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家家都会养一头猪,主要是为了补贴家用。因为在那个年代里,农村人太贫穷了,常常为了2分钱一盒的火柴,几分钱一斤的火油而纠结,家家几乎没有钱。在生产队干一天活,挣10分那是相当高的工分了。而年底结算,一个工分能合一角钱,那是让人相当羡慕了。而有的村,每个工分仅合贰分或叁分钱。所以辛辛苦苦在生产队干一年,开不几个钱,有的人家会因此欠生产队的。这就是当时农村的现状。</p><p class="ql-block"> 为了解决家中最基本的生活支出,只好家家养猪了。虽然那个年代,毛猪的收购价相当低,每斤仅5角左右。但是,卖出一头二百多斤的肥猪,一下子能收入一百多块,这在当时那个年代,算是一笔巨款了。那个年代,人民币最大的票额,便是拾元的大团结了。我记得在我八,九岁的时候,家里养了一头猪。那个年代,人们连肚子都填不饱,那里会像现在,喂的是米糠和豆粕掺和的精饲料。</p><p class="ql-block"> 那时,小孩子放学回家就去野外打一些猪草和野菜来喂猪。然后再掺上一些粉碎了的米糠来喂猪。因此,猪长的极其缓慢。大约养了一年半的时间,直到有一天母亲用手量了一下猪,对父亲说,猪可以送了。</p> <p class="ql-block"> 那时,家里的重活粗活父亲全揽了下来。那个年代,没有现在的汽车,拖拉机,甚至电动车。人们运载东西,只能用独轮车。大瑶乡离醴陵食品站,有五十余公里路,而且全是沙子路。食品站,是那个年代集中屠宰生猪的场所。食品站一般早上七点上班,人们为了能在天亮前将猪送到食品站,在早晨两叁点钟,就开始抓猪了。于是,十几家送猪的联起手来,挨家抓猪。抓了东家,抓西家。每到一家,先是冲进猪圈,将猪拖出猪圈,然后众人拽尾巴的拽尾巴,扯腿的扯腿,将猪摁到在院子里,而后大伙再将四个猪蹄捆住,这一家才算结束。此时,被抓的猪拚命叫唤,刺耳的嚎叫在寂静的夜里传的很远,全村人都能听到。等到十几头猪全部捆好,每家出一个壮劳力,将猪绑在小推车上,然后大伙一声吆喝,出发了。于是人们一字排开往食品站奔去。</p><p class="ql-block"> 几十里的路,大伙深一脚浅一脚的摸索着前行。经过近十个多时的奔波,人们才能赶到了醴陵的食品站,中途吃的午餐都是自备的,听大哥说:“父亲那时送猪去醴陵吃的是豆饼,是现在用来喂猪的饲料”。</p><p class="ql-block"> 虽然大伙的衣服全湿透了,个个累的气喘吁吁。想到送了猪后,马上就能拿到一百多元钱了,人们的心里还是挺高兴的。虽然当年送猪的经历,已过去近七十年了,但一回想起父亲当年艰苦的送猪岁月,一切仿佛就在昨天,让我终生难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