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访三苏祠

微雨燕双飞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走进眉山三苏祠是儿时,三十六年前的记忆已经模糊,唯记得祠中有一座东坡塑像,闲坐于一方池湖中。</p> <p class="ql-block">  第二次再访三苏,已是三十年后。扶老携幼,与家人一起游赏祠中风物,游人寥寥,感叹暑天炎热,来去匆匆。</p> <p class="ql-block">  第三次走进三苏祠,初冬暖阳之下,正是最美的时景。</p> <p class="ql-block">  刚至门口,满目金黄。祠堂正中的两株银杏挂满金色的诗意。两棵树直径皆在一米以上,据说明朝人拜谒三苏时,这两棵银杏树便已在祠内矗立,历经八百余年的风雨,仍蓬勃挺拔。</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微风拂过,银杏叶沙沙细语,一柄柄像小扇子的杏叶儿,飘飘洒洒随风起舞,庭院里、甬道上落叶片片,布金满地,让游人久久流连……洒下一阵金蝶翻飞的银杏雨和串串笑声~~~</p> <p class="ql-block">  眉山人说这两棵银杏树都是雄树,是苏轼、苏辙两兄弟的化身,屹立于祠堂中央。</p> <p class="ql-block">  三苏祠当然不只有这两棵银杏树,进门左边的围墙旁边还有一棵银杏树。这棵树是雌树,年年开花,年年结果。一到秋天,地上就落满白果,人们说这棵树是东坡兄弟的母亲程夫人,相夫教子,奉献不已。至于老父亲苏洵苏老泉,则化身为一棵苍劲古朴、虬根纵横、绿叶如盖的老黄桷树,蹲伏在大门右边的墙角,默默守护着苏祠的春夏秋冬。</p><p class="ql-block"> 群树映祠,红橙黄绿,亭台楼阁,曲水流觞~~~~</p> <p class="ql-block">  在最美的时节,遇上苏东坡,真的是最美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  当今世界上,东坡的“粉丝”不在少数,我也同样对他抱有景仰之心。林语堂在著作《苏东坡传》中对其的评价颇有兴味:“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一个工程师、巨儒政治家、酒仙、厚道的法官……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他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p> <p class="ql-block">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屡遭贬谪,却始终守正初心。从凤翔改革至密州赈灾,从徐州抗洪守城到杭州疏浚钱塘西湖,虽贬谪黄州、惠州、儋州,却依然满怀爱民之心,宽仁之情。即便在遥远的儋州,仍心系百姓,兴读书之风,教导出海南第一位秀才,使蛮荒之地的海南从此读书尚文……</p> <p class="ql-block">  诗书寄情,心志愈坚。苏东坡留存于今的诗作达二千七百余,词作三百余首。每每读到他的诗词,总会激起一番沉思与遐想。</p><p class="ql-block"> 无论是“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的灵秀,“但愿若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浪漫,“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乐观。</p><p class="ql-block"> 亦或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总是给心灵带来别样的慰藉。</p> <p class="ql-block"> 三访苏祠,偶遇东湖小学的红领巾讲解员,一路走一路述说。从银杏的故事,黄桷的传说,苏轼兄弟的趣闻,讲到千年黄荆树的家风家训,苏宅古井的源源流长,东坡的乐观豁达……</p><p class="ql-block"> 小家伙不过十岁的年纪,却对三苏的故事、诗词谈吐风生,眉宇间荡漾着一派书香气息。追光而行,少年可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童真与诗意中游赏,在冬阳下携手相伴,三苏祠更添了几分雅趣,几分绚丽。</p> <p class="ql-block">  三访苏祠,走近苏东坡,无时无刻不被他感动和震撼。</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无论是身居高位,还是落魄南荒,苏东坡给人的形象,或潇洒出尘,或安静自守,或童心未泯。荣耀时没有盛气凌人,艰辛时也没有卑躬屈膝。历尽了人世间的辛酸与苦楚,心怀志气却无奈,最后仍心向蓬勃。</p> <p class="ql-block">  从他留下的诗文词画中,我们看到一个潇洒活泼的苏东坡。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苏东坡真正要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是他人生的旷达,这才是真正万古不朽的!</p>