地形较开阔平坦,周围是茂林修竹,曲水较长,流经之地乱石遍地,因旁边无岩石,题刻较少,整个场地具天然生成之势。</h3></br> <h3>黄庭坚修造的宜宾流杯池处于一座巨石缝隙之中,此处周围危岩高耸,石壁上有各种题刻。下面为凿平石板铺的路。流觞之处人工凿成规整弯曲,每个弯曲之处安石凳一个总计八个。流觞之水自岩石后湖中缓缓而来,源源不绝。宜宾流杯池巧借天工,显示了设计建造的匠心。</h3></br> <h3>从兰亭的曲水流觞和宜宾流杯池的联系,我看见了中国文化的感染力和代代传承的力量。</h3></br><h3>离开曲水流觞处,在兰亭公园里我们观赏了康熙手书的兰亭集序碑,以及乾隆在石碑背面题的诗;参观了书法展览馆里历朝皇帝手书的兰亭集序贴,了解了围绕王羲之"兰亭集序"真迹的鉴定和收藏发生的很多历史故事。我还在临池十八缸景点布置的书写台上,以笔蘸水在石板上龙飞凤舞乱写一气,在"信可乐也"碑前开怀大笑,真是大感愉快。</h3></br> <h3>其实,既使没有后面这些丰富的参观内容,对我个人而言,在此找到了宜宾流杯池的源头,我已经心满意足。加上这许多参观收获,就让我感到这一趟来得更加超值了。<br></br></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hDGsoqFv2xC5_3TBtqr31g"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