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横幅:洪迈墓怀古,一一兼说洪迈

王天意

<p class="ql-block">  说明:书法与诗为原创,文字说洪迈则多借用。</p> <p class="ql-block"> 洪迈墓怀古</p><p class="ql-block"> 王天意</p><p class="ql-block">珠湖旭日千年照,白虎松涛万古鸣。</p><p class="ql-block">四面群山藏旧迹,一泓清水伴英灵。</p><p class="ql-block">南乡小曲陈词调,随笔鸿篇玉振音。</p><p class="ql-block">洪迈先生传美誉,绍兴学士不留名。</p><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1.洪迈墓在鄱阳县双港镇龙吼山白虎嘴,背西朝东,山前有小水塘,可远眺内珠湖,是依山傍水好地方。</p><p class="ql-block">2. 南乡小曲:洪迈使金归来,有人赞,有人骂。其政敌更是匿名以“绍兴太学士”为名写了一首《南乡子――洪迈被拘留》来攻击他。词如下:</p><p class="ql-block">洪迈被拘留,稽首垂哀告敌仇。一日忍饥犹不耐,堪羞!苏武争禁十九秋?</p><p class="ql-block">厥父既无谋,厥子安能解国忧?万里归来夸舌辨,村牛!好摆头时便摆头。</p><p class="ql-block">然正史无此评价,名贤亦无此论。</p><p class="ql-block">3. 随笔鸿篇:洪迈一生著述颇丰,文集《野处类稿》、志怪笔记小说《夷坚志》,编纂《万首唐人绝句》,更留下了《容斋随笔》此等鸿篇巨制。</p><p class="ql-block">4.绍兴学士不留名:绍兴学士是指写《南乡子――洪迈被拘留》的绍兴太学士,并无蔑视绍兴文人之意;不留名:双关语,此学士生前不敢留名,死后无迹可求。</p> <p class="ql-block">  洪迈(1123年—1202年),字景庐,号容斋,江西鄱阳人,南宋著名文学家。官至翰林院学士、资政大夫、端明殿学士,宰执、封魏郡开国公、光禄大夫。卒年八十,谥“文敏”,主要作品有《容斋随笔》《夷坚志》。</p><p class="ql-block"> 洪迈出生于士大夫家庭。其父洪皓,其哥洪适、洪遵都是著名的学者、官员,洪适官至宰相。洪遵官至宰执(副相)赠右丞相。</p><p class="ql-block"> 洪迈父亲洪皓使金,遭金人扣留,洪迈时年仅七岁,随兄适、遵攻读。他天资聪颖,“博极载籍,虽稗官虞初,释老傍行,靡不涉猎。”十岁时,随兄适避乱,尝往返于秀(今浙江嘉兴)、饶二州之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绍兴十五年(1145年),洪迈中进士,授两浙转运司干办公事。因受秦桧排挤,出为福州教授,绍兴二十八年召为起居舍人、秘书省校书郎,兼国史馆编修官、吏部员外郎。三十一年,授枢密院检详诸房文字。</p><p class="ql-block"> 三十二年春,金世宗完颜雍遣使议和,洪迈力主“土疆实利不可与”。朝廷欲遣使赴金,迈慨然请行。以翰林学士名义充贺金国主登位。至金国燕京,金人要迈行陪臣礼。迈初执不可,既而金锁使馆,自旦及暮,不给饮食,三日乃得见。金大都督怀中提议将迈扣留,左丞相张浩认为不可,乃遣还。</p><p class="ql-block"> 迈回朝后,御史张震弹劾迈“使金辱命”,论罢之。乾道二年(1166年),知吉州(今江西吉安),后改知赣州(今江西赣州)。迈到任,重教育,建学馆,造浮桥,便利人民。后又徙知建宁府(今福建建瓯)。淳熙十一年(1184年)知婺州(今浙江金华)。在婺州大兴水利,共修公私塘堰及湖泊八百三十七所。后孝宗召对,迈建议于淮东抗金边备要地修城池,严屯兵,立游桩,益戍卒,并应补充水军,加强守备,得到孝宗嘉许,提举佑神观兼侍讲,同修国史。迈入史馆后预修《四朝帝纪》,又进敷文阁直学士,直学士院,深得孝宗信任。</p> <p class="ql-block">  《容斋随笔》共《五笔》,74卷,1220则。其中,《容斋随笔》16卷,329则;《容斋续笔》16卷,249则;《容斋三笔》16卷,248则;《容斋四笔》16卷,259则;《容斋五笔》10卷,135则。据作者宋朝洪迈自述,《容斋随笔》写作时间逾经近四十年。是其多年博览群书、经世致用的智慧和汗水的结晶。</p><p class="ql-block"> 《容斋随笔》乃洪篇巨制,分为《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随笔》18年而成,《续笔》13年,《三笔》5年,《四笔》不到一年;洪迈未说《五笔》写了多少年,因为还没有按原计划写完16卷,只写到十卷便去世了。</p> <p class="ql-block">  《容斋随笔》是毛泽东一生中最喜欢的笔记性体裁的书籍之一。延安时期,为了阅读《容斋随笔》,毛泽东托人到当时的“马克思列宁研究院图书室”借此书。</p><p class="ql-block"> 借来的《容斋随笔》还被毛泽东推荐给其他同志。“延安五老”之一的谢觉哉曾向毛泽东借书,他在回信中写道:“《明季南北略》及其他明代杂史我处均无,范文澜同志处或可找得,你可去问讯看。《容斋随笔》换一函送上。其他笔记性小说我处还有,如需要,可寄送。”</p><p class="ql-block"> 在戎马倥偬的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被迫遗弃或丢失了不少书籍,但《容斋随笔》一直带在身边。从延安带到西柏坡,从西柏坡带到中南海,他走到哪里,就把书带到哪里。</p> <p class="ql-block">  解放战争胜利前夕,毛泽东搬到中南海菊香书屋居住,《容斋随笔》就放在卧室书柜以便随时阅读。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外出开会或到地方视察时也不忘带上,并在工作间隙阅读。据为毛泽东管理图书的逄先知记载,1959年10月!外出前,毛泽东列出一大批随行书目,其中就有《容斋随笔》。直至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毛泽东也多次阅读此书。</p><p class="ql-block"> 1976年8月,卧床不起的毛泽东还要秘书去找《容斋随笔》来读,著名党史专家《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主编石仲泉介绍,1976年9月8日5时50分,即老人家去世前17个小时,在医生抢救的情况下,他还要求别人代读《容斋随笔》7分钟。</p><p class="ql-block"> 可见,《容斋随笔》是毛泽东一生钟爱的书,也是他读的最后一本书。</p> <p class="ql-block">  《夷坚志》是洪迈创作的志怪集。书名出自《列子.汤问》:《山海经》为"大禹行而见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坚闻而志之。"大意是指《山海经》中的故事是大禹看到的,伯益取的名,夷坚听说后记载下来了。可见洪迈是以夷坚自谓,将其书比作《山海经》。</p><p class="ql-block"> 《夷坚志》是一部网罗当时天下奇闻异事的短篇故事合集,题材情节各异,内容多涉鬼怪灵异,尽管有些荒诞不经,但作者洪迈在写作之时采取的都是严谨的态度。力求故事的真实性和准确性。</p><p class="ql-block"> 《夷坚志》也是洪迈的毕生心血,写作时间跨越半个多世纪,全书中记载的事件,有明确的时间、地点的记录,起因经过和结果。当事人、转述者大多为当世名流,姓名皆是可以考证。并互相佐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