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3年11月17日,跟随正君时光组织的采风团,开启为时五天的摄影创作之旅。行程涉及安徽省2个市(黄山市——屯溪区、歙县、休宁县;宣城市——绩溪县、宁国市)等地方的部分风景名胜区。阅人文历史、览乡村文化、逛古镇古村、观非遗传承、游落羽红杉林、尝徽州美食……体验了徽州文化、徽派建筑、徽州菜系、文化遗产等。</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一年后再次踏进许村,这座位于黄山市歙县的千年古村落,至今仍保存比较完整的风貌。一千五百多米长的老街上,留存了将近两百幢明清古建筑,包括牌坊、亭台楼阁、廊桥、祠堂以及古宅。许村的牌坊和门楼都非常精致,同时也有一股破败的感觉。它们经过时光的打磨,风霜雪雨的洗礼,跨越千年静静伫立至今,守护着许村的世世代代。走在许村古色古香的古建筑里,仿佛穿越了时空一样。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古老的街道上,一栋栋古老的徽派建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高耸的马头墙、黑色的砖瓦和淡黄色斑驳的外墙,典型徽派建筑和接地气的烟火气息构成了这个古村落最美的画卷。适逢村里有板凳龙、耍大刀民俗表演,大家在锣鼓喧啸中加入长龙宴,感受浓浓的徽州人文气息。</p> <p class="ql-block"> 黄山市休宁县商山镇溪州里,一个风景优美的小村庄。徽派民居与多彩的枫树掩映在清晨缭绕的云雾中,清新的茶园、悠闲的鸭鹅、勤劳的养蜂人,人在画中走,似一幅幅浓墨重彩的写意山水画卷。</p> <p class="ql-block"> 黄山歙县上丰乡姬公尖,是一座隐藏在深山尚未被人熟知的小山村,海拨700米,只有少数游客和摄影师前来。姬公尖一直以花果闻名,秋季前往最吸引人的自然是柿子。村里人大多姓汪,自称是唐朝越国公汪华的后裔,汪氏宗祠也是典型的徽州风格建筑。如今村里只有120余户人家400多口人,且大多是老人和孩子。沿着四通八达的小巷拾阶而上,房前屋后柿树上挂满了黄橙橙的果实,爬梯摘柿子、柿子去皮、串柿子、晒柿子,纯手工制成柿饼甚至门前销售一条龙。而这些柿子成了整个村子最耀眼的风景,与白墙黛瓦民居,相映成辉。</p> <p class="ql-block"> 一口朴实的生铁锅,是中国人最传统的锅具。犹记童年灶间大铁锅,煎、炸、炖、煮、炒,样样皆行,除了黑不溜秋的样子有点土,实用性可太强了!绩溪传统的古法铁锅制造,集制模、化铁、铸造三大传统工艺为一体,运用了泥土制模、柴火烤模、炭火熔铁、捆杆合模、人工撬锅、手工打磨等传统手工技艺,现已成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次我们有幸用相机记录下熔铁开炉、铁水入模、解锁开模、开模取锅、抛光整理等操作过程。古法铸锅工艺在火光与温度中代代传承。</p> <p class="ql-block"> 宣城市宣州区水东镇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老集镇,古镇始建于隋唐时代,因镇边有一条称之为黄金水道的水阳江而盛极一时。古镇老街如今存700多米,街道青石板光滑,两旁的民居鳞次栉比,粉墙黛瓦,古朴典雅,是典型的微派建筑。古镇十八踏见证历史的兴衰,是水东古镇的标志,十八级台阶下三个水池,分别为饮用洗菜洗衣之用,充分体现古人用水节水的智慧。水东古镇的天主教堂气势雄伟,庄严华丽,远近闻名。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灯光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演戏,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皖南皮影戏清朝时传入皖南,流行于宣州区及周边地区,广泛吸取皖南民间小调、花鼓戏、绘画、雕刻、剪纸等民间艺术精髓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民间艺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演出的剧目大多直接或间接地取材于民间,百姓统称为“太平戏”,反映了皖南劳动人民驱邪避灾,祈求太平的美好愿望。2008年,皖南皮影戏被列为安徽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千年龙窑,世界唯一。龙窑出现于商代,它的珍贵之处就在于千百年来一直延续着原始工艺,传递着人类的生活智慧和审美情趣,属良渚制陶文化的遗存。龙窑的长度,古代龙窑一般为10-30米;现代龙窑一般为40-110米。古代龙窑内宽1-1.5米,内高1.2-1.5米,横断面积以窑头最窄,中部最大。现代龙窑相对长、宽、大,烧制的产品是缸、坛、闷、花盆、花瓶等大件类,每窑装烧量大约在5000件陶瓷制品。这次我们用相机记录了坯体制作(起底、起身、修身、捶打)、施釉、装窑等部分制陶过程,一睹流传千年非遗传承文化。</p> <p class="ql-block"> 行程的最后一站,游览宁国方塘乡青龙湖上游的红杉林。2000余亩落羽杉错落有致地矗立在水中,与青山绿水相互映衬,美不胜收,呈现出油画般的秋景。日出前后水面升起的薄雾,将这片多彩的杉林营造得如梦似幻。乘坐竹筏或倘徉在林间,金色的阳光洒在炫烂的树叶上,美轮美奂。这是皖南川藏线上最美的秋色。</p> <p class="ql-block"> 谨以此篇记录这次难忘的创摄之旅。大家不辞劳苦每天四五点起床赶往拍摄地,空着肚子在寒风中等待最佳拍摄时间,是因为真正对摄影无比的喜爱。感谢各位摄友老师的鼓励和支持!感谢胡老师、凌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期待来年能再次踏上徽州这片神奇的土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