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秋节这天,姑父杨毅教授拉着我的手与我叙话,说是要编一个集子,扩大到我;文章需要从孝道以及“家和万事兴”切入,结合实例,谈谈理论。姑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于文章多有佳作;绛帐清风,桃李芬芳,教出了不少好学生。我揣摩姑父编集子的深意,是要提倡和传递由来已久的家族精神。我既深感荣幸,也感到责任重大,不可推却。</p><p class="ql-block">我应约后心里却七上八下,因为自己理论功底也十分薄弱,又想不到贴切和合适的例子,因此我迟迟没有动笔。有一天疁江流夫妇进入了我的视域和思维。今夏我应江流夫妇的约请,用韵文形式阐释“德”“勤”的内涵。我之所以愿意做这件事情,一方面是友情使然,另一方面是我对江流夫妇存有敬意。</p><p class="ql-block">在我有生以来,让我产生敬意的事情也不算少,不过有一些敬意属于一时冲动,过一段时间它在我心里就弱化了。当然还有一些敬意,则是长期存在于我心的,甚至历久弥新。</p><p class="ql-block">江流夫妇原先都在内地生活,有一个拿钱的工作单位。夫妇俩不甘心那种看不到未来的既有生活,于是都辞了工作,到深圳谋求生存和发展。他俩最初在赛格拿货卖到内地赚差价,吃了很多苦头,干了很多付出多收入少甚至没有收入和赔钱的事情,经过多年打拼,现在已是深圳市龙华区的纳税大户了。江流夫妇这一路走来,与许多深圳新移民的经历如出一辙,在这里我就不再赘述了。</p> <p class="ql-block">古人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通过创造社会价值的诚实劳动,实现自我的富足和优裕,成为“人上人”,已经是芸芸众生的一种人生目标,并且成为俗信、规约了。一个人遵循这样的观念和追求这样的人生目标是很正常的,绝大多数的旁观者是不会有异议的。一个人是不是达致了这样的人生目标,变成了“人上人”,他就一定会得到旁人的敬意呢?我看大不一定。古往今来,在一个个华丽转身变为“人上人”的史事中,不乏为富不仁和忘记根本的劣行与浊流,其中的主角不仅没有得到旁人的敬意,他们还被作为反面教材遗臭万年。这样的例子古今都太多了,不胜枚举。</p><p class="ql-block">我这个人因为职业和性格原因,有一些清高,是不太愿意和做生意、搞企业的人打交道的。我与江流相处的由来,是因为他的夫人小H是我住在老省报大院时期的发小、同学王君的亲妹妹。王君已在海外定居,很少回到故国。小H曾经对我说,我就把你当做我哥哥看待了。江流夫妇经常邀请我夫妇去他家里聚饮和打牌,一来二去三回熟,友情日笃。至于他夫妇俩是不是把我当哥哥看待,我并不在意。不过每在吃饭时,他俩总是把我夫妇往主位上安排,开吃前要我“剪彩”,搞得跟真的一样。</p><p class="ql-block">我在和江流夫妇相处中,品味和学习了他们身上的优点和长处。他们曾经摸爬滚打,从底层做起,而今完全可以放马南山、享享清福了。不过他俩迄今仍然充当着自家企业的高管之角色,看来勤奋、朴实、低调已经成了他俩的底色了。</p><p class="ql-block">大概在近二十年前,江流夫妇把在老家的父母接来,吃住在一起了。疁老伯夫妇想念以往种植蔬果的日子,江流夫妇便在家里种植了蔬果,茄子、豆角、辣椒、南瓜、丝瓜、西红柿以及绿叶蔬菜,似乎应有尽有。当然这些农活在年事已高的父母来说,有兴趣就去做一做,主要却是别人做,老人家每天看着满园的蔬果高兴……</p> <p class="ql-block">我在与江流夫妇交往之初就见到过这两位老人,以至于常会问候疁老伯夫妇。江流的父亲在抗战时期就入伍了,2015年一天,我夫妇在江流家见到了佩戴各种纪念章的疁老伯。他为何会在胸前挂满了纪念章呢?原来老伯不久前得到了一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纪念章,老伯高兴地佩戴胸前,儿子媳妇就把以前的纪念章也一起佩戴在老伯胸前,让他好好地美一美——他这样挂满了纪念章已经好几天了。这夫妇俩一边向老伯介绍我夫妇,一边示意我们跟他老人家照相。我们心领神会,立即站到老伯的身后,任小H左一张右一张地拍摄,我们嘴里还说着“老英雄,了不起”之类的话。</p><p class="ql-block">江流的母亲是一个活泼和爱笑的人,尤其爱跳舞并且跳得相当好,这给我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后来听说伯母患上了阿尔茨海默氏症,进入了失忆和不认识人的过程。