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过三国名人---司马懿故里

天天锻炼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司马懿出身于世代官僚家庭,其曾祖、祖父、父亲都做过朝廷高官。三国时期魏国政治家、军事谋略家,魏国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温县有一处村落,乃是三国时期著名人物司马懿的家乡,却少有人知道。这就是温县招贤乡安乐寨村。 2021年5月13日我和太太在前去西安的路上自驾游览了司马懿故里。 安乐寨村原为汉时温邑故城,现为"司马懿故里旧址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安乐寨中有一座明崇祯十年所立石碑,明崇祯十年(1638年)碑文记载:“县治西三十里,旧有古城,原司马懿之故址也,遗迹微存,孰过而问之,于崇祯元年,……修筑名曰安乐寨。” 这块碑是清同治九年立的。碑文系清同治八年(1870年)重记补修寨事。与温县志书相对照,安乐寨系晋宣帝司马懿所筑。 <br>  据史料记载:司马氏是高阳之子重黎的后裔,即夏官祝融。远古至商朝世代袭承夏官这一职位,到了周朝,夏官改称司马。周宣王时,先祖程伯休父平定徐方有功,恩赐司马为族姓。司马懿的十二世祖司马卬随项羽灭秦,受封殷王,建都河内。汉朝时成为河内郡,司马家族世代居住在此地。 司马懿的高祖父司马钧为汉安帝时的征西将军,曾祖父司马量为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祖父司马儁为颍川(今河南禹州)太守,父亲司马防为京兆尹。司马懿是司马防的次子。由此可见司马懿系官宦家族出身。 二千年前的社会由于刚从奴隶制转变过来,绝大部分人不识字,从而必须依附某个强豪家族才能生存。整个国家除了皇室之外,都是由强大世袭家族分别管理。为啥刘备有号召力?因为老百姓迷信他是皇帝的叔叔。为啥曹操能号召许多人跟随他起兵?因为他出身一个强大的世袭家族。司马懿的出身成就了他的后来履历。(现在叫阶级固化) 在人才辈出、群星荟萃的三国时代,比起个性鲜明的曹操、高风亮节的荀彧、八面玲珑的贾诩、志气雄远的诸葛亮、英姿倜傥的周瑜等英雄奇士来,司马懿无疑是一个神秘的有些乏味的异数。 他像一匹孤狼一样游移于汉末建安年间,又如一座奇峰一样平地崛起于曹魏黄初、太和、青龙、景初等年间,最后更是在曹魏正始、嘉平年间浓墨重彩地给自己描下了“一鸣惊人”的大手笔!所有的人,直到最后一刻才发现:司马懿,原来竟是整个三国最后的也是最大的赢家。 在历史上,曹操早就告诫儿子曹丕,说司马懿这个人【鹰视狼顾】,面相不善,一定不能把大权交给他。可是毕竟曹操是曹操,曹丕是曹丕,老子前脚一死,儿子后脚就把好基友司马懿封侯拜官,并且开始执掌军权,又是七年之后,篡汉者曹丕撒手人寰,司马懿作为顾命大臣之一得以留任,同宗室曹真、曹休以及曹家的老臣子陈群一道,辅佐着曹丕的儿子曹睿掌管新国家。 沉溺于声色犬马的皇帝曹睿和他爹曹丕一样短命,临终时把当时远征辽东的司马懿和宗室曹爽一并作为顾命大臣,并且还在司马懿火速赶回时拉着他的手咽下了最后一口气,把儿子曹芳托付给他。 这是历史的又一次轮回,不同的是曹芳比当年的曹睿更小,司马懿比自己当初更老,而曹爽比自己的老爹曹真更傻。司马懿更老练狡猾。 三国时曹魏正始十年(公元249年)正月甲午(初六),魏国皇帝曹芳正在先帝曹睿的陵墓——高平陵,大将军曹爽跟着他一起。太傅司马懿趁他们出城的时候,在洛阳发动政变,控制了都城,并且让太尉蒋济出兵占据洛水浮桥,关闭洛阳城门,阻止曹爽进城。<br><br> 与此同时,司马懿还给皇帝曹芳发了个奏章。他让皇帝立刻免去曹爽三兄弟(曹爽、曹羲、曹训)的兵权官职,退出中枢圈。 一朝生变,曹爽是措手不及。但即使到了这一步,曹爽手里其实还有牌可打。第一,是他的曹氏宗亲身份,曹家,夏侯家都会支持他,司马懿毕竟是个外人。第二,天子曹芳也是向着曹爽的,而且天子现在就在曹爽这里,他有法理正当性。<br> 果然,即使是洛阳城里,也有人支持曹爽,素有“智囊”之号的桓范,冒死从洛阳城里逃了出来,赶到高平陵给曹爽支了一招:带着天子去故都许昌,以皇帝之名调集四方兵力,讨伐司马懿!这是一条万无一失的计策。要知道,司马懿此时虽然成功发动了政变,但能控制的兵力不过是都城几千禁军而已,而且禁军现在情况不明,只是因为皇帝出城了,城内皇后最大,他们听郭皇后的号令。一旦天子发令说司马懿是谋反,那司马懿立马就没有法理正当性了,就指挥不动谁。<br><br> 而曹爽兄弟在洛阳城南有兵,许昌向来是曹魏粮仓,桓范自己是带着大司农印出来找曹爽的,兵马粮草不成问题。 只要曹爽带着天子去许昌,这局就不知道怎么输。得知桓范出城时,司马懿也着实慌了一下子:完蛋,智囊赶过去了。一旁的蒋济却说:太傅不用担心,桓范确实是智谋之士,但是曹爽跟他其实并没有那么亲近,内心是疏远他的,所谓“驽马恋栈豆”,劣马总是只贪恋自个儿马槽里那点食,桓范出的主意他肯定不会听。情况的发展果然让蒋济给料中了。<br><br> 桓范提议去许昌之后,曹爽舍不得自己在洛阳的妻儿财物,非常犹豫。曹爽翻来覆去地看司马懿的奏书,那里面的意思明白在说不会加害曹爽,自己只是要兵权而已。<br><br> 曹爽主动投降后,司马懿让他们兄弟回家,然后随即派了800人把曹爽府第团团围住监视其行动。结果没出四天,司马懿就给曹爽一党安排了个谋反的罪名。曹爽、曹羲、曹训、何晏、邓飏、丁谧、毕轨、李胜、张当以及桓范,全部被杀,夷灭三族,连这几家已经嫁出去的女性成员都没有放过……<br><br> 高平陵之变里,曹爽顶多是傻,大家吐吐槽也就算了,真正让人看不起的是司马懿。司马懿几天不到就背信弃义,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不是所有政治斗争,得胜者都会杀投降者全家。哪怕是曹家篡了刘家的天下,也没有杀掉汉天子。大家都是权贵阶层,要面子的嘛,这杀来杀去的头一开可就不好停了。<br> 嘉平五年(254年),司马师( 父亲同为司马懿。司马师是哥哥,司马昭是弟弟。 司马懿死后,司马师大权在手。哥哥死后,弟弟继承了权利。)废齐王曹芳后,曹髦作为曹丕在世的庶长孙被立为新君。他对司马氏兄弟的专横跋扈十分不满,于甘露五年(260年)召见王经等人,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并亲自讨伐司马昭。事泄,曹髦被贾充指使成济弑杀,年仅19岁。死后被废为庶人,降礼葬于洛阳西北。 注:当年曹髦受尽了欺负,知道被篡权那是早晚的事。但曹髦很有血性,宁死不当亡国之君。于是,曹髦亲自拔剑登辇,率领自己宫中的护卫冲了出去,要和司马家拼个鱼死网破。司马氏亲信贾充(贾南风她爹)率兵与皇帝对峙。在曹髦率众拼杀占据上风之时,贾充对太子舍人成济说:“司马公养你们,不就是为了今天?”于是成济冲上前去,当街把皇帝杀了。臣子当街杀皇帝,司马氏又一次开创了新玩法。<br> 曹髦的血,就此给司马家上了一道诅咒。权力的游戏是一场持久战,司马家短期占了便宜,但透支的是整个司马家的长远信誉,自己动摇了自己的统治合法性。<br> 司马懿临终时特别嘱咐:不准子孙去祭拜自己的陵墓。 西晋王朝不敢相信外人,因为自己家就是篡权的外人上的位。于是西晋王朝大搞分封,左一个王,右一个侯,都是他司马氏自己人。然而,西晋的江山正是被“自家人”给败送掉了。<br> 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司马昭的长子)的儿子晋惠帝司马衷智商有问题,皇后贾南风意欲专权,引司马氏宗族王室入朝,撺掇楚王司马玮,干掉了同为外戚的杨峻;然后又使司马玮杀掉汝南王司马亮。<br><br> 从此,司马氏诸王为争夺统治权,展开极其凶残的内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王之乱”,实际上一共有15个王参加混战,死了14个……<br><br> 内乱后,西晋王朝内耗严重,一蹶不振,外敌崛起,“五胡乱华”西晋灭亡。(历史上的五胡乱华过程中汉族差一点被灭绝,当时汉族人只剩下四百万)<br><br> 司马睿之子,东晋第二任皇帝晋明帝司马绍,曾问东晋“开国元勋”王导:我晋朝是如何得的天下?王导就把司马懿怎么夺权、司马昭怎么弑杀高贵乡公曹髦等一系列的事,跟晋明帝陈述了一番。结果这个司马氏后裔听自己先辈的所作所为听得脸红,“以面覆床”,叹曰:要真是你说的这样,我晋朝怎么可能国祚(zuo)长远?!<br><br><br> 中国历代官修“正史”,即二十四史,除“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外,基本是由宰相监修,纪传之末往往有个“史臣曰”之类的历史人物评价。但唯独唐代修的《晋书》,唐太宗李世民实在憋不住,亲自给其中四篇做“制曰”评论(唯皇帝可称“制”,唯一例外是掌权至称帝前的武则天),其中两篇就是司马懿和司马炎的本纪。 在司马懿的《宣帝纪》中,李世民就提到:“故晋明掩面,耻欺伪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业。”<br><br> 前面一句,说的就是晋明帝听完自己家史羞愧不已的事。这后一句,是“五胡乱华”中的石勒给司马家的评价,他说刘邦我服,我要是穿越回去他那时候,我就老老实实给他当臣子。<br> 司马懿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谋略家在协助曹氏家族治理国家过程中是位贤臣。在三国后期统一中原结束国家混乱是有功的。但他最后不守信誉夺取国家政权做的不太地道。世事轮回。最终儿孙在争权夺利的过程中葬送了司马家族的命运。 站在司马懿塑像前,心中思绪如滚滚长江东逝水。感叹历史,感叹人生。 注1;公元316年,匈奴人刘聪攻破了长安,立国仅仅五十一年的西晋王朝由此正式灭亡,如果算上之前和吴国的对立时间,西晋的大一统时间仅仅只有三十几年,可以说西晋的灭亡完全是由自己“作死”而造成的。 注2;五胡乱华,以“匈奴、鲜卑、羯、羌、氐”五大部落为首的塞外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对中原地带的汉族进行了血腥的屠杀,堂堂大汉民族在这期间几近亡国灭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