伯母即使在病发后还在我们面前跳过舞。有一次,伯母跳舞时江流竟然也跳了起来,像是给母亲伴舞。小H似乎拍着手、扭动着身子,以韵律和节拍参与。去年的一天,病情已经很严重的伯母,居然还记得儿孙的房间,深更半夜从一楼登上二楼和三楼。她要找的是儿子还是孙子,谁也不知道,却都有可能。我听说后无比感动。</p> <p class="ql-block">今年上半年一天,我们应邀去江流家,甫一进门便主动问到两老的情况,还提出要去看看两老。小H稍作介绍后就请我扮演一个角色。原来合肥的有关单位在过年过节时还会以各种方式慰问疁老伯,而疁老伯很在意这些事情,我要扮演的角色,就是专程从合肥来到深圳看望疁老伯的干部,我必须用地道的合肥腔跟老人家讲一番话。此时疁老伯已经处在了睡睡醒醒的状态,在小H向她老公公如此这般地介绍了我之后,我就用纯正的合肥话慰问和祝福了疁老伯。一个多月后,疁老伯在家中平静地去世了,享年九十六岁。</p><p class="ql-block">在这些年中,疁老伯夫妇、江流夫妇在一起生活,住在同一个屋檐下,却辟有各自的空间;作为越来越弱势的父母一方,疁老伯夫妇得到了良好的照顾,生活习俗和爱好得到尊重和赓续,享受了儿孙的绕膝之乐。江流,一个年近六十岁的老男人,在母亲跳舞时竟然放下了客人不管,也助舞了起来,这大有老莱子之风。在我看来,疁老伯夫妇是得到了儿子和媳妇最好的孝养了。</p><p class="ql-block">江流夫妇到深圳闯荡,经过多年努力,早已身价亿万,不忘根本,还能勤于劳作,做慈善救济他人,尤其在对父母的孝顺和赡养方面很用心和尽心,为我看重和敬佩。江流与他的哥哥姐姐商量了父亲下葬的事情,大家一致同意在罗浮山建立家族墓园,疁老伯的骨灰安葬于此。</p> <p class="ql-block">在那些日子里,江流觉得要在墓园里给后代留下点文字。江流想来想去,决定在墓园前立两块碑,一个碑上镌刻“德”,一个碑上镌刻“勤”。夫妇俩希望我阐释“德”“勤”。我因为对江流夫妇心存敬意,也对他们建家族墓园有此初心表示赞赏,遂欣然允之。</p><p class="ql-block">在好几天中,我披阅旧籍,寻章摘句,对“德”“勤”的内涵之理解,或拓宽,或纵深,最后用平水韵写成了四字短铭。江流在《德》《勤》四字铭中分别选了八个字,作为对“德”“勤”的补充,镌刻上碑。“德”“勤”是江流夫妇的家族精神之高度浓缩,我衷心希望他们家继承和发扬光大之。</p><p class="ql-block">实事求是讲,今人在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许多方面,没有超越我们的前人;甚至在有些方面出现了“今不如昔”的大退步。因而我继续梳理和咀嚼我国前人留下的精神遗产,进一步修改了《德》《勤》四字铭,使之更能反映我对家族精神的理解。其内容如下:</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德:</b><span style="font-size:15px;">为家为人,仁爱如春;仁礼常在,真理是亲;信义无价,忠孝最珍;节操高尚,和合清醇;志向远大,谦俭长频;大爱在抱,日省日新。</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勤:</b><span style="font-size:15px;">修身学习,书香绵长;实践探索,认知周详;总结成败,进取偾张;善思好问,创新改良;攻坚克难,耐心耐肠;遵纪守法,助业兴邦。</span></p> <p class="ql-block">孝非常重要。我不仅说孝是最珍贵的家族精神,还认为孝极具社会功能,能够促进祖族认同和依归。极少数古代皇帝看到孝道的作用,提出了类似“人民至上”的观念,最有代表性的是汉章帝。章帝元和三年春诏曰:“盖人君者,视民如父母,有憯怛之忧,有忠和之孝,匍匐之救”(《禀给幼孤诏》)。“视民如父母”是“人民至上”另外一种说法——不知我这样的认识对不对。</p><p class="ql-block">人君及其臣下把老百姓当做父母,常怀以忧,常行以孝,常施以救,这是多么可贵的观念啊。可惜的是,好观念不等于好现实,古往今来绝大多数君臣都是说一套做一套,他们反倒是留下了一笔笔对不起人民亦即父母的罪与债。</p><p class="ql-block">我想这是在今天倡导孝道施行孝道的人——当然包括那些手中有权力的公职人员,不可不知的通识。从历史教训和现实意义来看,家族精神就是家国精神,“人民至上”就是对老百姓要常怀以忧、常行以孝、常施以救。此处可能离题了,不过说出来比不说出来好。(壬寅十一月廿日二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